股价暴跌,校外培训行业要彻底完蛋了吗?
校外教育整治愈演愈烈,
政策层出不穷,
资本闻风而动,
海外上市教育公司股价纷纷暴跌!
两大百亿市值的龙头校外教育公司市值直接腰斩!
截止2021年6月23日,
好未来股价从2月最高点90.96跌至23.44,跌幅近75%。

新东方股价从2月最高点19.97跌至8.11,跌幅近60%。

龙头尚且如此,非龙头更是经历“瀑布跌”!
非龙头高途教育,股价从今年1月的最高点149.05跌至13.98,跌幅高达90%!

校外教育行业迎来史上最大寒冬,
投资者人心惶惶,
从业者一片哀嚎,
人们纷纷议论:
校外培训机构彻底完了吗?
1.0
面对行业巨变,目前市场有两种声音:
主流舆论是,校外教育要彻底完蛋了!
非主流舆论是,没那么严重,监管会不了了之,风声大,雨点小而已!
在这里,网叔首先要反驳一下这个非主流舆论,也就是监管会不了了之。
非主流舆论的主要论点如下:
(1)校外培训禁不了,只会加剧教育分化。
他们认为,接受校外培训的都是中产,而真正的富人都是选择一对一私教的。禁止整顿校外教育,只是剥夺了中产子女的培训权,但是富人的私教,根本管不了,你禁你的,我教我的。
(2)校外培训跟中小学生高压和低生育率无关。
他们认为,学生压力大的根源是就业市场严峻、房价高,就算没有校外培训,压力也不会减少。低生育率是因为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变化,淡化了“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观念,这个时代科技的发展也让劳动力不再成为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所以,打击校外教育治标不治本,治不了本,最终就会不了了之。
(3)校外培训在实际中很难被监管。
他们认为,校外培训的发展是强烈的市场需求推动的。中国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导致大家对校外培训的需求量巨大,有需求就有供给,只要违反市场规律,政府的监管之手很难真正奏效。
在这里,网叔要明确反驳这个乐观的“忘乎所以”的观点:
真是太天真了!
在分析这个观点之前,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近期政策和资讯:

从政策动态看,各种方案和处罚一份接一份下发,并且成立了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有非常完整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并在有条不紊落地。
从整改力度看,处罚从“2家”到“15家”、“顶格罚款”,处罚不可谓不严厉、全面。
种种迹象表明,本次政府对校外教育的监管,绝对是动真格的!
很明显,这一次不可能“敷衍了事”。
事实上,政府对校外教育的整治之心早已有之。
2018年8月22日,国务院便发布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只是19年中美贸易战、20年新冠疫情暂时打乱了政府的计划,可见对校外教育的整治早就在政府的“日程表”上。
至于上文提到的认为“监管将不了了之”的3个理由,表面看起来头头是道,实际上稍微动点脑子想一想就知道是多么荒谬。
首先,国家监管校外培训是为了给所有人创造一个健康的学习氛围,而不是剥夺任何人学习的机会,强行将富人子女与中产子女作比较简直就是“无聊”(严格地说,智力也不平等,但国家没有理由为高智商的人设置更高的分数线)。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一项科学的政策主要在于它能保证社会主体的公平,而不是绝对的公平,富人毕竟是少数,国家不可能为了压制少部分人的优势而放弃大部分人的利益。
其次,校外培训泛滥虽然不是造成中小学生高压和低生育率的根本原因,但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因,或是直接原因。目前,根本原因我们无法消除,那就只能从重要的次要原因入手!
这就好比说,糖尿病我们也无法根治,但是我们不能说吃药控制没有意义!
最后,难管理的事情很多,但是“难”并不是“不为”的理由。就好比数学难教难学,那难道我们在高中阶段不教不学了?
政府自然没有精力管理私教,就像政府无法管理民间借贷一样,但是政府可以管理平台,政府可以阻止校外教育机构的资本化、规模化、垄断化。
请记住,校外教育的根本问题不在校外可以教学,而是资本化、规模化和垄断化才是症结的根源,才是监管的重点。
2.0
我们再来看那个主流舆论的观点,也就是认为校外教育要彻底完蛋了!
他们的观点是这样的:
(1)校外教育催生了“教育内卷”
他们认为,校外培训是基于八零后、九零后更愿意为子女的教育花钱的心理,但是万恶的资本“投其所好”,开发出巨量令人眼花缭乱的课程,久而久之,良性的的教育竞争变成了恶性的“教育内卷”。
(2)校外教育推高了教育成本
他们认为,一旦校外培训机构规模化发展,将挤压公立学校的“市场”,导致学生原本可以免费从公立学校学到的知识,最后不得不花钱到校外培训机构取学习。高昂的教育成本不利于“三胎”政策的推行。
(3)校外教育造成公立学校人才流失
他们认为,校外培训机构必将花高薪“挖公立学校墙角”,尤其是当校外培训机构以微利润或暂时亏损为代价,来高薪吸引体制内的优秀教师,将造成公立学校教师资源大量流失,公立学校教育质量下降,进而慢慢失去在教育行业的主体地位。私立学校一旦占据教育主体地位,教育质量将完全与金钱挂钩,教育将失去公平性。
他们认为,既然校外教育已经如此十恶不赦,那么国家一定会“为民除害”。所以,校外教育将彻底完蛋!
那么,网叔又是怎么看的?
完不完蛋,无非看两点:
当前的政策,是否要置身校外培训于死地?
校外培训机构是否十恶不赦,现在不搞死,未来也会被搞死?
我们先来看当前政策,是否要置身校外培训于死地?
进入分析之前,再看一下最近的政策发布:

(1)先来看2次巨额罚款
事件:2021年5月10日和2021年6月1日,市场监管总局分别对2家和对13家校外培训机构处以顶格罚款,共计3650万元。
处罚的原因,按照官方的说法,是“虚构教师资质、履历”、“夸大培训效果、机构实力”、“编造用户评价”、“虚构原价和优惠折价”。
这些处罚原因与一般的商品打假并无二致,
这15家机构被处罚,是因为这个行业目前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换句话说,是它们该罚,而不是政府有意“找茬”。

(2)再来看规范收费
事件:2021年5月21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保监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这份文件的目的是规范校外培训行业的收费方式。
这份文件也主要是为了回应5月21日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近年来,培训机构普遍采取预收费模式,在该模式下,机构往往将预收学费当作金融杠杆,用于扩大规模。这份文件规范培训行业收费方式,主要是为了防止培训机构随意资本化运作,同时避免机构因为经营不善出现“跑路”而产生不必要的社会纠纷。

(3)再来看成立校外培训的监管部门
事件:2021年6月16日,教育部成了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
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成立,标志着校外培训监管的新时代来临。
以前,对校外教育机构的监管权责不清。例如,线上教育的app,是归网信办管、归工信部管、还是归教育部管?
三个和尚没水喝,理论上谁都可以管,但实际上谁都没有管。
现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就是为了将管理责任分配到人,让管理落到实处。
但是并没有迹象显示,政府想将校外培训机构一棍子打死。相反,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成立,意味着政府希望这个行业长远、健康发展,否则行业没有了,成立监管司干嘛呢?

(4)最后再看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的文件
事件:2021年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第一份文件的主要内容,是为处于义务阶段的学生减负。
并且,这份文件是本次监管的指导性文件(下文简称《意见》),值得逐字逐句地分析:
“会议指出,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全面压减作业总量,降低考试压力。要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依法保障教师权益和待遇。
会议强调,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要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加强预收费监管,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要完善相关法律,依法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做实做细落实方案,科学组织、务求实效,依法规范教学培训秩序,加强权益保护,确保改革稳妥实施。”
《意见》认为,现在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造成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
解决方法在两个方面:
根本之策在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强化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
辅导之策在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规范的重点在于预收费管理,严禁随意资本运作。
综上,当下的政策绝非是想将校外教育“一锅端”,而是严格规范它的发展。
事实上,网叔认为,国家真正担心的是:
校外教育无序发展,喧宾夺主,威胁到了公立教育的主体地位。
所以提高公立教育的质量,才是政策真正的落地点。
当前,在规范校外培训市场的同时,各级政府确实也在为强化公立教育主阵地作用而努力,例如上海和河南安阳都做了针对性的部署。

所以,至少从当前的政策看,国家没有一锅端课外教育,置课外教育以死地的动机。
3.0
我们接着讲,校外培训机构是否十恶不赦,现在不搞死,未来也会被搞死?
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只能结合中国的文化和国情聊了。
网叔认为,未来政府也不会有这种想法。政府既没有理由,在事实上也做不到,将校外教育“一锅端”。
为了更好地探讨这个问题,
网叔认为,我们有必要从历史中去寻找中国人的教育渊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国家机器力量强大,人民自由意志日趋式微。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人民的思想,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志之士若想有所作为,唯有入仕为官,但此时入仕之路多由名门望族所把持,平民难以均沾。
公元622年,科举兴于唐朝,即使是下层寒士,也可以“投碟自应”、“亦听自举”,此举无疑给了中下层人民一个最公平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自此,“读书改变命运”便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直至今日。
然而从历届科举考试的内容来看,
科举考核的科目大多跟为官能力和科学性没有什么关联性,
例如,宋朝考试重视诗赋、经义,但这两项并不是选拔人才的科学尺度;
明朝考试局限于八股文,但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就是考试,此外绝无实用价值。
由此,日积月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慢慢地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读书最主要的是获得名次、学位,其次才是学到知识。
时至今日,这种观念依然存在,使得中国的家长们不谋而同地达成一致:
拼命地让自己的孩子上好学校,不管成本如何。
当然,适度的竞争是好事,因为竞争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帮助克服人的惰性。
但是过度的竞争弊大于利,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中国人口众多,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注定了中国的考试是“选拔性考试”,而不是“水平性考试”。
所谓“选拔性考试”,其目的就是为了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进而确定各自“合适”的学校和专业。
这种考试制度具有天生的缺陷。
因为不是所有的“指标”都可以量化,例如英语口语、画画的天赋等等,很难被客观量化;
然而,“选拔性考试”若想要有区分度,则必须给可以被客观量化的“指标”赋予很高的权重,但是这样便会导致严重问题:
在彼此竞争的驱使下,所有学生不得不在这些“指标”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即使这些“指标”未必对他们有用。
例如,立志长大了成为作家的学生可能不得不花费60%的时间来学习数学,因为数学容易拉分,而语文不容易。
有缺陷就得改变。
然而,改变“选拔性考试”的制度是不可行,因为现阶段及在未来较长的一个阶段,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
改变人们的观念很难,因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中国两千多年形成的“教育观”已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在现阶段具有操作意义的,是立足于这两个现实,然后寻求一些改进。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网叔认为,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教育的趋势是:
保持“选拔性考试”的总体框架不变,但是对竞争作出一些限制,
即在课上大家认真学习、备考;在课下大家挖掘和培养各自的兴趣爱好、全面发展。
中国人的“教育内卷”是有历史文化根源的。这不是简单地消灭校外教育就可以消除的,政府没有必要做这种“缘木求鱼”的事。
况且,校外教育确实有它积极的一面,它能够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例如,网叔的表弟小网今年3+岁了,还是每天学习、考证,但是小网的学习素材也是来源于校外教育机构而非学校,学校无法满足网叔这种个性化的需求。
写到这里,网叔想反驳一下“课外培训”要完蛋的那些所谓的论据:
校外教育催生了“教育内卷”?
从本质上讲,教育内卷是“读书改变命运”的文化和“现代职场竞争压力过大”的必然产物,只要这两点依然存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两点必然长期存在),“教育内卷”就不可能消失。
校外教育推高了教育成本?
教育成本高,根本原因还是现代人重视教育、愿意为教育花钱,校外教育的“推波助澜”只是次要作用。
校外教育造成公立学校人才流失?
公立学校人才流失,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还是我国公立教育资源投入不够、教师待遇偏低、学校体制僵化,校外培训的“挖墙脚”只是次要原因。
体制内教师转体制外,主要还是他们对现状不满意,也就是说,就算没有了校外培训机构,只要这种“不满意”存在,长期讲他们也可能转移到其它行业。
长期看,真正可怕的是社会的高精尖人才,因为待遇问题不愿意进入教育行业发展!
4.0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
既然课外培训市场不会完蛋,那么新东风、好未来这些可以抄底吗?
中国中小学生的压力大,是有极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的,文化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中国人的心中,现实的国情中短期不会改变。
可以预见,中国在教育上的投资必将长期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比重(初略的比喻:中国人重视教育跟中国人喜欢房子一样,再贵也得学),行业的发展空间很高。
但是在现阶段,校外教育遭受国家打压,国家希望教育行业发展,但是希望的是“以公立教育为主,私立教育为辅”的健康方式发展。
所以预计,对校外教育行业的限制会很多,并越来越细,行业的盈利性也会大受影响(参考房地产业)。
至于现在是否可以抄底?
巴菲特曾经说过“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我认为应当辩证地看。
从当下好未来、新东方的股价来看,今年以来虽然跌幅都在50%以上,但股价位置基本与2017年持平,说明暴跌只是挤掉了近3年的“泡沫”,很难说位置是高还是低。
不排除有的教育公司股价跌到极低的位置,是否有抄底的机会,但网叔对单个公司没有具体研究,也不鉴股,无法给出投资建议。
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本次行业巨变,对业内的大多数公司都是严重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头部大公司更有实力应对,所以网叔建议,在投资的时候,关注的重点应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因为中小机构“逆袭”的概率很小。
此外,鉴于校外教育机构之前的收费模式,网叔提醒,投资人在分析的时候,应充分评估拟投公司的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最后温馨提示:不懂不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