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 探访陇海线洛陕段八号桥(杨连第大桥)
此专栏于2022.3.10更新
杨连第大桥,原名陇海线(洛陕段)八号桥,建于1922-1923年间,位于三门峡市观音堂镇石壕村村委会南洼附近,位于陇海线783km附近,桥梁跨槐沟河,现为双行线路桥,桥南边设有桥隧工区,为国内当时铁路建筑的第一高桥。
1944年,为阻止日军进攻,国民党军队从陕县向西撤退时将大桥破坏。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陇海铁路管理局汪庭霈工程师主持修复该桥。由于地形条件限制且修桥材料缺乏,汪庭霈工程师设计了原地架设木排架便桥的修复方案。通过就地取材,用木料搭建了32组排架,于1946年8月恢复了大桥通车。
1948年,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军队败退时再次将大桥破坏。
1949年8月,为了支援人民解放军挺进大西北,追歼西窜之敌,铁道兵沿陇海线节节抢修,卡在了位于陇海路西段的天险——陇海线八号桥。这座大桥坐落在高山峡谷间,高约45米,只余下5座孤零零的桥墩遥遥相望。
任务当前,杨连第所在部队奉命在3个月内抢修好陇海线八号桥,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无法登上45米高的桥墩。杨连第临危受命,大胆提议利用桥墩上留下的铁夹板搭单面云梯强登。他带头登上桥墩后,由于桥墩顶端被炸得凹凸不平无法架梁,又提议用土炸药将桥墩顶面炸平,并自告奋勇扛下了这个“空中爆破”的任务。在狭窄的墩顶上,部队连续奋战三天三夜,进行艰险作业,反复爆破了百余次。最终,他所在部队提前20天完成了8号桥墩工程任务,在10月18日实现顺利通车。
抗美援朝时,杨连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5月15日下午,任副连长的杨连第带着战士们在清川江桥上检修时,发现新修的第三孔钢梁移动了5厘米,立即派人抬来压机准备移正钢梁。正在指挥战士起重钢梁时,一枚定时炸弹突然爆炸,弹片击中了他的头部,年仅33岁的杨连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原铁道部将陇海铁路八号桥命名为“杨连第桥”。
1956年10月,在杨连第老桥(现为上行桥)线路北侧建立杨连第烈士纪念碑。
杨连第烈士纪念碑,碑高14.5米,碑身上窄下宽,正面为梯形,碑面上铭刻"杨连第烈士纪念碑"红色大字。碑面朝向铁道,以便过往旅客瞻仰。
杨连第大桥新桥(现为下行桥)位于老桥南侧,建于1958年,1960年6月通车。
2001年7月,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公司将杨连第大桥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上、下行桥中间修建了杨连第烈士纪念馆。
2016年6月,洛阳工务段修缮杨连第烈士纪念馆。2018年6月,杨连第烈士纪念馆被铁路总公司命名为“中国铁路总公司党员教育示范基地”。

杨连第下行桥:建于1958年,高47米,长198.5米。孔跨式样结构,由5孔长32米和
1孔长20.3米的钢梁组成,其中长32米的钢梁重55吨,长20.3米的钢梁重30.5吨,摇轴钢梁支
座,T型桥台,矩形桥墩,桥上铺设510根木桥枕。
杨连第上行桥:原名陇海线八号桥,建于1923年,高45米,长171.8米,孔跨式
样结构,由4孔长31.5米的钢梁和2孔长8.9米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混合组成,每孔钢梁重69.4吨,
摇轴钢梁支座,T型桥台,矩形桥墩,桥上铺设355根木桥枕。
资料参考:
1.中国铁路桥梁史
2.洛阳铁路分局志
3.陕县交通志
4.郑州铁路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