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那些年我们吃过的春卷

2018-11-01 01:24 作者:瓦上霜1997  | 我要投稿

几日以来,天气渐渐不再像过年那几天那样的寒冷,似乎刺骨寒冬已收了他的神通,显现出春天的圆润温婉。风里也带着一股充满生机的泥土香气。

我告别高中的小伙伴们,坐车准备回S市的家中。

天色渐暗,城际巴士上人并不多,三三两两挨在一起,有的抽着烟,有的说着粗俗的俚语,甚至有些不堪入耳,司机在门口喊着从哪出发,到哪去,一边喊一边清点着上车的人递给他的车费——每人十一元。

我上了车,找个靠中间的位置坐下,正好抬头就是播放电影的小电视,随着司机准备出发,电视也开始播放电影,平时出门旅游的时候,车上放的都是国外的科幻电影之类,今天放的,是一部国产电影——《过年好》,翻开手机我才发现,当天是立春,年,已经是好些天前的事情了。看着画面里人们在年节时分的觥筹交错,相互之间的嬉笑怒骂,以及浓浓的亲情真挚自然的流露,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经看到的一篇写立春事物的文章——舒婷的《春卷》,还记得曾经在初中的时候,这篇文章反复成为我们准备中考时候的卷纸上的范文,还记得文章里是这样描写春卷儿的:

④霜降以 后,春卷的主力军纷纷亮相。但是,抹春卷皮的平底锅还未支起来;秋阳熙熙,小巷人家屋顶尚未晾出一簸簸海苔来。这时候的包菜尚有“骨”,熬不糜;红萝卜皱皱的,还未发育得皮亮心脆;海蛎还未接到春雨,不够肥嫩;B总之,锣鼓渐密,帘幕欲卷,嗜春卷的人食指微动,可主角绝不苟且,只待一声嘹亮。

⑤终于翡翠般的豌豆角上市了,芫荽肥头大耳,街上抹春卷皮的小摊排起了长龙。主妇们从市场回家,倾起一边身子走路——菜篮子那个重呀!

⑥五花肉切成丝炒熟;豆干切成丝炒黄;包菜、大蒜、豌豆角、红萝卜、香菇、冬笋各切成丝炒熟,拌在一起,加上鲜虾仁、海蛎、扁鱼丝、豆干丝、肉丝,煸透,一起装在大锅里文火慢煨。

 

在初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不禁感叹舒婷的写作高超技巧,把南方的春卷写的那么的可口诱人,令人听来便不由食指大动,恨不得当即拿起筷子,把春卷塞进嘴里,大快朵颐。可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舒婷也不免抱怨了北方的春卷;还记得在初二的时候,正是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正是那一年的立春十分,作为北方人家的春卷的确像舒婷所描写的那样:“锅盔卷豆芽菜,粗饱。”虽然春卷里面的材料每年并不完全一样——酸菜炒肉丝、豆芽炒肉丝、京酱肉丝等等等等,可是春卷的大小依旧是锅盖那么大:两张擀好的面饼中间抹上猪油,在蒸熟之后轻轻地用筷子就能把面饼分开成两张。无论从厚度和食材选择以及烹饪方法上来说,北方春卷唯一与南方春卷共鸣的地方,怕是只剩下吃的时节和大体形状了。

在那些年里,我也曾因此抱怨过为什么家里不能做出文章里描述的那样的细腻多彩的美味春卷。

但是今天、此刻,在巴士上,随着窗外景色的不断变换,路灯忽现忽隐,屏幕上电影的声光交错,以及前后左右人的交谈、眼神流动,我恍惚间似乎明白了,其实,无论是细腻温润,选材精细,烹饪极其考究的南方春卷,抑或是每年用料一样,烹饪方式粗犷,外观并不尽美观,可是依旧在出炉时分冒着汩汩热气,散发油脂蔬菜香气的北方春卷都殊途同归,表达的是那种团圆,团聚的美好愿景,和对美好明天的向往,都是在外游子漂泊无依,深感孤独时候的一份继续奋斗的动力,一种对家的向往与企盼。无论“春卷”如何随着时间变迁改变,其中饱含的那份对家的诚挚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心,无论南北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就像此刻,在路上的我,虽然深知早晚会到家的,但还是抑制不住的归心似箭。更是随着电影里亲人的分合离别黯然神伤。

看着车外的行人车流变换更迭,霓虹闪烁企图奢望覆盖城市每一个阴暗的角落,我不禁感慨:

也许家人会与我们发生摩擦,家的地点或许也会因时间变迁,纵有万般抱怨与愁情,纵有万般不愿委屈,在家展现温馨和它所拥有的那份巨大包容与温柔力量的时候,坚冰总会消融,情感总会不可控制的自然流露,而对归属感和疗伤港湾的渴求也会随欢笑泪水一起决堤。

下了车,距离家还有几个十字路口的脚程,望着路灯,望着月,还有在车站来来往往的行人,或许我们,莫要如此匆匆,不时冷静下来想想“春卷”的味道,我们才不会忘记奋斗之所谓何,甚至在难过痛苦深感山重水复时又充满力量和动力,迈开沉重的步子,继续期待明天的太阳。


那些年我们吃过的春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