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19年北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综合考博真题(育明学员回忆版)

2020-03-16 15:46 作者:育明考研考博咨询师  | 我要投稿

2019年北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综合考博真题(育明学员回忆版)

育明教育506大印老师整理

教育学院 2020 年博士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说明:所列书籍仅供考生参考。 北大教育学院考博Q群:1052-8238-0,由于历年教育学院考博真题不对外公开,所以育明教育考研考博中心聘请在校教授专门录制了全套的视频课程,包括参考书重点讲解、命题趋势与命题规律讲解、历年真题讲解、真题预测与热点专题解析等内容。

考试科目:

a) 高等教育学专业专业课科目:高等教育学综合

b) 教育学原理专业专业课科目:教育学原理综合

c)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专业课科目:教育经济与管理综合

d) 教育技术学专业专业课科目:教育技术学综合

考试科目名称:教育技术学综合:

1. 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奇,乌美娜、刘雍潜等译,《教学技术:领域的 定义和范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2. 《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美)贾纳斯泽乌斯基,莫伦达 主编,程东 元,王小雪,刘雍潜 等译 /2010-10-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3.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 [美]布兰思福特等编 著,程可拉等译 /2013-01-01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教学技术与媒体 =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media for learning 翻 译版 (美) Sharon E. Smaldino ... [等] 著 郭文革译,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媒体传播)

5. 系统化教学设计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6th edition),W. 迪克,L.凯瑞,J.凯瑞 著,庞维国等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 (学习 设计)

6. 社会研究方法(10th)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

北大教育学院考博每年录取的考生中有近一半是育明学员,如此好的成绩的原因在于三点:一是权威的内部信息,二是考前精准押题,三是给学生的全称规划和重点难点指导及答题技巧指导;初试辅导课程包括一对一辅导和视频课程,由在校教授授课(包括参考书重点讲解、真题讲解、答题技巧讲解、考试范围讲解、面试技巧讲解、申请材料讲解),具体登陆育明官网咨询或者登录“腾讯课堂”搜索“育明考研考博中心”自主购买课程进行学习。

一、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德育

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2.狭义的德育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要求与个体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热切的道德观念和较高的道德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的教育过程。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特点

1.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观,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主要属于伦理领域。

2.德育要解决的矛盾主要不是求真,不是学生对事物的知与不知,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是求善、知善、行善,回答世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3.品德是个性素质结构的重要要素,在个性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作用。

(三)德育的功能

德育的功能,简单说就是育德,即能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启发学生的道德觉醒,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学校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发展中的导向作用极其重要。

学校德育不仅有对学生的育德功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且通过育人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四)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德育的任务是指学校德育要实现的目标,它是对德育活动结果的期望。德育内容是指用什么样的道德规范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来培养学生。德育的任务和内容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它们根据国家和时代的需要来确定;另一方面,它们也受到学生年龄特征与品德发展水平的制约。

1.德育的任务

德育的任务是指通过教育活动,使个体在思想品德发展的质量和规格方面达到基本要求。

(1)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1998年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对中小学的德育任务作了这样的表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2.德育的内容

德育的内容具体规定了学生发展的政治方向和应该掌握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是完成德育任务和实现德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它有两个层次:一是德育的现实性;二是德育的理想性。

我国德育的内容是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德育任务确定的,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1)道德教育:主要以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道德理想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我国,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使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政治教育:注重对学生政治思想、政治立场和态度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中国共产党、劳动人民和集体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塑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4)法制教育:对学生进行民主、纪律与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参与意识,掌握法律常识,遵纪守法。

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这就为中小学德育内容的设计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二、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

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学生、教师、德育内容和德育影响。

其中,学生是德育过程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选择、吸收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德育内容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德育影响包括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它是德育过程得以实现的中介。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能动地吸取教育影响的。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在与外界社会接触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接受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了自己的道德思想与行为习惯。由于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能动的力量,尽管学校教育不能控制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但它可以适当引导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因而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

德育活动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把德育过程组织成为引导学生能动进行的活动过程。这样的德育活动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学生在其中,便会形成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能力。

(3)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又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个人内部的道德修养活动,使两者联系起来,相互促进。

首先要组织好学生的各种表现为外部行为的实际的教育活动,以便启迪、激发和引导他们积极开展内部心理活动,促进他们的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品德的发展。人们内部思想情感上的心理活动一经发动和开展,就会表现出巨大的能动力量,指导和促进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整体和谐发展的过程

(1)知、情、意、行的特点。

知,即道德认识,人的品德的形成离不开认识,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水平总是制约着他的修养水平,所以说德育过程常常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开始。

情,即道德情感,情感在品德形成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发展为道德信念。在德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意,即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即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

行,即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在人们的品德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履行道德规范的活动中,人们才能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增强道德信念,从而使自己的品德得到发展,道德能力得到提高。

(2)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四因素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品德的发展。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从知到行转化过程中,情、意起调节促进作用。

进行德育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德育要注意全面性,要全面关心和培养学生品德中的知情意行,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四者相辅相成,全面和谐地得到发展。这样才能最有效、最巩固地培养学生的品德。不可把四者割裂,不科学地排顺序、分等级,影响品德健康的发展。进行德育具有多开端性,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程式,但无论从何开端都要注意全面性,注意抓一端以促进其余,使各个因素相互协调、配合,以发挥其最大的整体功能。

②德育要有针对性。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导致各因素之间的不协调或严重脱节,如“言行不一”就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所以,要针对品德结构中诸因素发展不平衡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抓好品德结构中的薄弱环节,有效地调节品德的结构。

知、情、意、行是互相作用、统一实现的过程。知、情、意、行四要素,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它们构成了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德育过程就是要促进这一过程的实现。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1)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得更顺利、更有效;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青少年学生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能独立自主地待人接物的社会成员。

(2)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包括自我期望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自我期望是自我教育的内在目的和内在动力。学校教育应当细心地呵护这种期望,热情地激励这种期望,并引导学生把这种期望变得更具体、更实际、更充实、更稳定、更理性、更富情感、更具自主性、更显个性特点,启发学生构思近期期望与长远理想,并把二者联系起来。

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一个人只有在能够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时,才能进行自我教育;越能正确评价自己、分析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进步与不足,越能明确自我教育的目标与要求,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调控能力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觉调节控制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能力,它是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机制。要教育学生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志趣与性格,逐步提高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

(3)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德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促进这种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在德育过程中,既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还要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自身品德形成中的能动作用。

4.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深入具体地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产生与积极转化,并为此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

(1)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按性质划分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认识性质的矛盾,是由于学生缺乏道德知识、经验而呈现出认识上的差距或产生的错误思想、行为与道德要求的矛盾。解决这种矛盾,需要向学生反复讲解道德规范,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认识水平。

②能力性质的矛盾,是由于青少年学生道德能力不强,未能履行道德要求而出差错产生的矛盾。对于这种矛盾,必须引导学生注意总结生活经验和加强道德的实际锻炼,通过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和道德修养能力来解决。

③思想性质的矛盾,是由于学生沾染上或已形成某些不良的思想与习气,因而不能遵循或根本不愿遵循道德规范犯了错误而产生的矛盾。对这种矛盾,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思想与行为上的问题与错误的性质、严重程度、危害性,使他们积极而认真地进行思想斗争、自我反省,找出错误根源,悔悟自新,并督促他们努力改正错误,这样才能解决矛盾。

(2)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

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主要指学校德育的要求同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影响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


2019年北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综合考博真题(育明学员回忆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