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翻调了八十多首歌后,我想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风格

2022-11-24 12:21 作者:陌辞寒  | 我要投稿

调声就像唱歌,技术肯定是很重要的,而风格看上去像锦上添花的东西,毕竟如果一个人一唱歌就跑调,他的风格再独特也没什么意义了。但技术是没有上限的,对一个业余歌手来说,也许唱了一辈子歌,技术和职业歌手相比依然有明显的差距。所以在技术达到一定高度后,风格的重要性就会体现出来。像我喜欢的歌,很多都不是职业歌手唱的,有些时候我甚至会专门找翻唱来听,因为对我来说歌手的声线或者风格要比更好的唱功更有吸引力。

我刚开始调声时,想的主要是模仿原唱,尽量把各种细节都模仿到位。但因为引擎和声库本身的限制以及自身水平的原因导致这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甚至越模仿越不自然,慢慢我就放弃了。之后我想的是尽量发挥声库自身的特点,比如不再模仿声线或者某些个性化的唱法,直白些说其实就是摆烂了,这其实不是风格化,而是无风格化,显然也不是我想要的。

但当我已经快对自己的风格不抱什么期待时,我发现自己对歌的品味确实有些与众不同,而这种不同正可以促成我独有的风格。风格这种东西是没有优劣之分的,就像唱歌时吐字不清对某些听者来说是风格,对另一些人来说就是瑕疵或者缺陷了。所以讨论一种风格是否正常或者合理是没多大意义的,毕竟人的喜好有很大的差异。另外我喜欢的风格肯定也不是独创的,可能之前已经有某些类似的风格或者流派了,只是我不了解。

具体来说,我喜欢的风格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提高伴奏的地位,让人声不再居于统治地位,而更像是交响乐中的一种乐器

从“人声”和“伴奏”的名称就可以看出来,人声是花朵,伴奏是绿叶,后者是为前者作陪衬的。或者可以说伴奏是舞台而人声是舞台上的演员,当演员还没上场时,观众会把注意力放在舞台本身,但演员一旦上场,聚光灯就会照射在演员身上,观众的注意力也会集中过来。

从很多歌曲也可以听得出来,人声是有着绝对的统治地位的,很多歌曲人声一起,伴奏就立即黯然失色了,想像听交响乐的某一种乐器那样屏蔽人声只听伴奏是困难的。对喜欢人声的听者来说,这可能没什么问题,或者就应该这样,伴奏怎么能与人声平起平坐呢?但我很在意一首歌的伴奏,不少歌可能主要就是因为伴奏才喜欢的,听着自己喜欢的伴奏被强势的人声干扰并不舒服,只听伴奏的话少了人声又会缺少很多乐趣。

所以我可以在自己调的歌中提高伴奏的地位,让伴奏尽量与人声平起平坐,二者有着差不多的响度。人声就像一种乐器,它也可以作为伴奏的陪衬,也可以用来为其他乐器来服务。当然这样就会面临伴奏和人声的某些频段会有重合从而互相打架的情况(如果人声的响度明显更高,那么会直接覆盖伴奏的相同频段,冲突反而不明显),可以通过 EQ 避让来解决或者缓解这种情况。比如让人声更突出的话,就让伴奏的相关频段降低一些。但也可以让伴奏更突出,那就让人声的相关频段降低一些(这就是人声为伴奏服务了,我很少听到这么做的歌,但人声不再居于统治地位后,这么做是合理的)。

这样通过简单的技术手段就可以让人声和伴奏的地位更平等,自己在听一首歌时,就可以主听伴奏而不会时不时被强势的人声干扰。当然伴奏一般也不会突出到人声都听不清楚的地步。

我不知道这种做法是否符合某些人说的“人声和伴奏不融合(或者贴合)”的缺陷,如果符合,我也不认为这是缺陷,而只是一种风格。肯定有人不喜欢,同样也有人喜欢,争论它是风格还是缺陷没有意义。

二、非必要不动音高线,也不用自动音高功能

可能有不少人调声必动音高线,就算是一个明显的转音也可能通过画音高线来实现。但我一直以来都极力避免动音高线,能通过拆分音符实现的效果就不会通过改音高线实现。刚开始时当然主要因为不会画音高线,稍微一改听起来就不自然。但慢慢地我发现大部分场景其实都没必要动音高线,尤其是不需要模仿原唱的某些特殊唱法的话。默认的音高线是很自然的,可能比较平淡,但一般不会听着别扭。但如果要动音高线,就需要对人的发声规律有充足的了解,不然效果有了,听起来也不自然了,很可能会得不偿失。如果在这里划分自然派和效果派,我肯定是属于前者的,只有在足够自然的前提下我才能接受添加的效果,不然宁可平淡些。

另外通常情况我喜欢一首歌主要因为它的旋律,而不是歌手的唱法,后者对我来说只是锦上添花。所以即使不动音高线,我也能基本实现我想要的效果。而继续锦上添花的话,难度会提升不少,还可能听起来更不自然,性价比会降低很多。除非我对某些细节特别喜欢,是不想动这个心思的。

不动音高线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更方便在不同的声库和引擎之间迁移,因为音高信息基本都能记录在 midi 文件里,这会节省很多迁移的工作量。

当然为了实现某些效果,音高线还是需要改的。但我不会在现有音高线的基础上改,更不会用鼠标直接重画,而是像调响度一样,在下边的编辑区单独拉曲线,比如画一个波峰或者波谷。这样我非常清楚自己的这个改动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不想要了也可以随时删除,效果不明显的话,也非常容易调整),并且因为我添加的曲线是平滑的,和原本的音高线叠加起来也必然是平滑的,这样就更难产生不自然的效果。

至于自动音高功能,主要因为它的效果我和需要的相差太远,自然也没必要用了。

三、不添加吸气声等人类特有的效果音

我记得小时候听的歌没有明显的吸气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吸气声变得非常明显。之前我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一种说法,以前做后期时吸气声像杂音一样被去掉了,后来大家追求真实,就保留吸气声了,吸气声甚至可以作为一首歌的风格来体现。这么做自然是有道理的,人毕竟不是唱歌机器,要活着就需要喘气,而唱一句后气快用完了,马上下一句就来了,不可能慢慢吸气,那么吸气声基本小不了。但很明显这种吸气声并不是歌曲的一部分,我也没见过什么乐谱上写着某个地方需要加入一个吸气声之类。所以去掉吸气声后,歌曲更加纯粹,但听起来可能不自然,就像人一直在呼而不吸,有种上不来气的感觉。但如果不去掉吸气声,突兀的吸气声很容易吸引听者的注意力,影响歌曲的欣赏。

我的注意力就很容易被一首歌的突兀细节吸引,一旦我注意到了吸气声,注意力可能就会一直在上边,时刻在等下一个吸气声,那种感觉非常别扭。所以我翻调的歌基本都不专门添加吸气声。另外因为虚拟歌手不是真人,不需要喘气,所以即使没有吸气声,也不会有明显的不自然感(如果不了解人的发声规律,随意添加吸气声反而更显得不自然),当然这也导致合成歌声不那么像真人演唱的(可以说缺少灵动性、气息感之类的。但我的注意力主要会集中在旋律上,反倒不在意这些。所以这更像是一个特色而不是缺陷)。

当然听惯了真人演唱的歌曲,再听没有吸气声的歌曲,很可能还会有一种上不来气的感觉。这就要回到第一点了。一般人声消失后伴奏是不会同步消失的,如果只听干音人声消失又出现却没有吸气声可能感觉很不自然。但如果伴奏的地位和人声基本平等,那么人声一消失,听者的注意力会自然转移到伴奏上,就像听交响乐时钢琴声结束了听者会自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还在演奏的小提琴上,而不是在那干等着钢琴声。所以如果人声和伴奏的地位更平等,没有吸气声带来的不自然感就更难察觉了。

除了最为明显的吸气声外,人在唱歌时还会发出其他不属于歌曲本身的声音,比如各种气息声、口腔音和独特的嗓音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歌手自己的风格保留在歌曲中。但做合成歌声时就没必要为了更像人类而模仿这些东西了,而且很可能模仿得不自然听着很别扭。而且我对这类声音同样不感兴趣,自然也不会刻意添加。

四、非必要不后期

因为人的发声特点和录音上的种种限制,就算十分专业的歌手,录制的声音通常也需要经过一道道后期工序才能最终呈现在听者耳边。所以不少人在做合成歌声时,也会遵循类似的流程,比如对人声压缩、染色、均衡等等,甚至认为不经一套混音流程处理的话一首歌只能算半成品。

但合成歌声和真人录制的有一个巨大的区别,就是可以精细地控制细节并且非常稳定。歌手录了一首歌,就算有些瑕疵(不管是歌手自身的失误还是环境、设备之类的问题),只要后期可以处理掉,他是没必要重录的。但合成的歌声如果有瑕疵,是可以直接改掉的,没必要留到后期时再处理。再比如合成歌声本来就没有环境底噪和高频噪音,就没必要做高切低切。还有合成歌声是可以精心控制每个音的响度的,也不会像人那样可能情绪一波动声音就会忽高忽低,可以避免动态过大的问题,就不需要之后压缩时再处理(压缩时很难照顾到歌曲中各个部分的细节,很可能只是通用解而远不是最优解)。而染色和均衡会对声线造成直接的变化,更像是风格而不是技术的问题。而合成歌声有专门的方法处理声线,越早处理就越能和伴奏更好地搭配,对声线的处理甚至从选声库的第一步就开始了。而且均衡看上去是让人声更有特点,比如把某些频段拉高让某些细节更明显,但这都会让人声不自然,只能说是一种妥协的办法,容易顾此失彼。但是合成歌声可以通过丰富的参数来更自然地体现各种特点,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对频段进行整体操作。

所以合成歌声并不需要那一整套真人录制歌曲的后期流程,很多人继续这么做可能只是因为习惯了,或者把本可以在调声时解决的问题都留到了后边,或者只是喜欢一些效果(比如就喜欢某种插件的染色效果),或者为了提升响度(见下文)等等。而我一方面对后期并不了解,另一方面不需要通过后期来改变音色或者增加各种效果,所以除了去除干音中的瑕疵或者解决人声和伴奏不协调等技术问题之类,是没必要做后期的。当然可以说这是偷懒,但偷懒不只是省事,还有其他好处。因为不需要过各种后期工序,声音就会保持最初的样子,保持最丰富甚至最自然(这个要看引擎自身的技术)的状态,这是真人录制无法做到的事情。而且在调声时,我知道干音会直接呈现在最终的歌曲中,就可以放开手脚做各种细节上的改动,而不用担心之后做压缩、均衡之后效果可能就变了之类。

五、不参与响度战争

在国外的某些音乐和视频平台里响度战争已经基本结束了,比如平台会把所有音频的 LUFS 调成固定的较低值(比如 -16),这样拉高响度的歌曲在那些平台不只占不到便宜还会吃亏。但国内的音乐平台上,“大嗓门”的现象依然非常明显,伴奏不降响度基本没法用。拉高响度是明显的内卷行为,像大家一起看电影,本来都能看到,结果有些人为了更好的视野站了起来,挡住了别人的视野,最后大家只能全都站起来。为了拉高响度,后期是不可避免的,就算是合成歌声,本来听起来没什么问题,但一拉响度就会发现动态还是太大,得压缩,而且响度拉高后,可能原来听不出来的瑕疵就变明显了,还需要处理,一整套混音流程想不走都不行。

所以要实现非必要不后期,必须拒绝响度战争,让 LUFS 处于较低的值(比如 -15 左右),这样稍微升一下人声的响度(比如 5db 之内,不然确实太低了,某些设备就算音量调到最大还不够),然后再降低一下伴奏的响度(根据情况而定),不需要压缩,人声动态基本也是能满足的(当然这也建立在合成歌声的高稳定性和可控性的基础上,如果是真人录制就不大一样了)。

因为我翻调的歌曲主要也是自己听,即使不参与响度战争也没什么影响,反而省了很多事。如果就是为了发到各个平台给大家听的,可能就身不由己了。

以上的五点加起来就是我喜欢的风格了,也会成为我之后翻调歌曲的风格,虽然每一点看上去都没有较大的特色,但全加起来还是比较明显吧。更细节的东西我也会根据声库或者歌曲的不同而单独处理,很难概括。可能不久之后,大家使用同样的声库翻调同一首歌,我的风格也是非常明显的,当然有多少人会喜欢我的风格就很难说了。


翻调了八十多首歌后,我想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风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