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战记(一):“杜伊斯堡”船团的毁灭

写在前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种关键战役可谓家喻户晓。然而,各种胜利大捷背后,总有各种鲜为人知的冲突战斗,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各种大大小小的战斗,汇聚成了这场人类史上最大的战争。对于鲜为人知的冲突战斗,笔者将会探索研究,将它们展现给大家,一方面是对冷门历史的科普,另一方面是对这些默默无闻的为国奋斗的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历史不会忘却他们!

背景
自1940年6月意大利向英国宣战,北非一直是同盟国与轴心国针锋相对的战场,宣战后英国中东军队当即如秋风扫落叶般从北非沿海推进,对意大利军队予以毁灭打击。眼看意大利人就快被逐出非洲大陆,1941年2月纳粹德国派出隆美尔率领的北非军团加入战斗,支援这位不靠谱的盟友。随后轴心国军队以人数优势迅速推进,将英军推回了埃及-利比亚边界。之后的1941下半年,英军以劣势兵力稳住阵脚之后,双方呈僵持之势。
整个二战期间,轴心国军队补给线必须由意大利本土,穿过地中海,由持续不断运输航线保障。然而,自从1940年意大利宣战,意大利皇家海军(Regia Marina) 一直无法确保地中海的制海权,自家大门前的马耳他岛都没有攻占下来。运输船队无时不刻要面临英国皇家海军(Royal Navy),皇家空军(Royal Air force)的袭击以及遍布航道的水雷层层威胁。英国人从40年开始就认清,几个地中海前沿岛屿的战略意义之重,以至于牺牲大量战舰飞机及运输船,也要确保这些永不沉没的航母,港口,一直发挥对敌人最大打击效率。发生在1941年11月的针对轴心国“杜伊斯堡(Duisburg)”运输船团的拦截及消灭,英国皇家海军可谓将马耳他这个战略要地的作用发挥至极,取得了酣畅淋漓的胜利。

参战舰只
英国
K舰队
巡洋舰:
阿瑞塔莎(Arethusa)级四号舰Aurora(K舰队旗舰)、三号舰Penelope


驱逐舰:
L级Lance、Lively


K舰队配备两级四艘战舰,其中阿瑞塔莎级轻巡洋舰配有3座双联152mm(6inch)主炮、4座双联102mm(4inch)副炮以及2座三联装533mm(21inch)鱼雷,主装厚度76mm,最高航速32节。L级驱逐舰配有4座双联102mm(4inch)主炮,2座四联装533mm(21inch)鱼雷,最高航速36节。
轴心国
船团
Duisburg“杜伊斯堡” (7,889GRT*)、San Marco (3,113 GRT)、Maria (6,339 GRT)、Sagitta (5,153 GRT)、Rina Corrado (5,180 GRT) 共计运载车辆389辆,35,026吨物资及人员。Conte di Misurata (7,599 GRT)、Minatitlan (5,014 GRT) 共运载17558吨燃料。
*GRT:总吨位
周边护航舰只
驱逐舰:
西北风(Maestrale)级 Maestrale、Grecale、Libeccio
达尔多(Folgore)级 Fulmine
旋风(Turbin)级 Euro
诗人(Oriani)级 Alfredo oriani




后方护航舰只
巡洋舰:特伦托(Trento)级重巡洋舰一号舰Trento、二号舰Trieste
驱逐舰:士兵(Soldati)级 Granatiere、Fuciliere、Bersagliere、Alpino


其中参与贴身护航的西北风级驱逐舰,配有2座双联装120mm(4.7inch)主炮,2座三联533mm(21inch)鱼雷,最高航速33节。达尔多级驱逐舰,配有2座双联装120mm(4.7inch)主炮,2座三联533mm(21inch)鱼雷,最高航速30节。旋风级驱逐舰,配有2座双联装120mm(4.7inch)主炮,2座三联533mm(21inch)鱼雷,最高航速33节。诗人级驱逐舰,配有2座双联装120mm(4.7inch)主炮,2座三联533mm(21inch)鱼雷,最高航速33节。
负责后方护航的特伦托级重巡洋舰,配有4座双联装203mm(8inch)主炮,6座双联装100mm(4inch)副炮,2座三联装533mm(21inch)鱼雷,主装厚度70mm,最高航速35.65节。士兵级驱逐舰,配有2座双联装120mm(4.7inch)主炮,2座三联533mm(21inch)鱼雷,最高航速35节。
总体上,意大利这五型驱逐舰武备上相差不大,但最新与最旧两级相差接近10年,120mm主炮从45到50倍径都有,作为护航舰只能力还是可以胜任的。尽管相比于英国两艘新锐的L级驱逐舰体属实老旧,但具有相当大的数量优势。然而驱逐的数量优势,最终在面对巡洋即刻变得荡然无存。
船团启航
1941年11月,北非战场上,轴心国军团与同盟国军队在埃及-利比亚交界持续僵持,双方物资运输船队不断突破双方设下的层层威胁,横穿地中海输送军备物资及战斗人员。
11月7日,意大利本土派出了两队船团向北非输送物资。以队中排水量最大的德国运输船“杜伊斯堡(Duisburg)”号命名的第51批次运输船团,是第二个船队,因此也被命名为BETA。运输船队在6艘意大利皇家海军驱逐舰护航下,从那不勒斯启航,驶向的黎波里港口。尽管意大利知道马耳他的英军舰队能在1天之内往返拦截他们,但面对北非近10万军队的紧缺补给,他们不得不冒险前进。
战斗前夕
11月8日,船团在下午被一架英军侦察机发现,停泊在马耳他的K舰队四艘战舰随即在17时30分日落后出航前往拦截。早在10月底和11月初,K舰队到来马耳他驻防之际,就已经参与了两次护航袭击。前两次均以失败告终。在接到情报附近航道又有轴心国运输船队时,K舰队在指挥官Agnew率领下再次启航。舰队以28节航速,一字纵列,向东北驶向发现敌军的地方。

11月9日,半夜0时39分,运输船团在锡拉库扎以东250km处被K舰队目视发现。Agnew谨慎地操纵舰队,K舰队拉高航速,迅速移动到船团右侧背光处,获取阵位优势。此时的护航驱逐舰队因跟随运输船团而保持9节的缓慢航速,尽管一度发现英军舰队,但误以为是他们巡洋舰分队,并没有提高警惕。整个船团散在一个半英里的区域,位于右侧的是Duisburg、San Marco 以及Conte di Misurata。位于左侧的是Minatitlan、Maria 和Sagitta。Rina Corrado跟在两条油轮的后方。驱逐舰Maestrale在船团最前方,Fulmine和Euro负责右侧船只护航, Libeccio和Oriani负责左侧护航,Grecale则跟在最后。此时的巡洋分队实际在后方5公里以12节航速跟进。
0时57分,在K舰队到位后,在火控雷达的引导下从3300码(3km)到5500码(5km)的距离上向船团开火。被月光照耀的意大利船团船影大大增加了英军战术和技术上的优势。Aurora在第三轮齐射就对Grecale取得命中。Grecale随机发生爆炸起火,之后便失去动力漂浮在海面上。Penelope在第一轮齐射便命中Maestrale。 Lance向其中一条运输船发起攻击,在距离4000码(3.6km)处目击命中,随后将目标切换至Fulmine。Lively作为最后一条开火的军舰,在1时发起攻击。她的第一轮射击便命中Duisburg,随后又在切换目标至Euro前命中5轮。K舰队极其快速又精准射击取得的快速命中,对于船团来说是致命的。
在瘫痪Grecale后,Aurora将目标切换至Maestrale。Maestrale围着前方的运输船释放撤退烟雾并运动到左边,同时命令位于左侧没有发生交火的Libeccio和Oriani释放烟雾。在Maestrale上的意大利舰队指挥官Bisciani要求所有护航驱逐舰向他靠拢。该命令取决于他对即将发生在左侧而非右侧的袭击判断。随后他再次给后方的巡洋舰分队提供了敌人舰队方位的错误信息。在发出了这道指令后,Aurora击中了Maestrale的无线电桅杆,Bisciani也失去了对这场战斗的指挥能力。
位于船团右侧的Euro和Fulmine占有更好的阵位,于是她们朝K舰队发起反击。然而Fulmine先后被Lance和Penelope持续命中,只能艰难地发射着炮弹,直到1时06分倾覆沉没,仅仅加入战斗9分钟。Euro抵近到距离K舰队2100码(500m)的位置,是一个非常好的鱼雷发射阵位,准备发起雷击时,Maestrale发出指令表示Euro是否在攻击自家巡洋分队。她调转船头离开时,Lively,Aurora,Penelope先后发起攻击。Euro先后被命中6发炮弹,但152mm(6inch)的炮弹在她身上过穿,损毁并不是很严重。
发生交火时,意大利后方巡洋分队位于船团右后方5500码(5km),随后她们提高航速到24节追赶前面的K舰队。1时03分,意大利巡洋分队从7800码(7km)距离上向K舰队射击。然而此时K舰队已经开始以20节航速从船团前方绕到左侧,形成了从左前到右后英国K舰队-船团-意大利巡洋分队的态势。重巡洋舰Trento和Trieste八英寸主炮射了207轮,副炮82轮。但1时25分,12分钟后,判断英国军舰超出射程后,她们停止了开火。K舰队以为来自后方的攻击来自于许多意大利驱逐舰,Aurora用其副炮予以回击,但是距离太远,基本没有效果。
此时的运输船团,还依旧以为是收到了空袭,并没有采取散开撤离机动。从1时10分开始,K舰队在船团右侧切入战场,绕过队伍前头抵达左侧,对运输船挨个点名,开火距离最低压到2000码(1.8km),眼见依旧悠悠向前行驶的船只,英军表示震惊。Libeccio、Oriani、Maestrale、Euro撤退到船团东面10英里(16km)以外,重新组织了一下阵型,企图返回对英国K舰队发起反击。意大利驱逐舰队的反击仅仅使用了主炮齐射,由于担心误伤K舰队后方的运输船而不敢使用鱼雷。她们脆弱的反击没有造成英国K舰队多大的损伤,反而Libeccio受到了轻伤。在意大利驱逐舰反击的同时,后方巡洋分队终于抵达船团右前方的位置。
实际上,意大利巡洋分队此时与英国K舰队互换了位置。1时40分,K舰队鸣金收兵,此时舰队绕过船团后方,看着整个Duisburg船团正在下沉的残骸。由于担心马耳他的152mm(6inch)弹药库存,2时05分K舰队返航。
战斗收尾
接近一个小时的短兵相接,英国K舰队四艘战舰,摧毁了整个船团7艘运输舰、商船及油船。同时击沉了意大利驱逐舰Fulmine,击伤了其他3条。尽管战后英国汇报战斗中发生了规避鱼雷的操作,意大利却否认他们在整场战斗中使用了鱼雷。K舰队只有Lively号的烟囱被击中受了轻伤。随后意大利皇家海军在雪上加霜,11月10日上午10时48分,正在执行营救任务的驱逐舰Libeccio被英国皇家海军的U级潜艇Upholder击中。尽管Euro尽力牵引她前往安全海域,Libeccio最终还是断裂并迅速下沉。此时Duisburg船团之战正式结束。
战后复盘
Duisburg船团之战,英国皇家海军水面部队,以没有伤亡的代价,以多打少,在一个晚上就获得了击沉近4万吨舰只的战绩,在1941年这个困难时期,难得可贵。总结一下,这场战斗最终发生了一边倒的结局,有以下方面:
1> 双方情报信息上的差距:战争中情报信息重中之重。是役,轴心国船团从那不勒斯出航一天,就被马耳他岛上派出的侦察机所探测。此时K舰队即刻出发拦截,全程意大利并没有发现英国人的行动,又或者发现了但信息传导错误没有采取对应措施。11月9日凌晨双方都到达主战场后,英国K舰队利用雷达定位到了船团,甚至悄然靠近到5km距离。意大利驱逐舰没有装载夜战雷达,使得交战前都没有发现猎人靠近。发生交战后,部分船只还以为是发生了空袭,意大利驱逐舰发起反击时还误以为对面英国战舰是他们后方的巡洋分队。对自家部队在哪,在哪个方位都没有清晰认知,可见对情报信息接受及之后做出判断有多离谱。
2> 指挥官能力:整场战斗,我们可以见到,获取了信息情报优势的K舰队指挥Agnew是有多冷静地操纵自己的部队,实现一次教科书级别的围堵拦截,把意大利舰队耍得团团转。意大利护航的驱逐舰队指挥Bisciani,在最初的战斗中受了重伤,其驱逐舰Maestrale的无线电发送接收系统也遭到了摧毁,船团的护航分队指挥系统受到了严重影响。不过总体战术上,驱逐护航舰队已经做了他们该做的事了。但是,后方的巡洋分队,拥有航速上的优势,却因为信息获取出现失误,追赶拦截英国K舰队全程扑了个空,无法发挥火力上的绝对优势。
3> 战舰科技上的差距:关于这一点,其实双方巡洋舰驱逐舰本体火力机动防护上差异不大。英国由两条旧式小型轻巡洋舰率领两条新锐但其主炮威力不足的驱逐舰,对阵意大利两条具有较高航速火力重巡洋舰及其配有常规火炮的驱逐舰。唯一但左右战局的差异是,英国战舰配备了火控雷达,意大利战舰依旧使用目视测距技术。这使得K舰队在近距离及月光照亮目标的优势下,再使用火控雷达辅助,结果便是每轮齐射具有惊人的命中率。意大利驱逐舰也予以炮火反击,但碍于对敌人航速机动甚至方位不明确,反击效果惨不忍睹。
4> 海战的运气加持:海上炮战与陆上空中战斗不同。因交战距离及环境影响,尤其夜战,每次出动,每轮炮击都需要独立的概率计算。英国K舰队也并非获得了绝佳的运气,前文提过,这是他们第三次出发拦截轴心国船团,前两次没有在指定海域拦截到敌人而以失败告终。不过意大利人这次可谓运气极差,在加上错误的情报信息指挥,最终滚雪球式地造成了整个船团全军覆灭的灾难。
最后
这场战斗过后,12月的北非战场,同盟国军队一度反推。虽可能是陆上指挥的功劳,但是轴心国军队失去一大批来自海上的补给,应该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英国以他们战争开始便设立的战略目的:守住地中海上的各处要地岛屿,不计代价严格执行,最终也带领他们走向最终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