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导读 晁岳佩】020 狄人伐卫

卫宣公、卫惠公(公子朔)乱政,有诗二子乘舟。
卫懿公好鹤,因而亡国。春秋初年,戎狄部族分布很广,大部分中原诸侯国都曾遭受过,戎狄部族的攻击。春秋中后期,就很少再看到,有关戎狄部族的记载了。
卫文公勤俭,发展生产。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五章导读部分的第二节狄人伐卫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
课本的265页。《左传·闵公二年》,冬十有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轩是带藩蔽的车。这里有两说鹤有乘轩,一个说法是鹤穿上文绣的衣服,饰以文绣,让它坐相当于大夫级别的车。另一方面,另一个说法是,它享受的待遇和大夫相同,后者可能性更大。
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这里我就说一下国人受甲者。国人前人解释很多,但是我想,我们不要把它理解太远了。国人就是都城里边住的人。而且这些人,按照我的理解,一般是初期分封时期,君主,这些诸侯国君,以及随行者的后裔。国人大部分是分封初期,那些人的后裔。他们在国内居住,国外是野,野是土著居民,野人是土著居民,也就是当地的原住居民。
国人受甲,受甲者是接受盔甲者,兵器者。这里反映的是兵农合一。国人是城市人,但是那个时候的城市人,和今天的城市人是不一样的。那时候的城市人同样也是农民,城里边有地,可能城外也有地,他也要去种地。这些国人同时也是战士,既是农民,平时是农民,打起仗来就是战士。因为他自己没有武器、盔甲,所以战争开始的时候,他要去接受国家,发给他的武器和盔甲。我说国人受甲者这个词体现了,当时是兵农合一的政治制度。
狄人伐卫——渠孔御戎,子伯为右。黄夷前驱,孔婴齐殿
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公与石祁子玦。石祁子,这个祁应该是谥号,但是他本名是什么没说。我们前面知道,卫国有石碏,石厚,他应该是石碏的族人,当然也是大夫,是不是执政者没有明文。
与甯庄子矢。甯庄子就是甯速。玦,这个玉器有很多种,我一直分不清楚,我也努力地想分清几种,但是一直分不太清楚。但是我现在知道,玦是带缺口的环。使守。曰:以此赞国。赞者,助也。我们现在还叫赞助。择利而为之。就是便宜行事。
与夫人绣衣。曰:听于二子。让他夫人,也就是说把一切权力,战争的权力就交给这两个人。渠孔御戎,子伯为右。黄夷前驱,孔婴齐殿。我们以后会经常读到御,御戎和右。现在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东西,当时的兵车一般是四匹马,车上也就是三个人。
因为那个车前边有一道横杆,被称为轼。御是站着的,也就是驾车的人是站在中间的,左右都是武士。但是作为君主和卿大夫的兵车,一般是君主或者卿大夫站在左边,有时候是君主站在中间。
右,车右。车右一定是武士,车右就是武士就是战士。所以这里说的,渠孔御戎,子伯为右。实际上是说这时候的卫懿公,是站在车中间的,一个为他驾车的,另外一个武士。前驱就是前头部队,殿就是后卫部队。
狄人伐卫——卫侯不去其旗,是以甚败
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卫师败绩,就是在《春秋》当中,经常会出现败绩,败绩就是失败。或者有时候用败,有时候用败绩,其实一样的。遂灭卫,这个灭卫,实际上是连着下文说的,这个时候还没有灭。
卫侯不去其旗,是以甚败。甚败就是惨败,为什么导致他惨败呢,因为他不去其旗,不去其旗是不藏其旗,没有把金藏起来。因为国君是用金和金鼓,来指挥军队的,军队是要看你的旗往哪儿摆,往哪儿走,同时听着你的金鼓之声。
卫懿公没有藏着他的旗,没有藏起他的旗来,他还希望战士为他打仗,但同样他也成为敌人,攻击的一个目标。敌人追着他不放,他的旗到哪里,敌人追到哪里,就导致他惨败,实际上卫懿公也就因此被杀。
狄人伐卫——遂从之,又败诸河
狄人囚史华龙滑与礼孔,以逐卫人。史就是史官,就是太史。这是卫国的史官,一个叫华龙滑,一个叫礼孔。然后继续追逐卫人。二人曰,我,太史也,实掌其祭。不先,国不可得也。
他说我们两个人的职位是太史,太史是干什么的,太史除了写史读史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主持祭祀,与神打交道。这就是文人的职业,太史就是当时最重要的文人。因为他与天沟通,所以他们最有威信。掌其祭,主持祭祀。
因为有威信,说话大家听。所以他两个对狄人说,如果我不进城去劝说他们,那你们很难打进去,让我们进去劝他们投降吧。乃先之,也就是放他两个先进城。至,则告守曰,守是留守者,守城者。
曰:不可待也。不可待也,不可等也,不可坚持也。他两个人实际上告诉大家,不行了 想办法撤吧。夜与国人出。狄入卫,遂从之。像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还是国人出,狄入卫。是国人逃出来以后,狄人才大规模地进入了卫城。
遂从之,从之就是追之。在《左传》中,凡描写战争的地方用从字,都是追逐之意,都是追击,追逐。又败诸河,在追的过程当中,逃出来的卫人逃到了黄河边上,狄人又追到了黄河边上。
历史回顾——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
初,惠公之即位也少。这是一个历史回顾,我们往前翻一翻,大家翻到230页看课本。这是鲁桓公十六年,这里又是一个回顾,仍然是一个回顾。初,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夷姜是卫宣公的庶母,庶母也就是庄公的妾。
烝,上淫曰烝,也就是与长辈女人私通,通奸为烝。卫宣公就做了这样的事情。这个急子在实际当中,写成这个伋。属诸右公子,属读作嘱,就是带口字旁的,就是托付于右公子。为之娶于齐。这是卫宣公,为急子娶齐国之女为妻。
历史回顾——卫宣公取儿媳,生寿与朔
而美公取之。他看着这个儿媳妇很漂亮,自己娶了。生寿与朔。寿及朔,又生了两个,一个是公子寿,一个是公子朔,属寿于左公子。也就是他有两个,在寿与朔当中,寿长朔幼。所以这就有一个问题了,他前面的儿子是托付给右公子。那也就是等于确立了,他是君位继承者。
后来又娶了一个更年轻的媳妇,又生两个孩子。又把这个长者又托付给左公子。夷姜缢。那这样就意味着,急子的继承君位资格被剥夺。所以夷姜,就是急子的生母,看到自己的儿子,没有继承君位的资格。这意味着什么,儿子取消了君位继承资格,她自己的地位也没了。所以很失落,失落的结果是自杀。

历史回顾——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
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这个宣姜,就是要嫁给急子的那个姑娘。因为宣公娶了,所以用宣公之谥号,加上她的本姓称宣姜。也就是说宣姜是寿与朔的生母。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所谓构就是挑拨离间,挑拨,诬陷。也就是说她想害死急子,以免这个急子,未来和她的儿子争位。
公使诸齐。这里省略了很多,说卫宣公接受了他们的意见,派急子出使齐国。使盗待诸莘,将杀之。也就是说为了让公子寿,和公子朔继承君位,他想先把这个大儿子干掉。这个莘就是现在的山东莘县一带,它正好是卫国到齐国去的通道上。
历史回顾——寿子告之,使行
寿子告之,使行。寿子就是公子寿,公子寿把宣公要害急子的事,告诉了急子。使行是劝他逃走,劝急子逃走。不可,曰,不可是急子说不可,急子没有答应逃走。说弃父之命,恶用子矣,有无父之国则可也。
就是我作为儿子,不能弃父之命。父亲让我去出使齐国,我一定要奉命使齐。如果父亲连儿子都指使不动,还要这种儿子干什么。也就是说即使要我去死,我也得去执行君命。再说如果我背叛君命,不遵守君命,我到哪里去大家都不会要我。有不讲孝道的国家吗,我逃到哪里去啊。我逃到哪里去,大家都不会接受我,所以我不能逃。
历史回顾——二子乘舟
及行,饮以酒。就是在急子将要走的时候,公子寿请他喝酒。这个饮以酒,是公子寿请急子喝酒。寿子载其旌以先,盗杀之。所以这里省略了很多东西,这很显然是急子喝酒喝多了,公子寿在趁他喝醉的时候,把他出去带的旗偷出来,带着急子要用的这个旗出发了,在路上遇到了刺客。
盗杀之。这个盗实际上是刺客。急子至,曰,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你们要杀的是我,他说我本来我答应出来,我明知道这个事还要答应去,我就是求死。他说这和公子寿没有任何关系,那干脆把我也杀了吧。
又杀之,二公子(即左公子、右公子)故怨惠公。这个惠公就是公子朔,也就是把急子害了以后,公子寿也死了。所以他继承君位,这就是卫惠公。下面这句话是说,公子朔没做几年,被左公子右公子赶跑了。立了卫宣公的另外一个儿子,公子黔牟。
在十来年之后,公子朔又回来了,恢复了君位,这就是卫惠公。他生的儿子就是卫懿公。
历史回顾——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
下面我们还回到课文上来,初,惠公之即位也少。也就是公子朔继承君位的时候,年龄不大。因为这一定是卫宣公,卫宣公在他的长子成年以后,为他说亲,最后自己娶了。这时候他儿子都已经成人了,他年龄应该不是太小。所以公子朔是宣姜所生,所以继承君位的时候年龄不大。因为卫宣公一共做了君位二十年,所以这时候可能是十来岁。
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首先说齐人,这时候应该是齐僖公。这个宣姜可能也是齐僖公之女。因为她是先是要嫁给急子的,所以年龄也不是很大。那么卫宣公死了以后,应该说她年龄还不是太大。孩子十来岁,也就是她有三十岁,应该年龄不是很大。
所以这时候守寡年龄太轻,所以齐僖公就让她再嫁。嫁给谁呢,昭伯,这个昭伯是卫宣公的,另外一个儿子,公子顽。也就是说他是公子朔的庶兄。因为宣姜是夫人,那么公子朔的母亲那就是庶母。
现在齐僖公让公子顽再娶宣姜,这又是一个儿子娶庶母。我说这个辈分没法论了。因为公子顽和公子朔,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卫宣公之子。现在让公子顽去娶,公子朔的亲妈、生母。
历史回顾——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
我说她后来生的孩子,下面说她生了四个孩子。这个孩子和公子朔怎么论呢。因为作为宣姜来说,她是公子朔的生母。作为这些孩子,是她哥哥的孩子。从她母亲来说,他是兄弟 同母兄弟,从他哥哥那个地方说这是侄子。
我说我们从这里边,可以看出来什么呢。春秋时代,一夫一妻制还不严格。另外从一而终的观念还没有建立。就是婚姻关系还比较乱,和后来特别是宋代以后,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不可,强之。这是宣姜不答应,宣姜说这算什么事。是吧,本来说要嫁给急子的,最后被他爹娶了。现在他爹死了,后来再嫁给他儿子。就是说这个,所以她不想答应。强之,齐僖公强迫她答应这个事,结果是生了四个孩子。
生齐子,这个齐子就是齐桓公的一个夫人,长卫姬。另外有戴公,戴公名申,也就是公子申。文公,公子毁。宋桓夫人,宋桓夫人就是宋桓公的夫人。还有许穆夫人。生了五个。那就是许穆公的夫人。我说这五个孩子,和公子朔实在是不好论。
历史回顾——文公为卫之多患也,先适齐
文公为卫之多患也。文公就是公子毁,在当时他看到,在惠公,懿公执政期间,卫国多难。患就是难,也就是事很多,出了很多事。他觉得在这儿待不下去,走吧。
先适齐,先适齐是在卫国被灭之前,先去了齐国。因为他姥娘家是齐国的。所以我们要注意,在读《左传》的时候,这些公子逃亡,多数是逃到了姥娘家。当然公子顽,我们上回讲的公子顽是一个例外。我们看到在《左传》当中,大部分逃亡公子是逃到姥姥家。
狄人伐卫——宋桓夫人、戴公
及败。及败,是及这次的卫国被狄人所败。到这时候,宋桓公逆诸河,逆诸河就是逆之于河。逆者,迎也,迎之诸河。我们前面说了,狄入卫,遂从之,又败诸河。是把卫人在黄河边又打败了一次。
这时候宋桓公带着军队,在黄河南岸迎接他们。因为当时的卫人被追到黄河北岸,现在宋桓公带着军队,到黄河南岸来接他们。为什么他来接,因为他的夫人是卫国人,宋桓夫人。夫人娘家出事了,当然要带兵去救。
宵济。夜里,这些逃出来的卫人渡过了黄河,济是渡。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也就是说宋桓公在黄河南岸,接到的逃出来的卫国遗民,一共只有七百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
共、滕都是卫国的邑。益是加,增,增益。也就是那七百三十人,再加上共、滕两邑之民,一共是五千人。立戴公以庐于曹。这个曹有的文献加三点水。这个曹也是卫国的一个邑。戴公我们刚才说了就是公子申。所谓庐于曹是旅于曹,是借居于曹,暂且居住在曹地。
君主在这里搞了一个临时住所,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回不了国怎么办呢,找个地方先住下。这很像康王赵构,被打跑了,找个地方要宣布建国。但是这个戴公没有几天就死了,所以下边又是文公。
狄人伐卫——许穆夫人赋《载驰》
我们接着往下说,许穆夫人赋《载驰》。为什么许穆夫人,可以在这里赋《载驰》呢。我想许穆夫人现在还没出嫁,我估计可能没出嫁。《诗经》上说她出嫁了,但是我认为好像在这儿,我看着好像没出嫁。要不然她出嫁了跑回来作诗,我都怀疑,她是还没出嫁的小姑娘。
我从这儿我看着好像是,我也看了那首诗。那首诗好像是一种战争的感伤,是不是。那种感伤应该是经历了战争的人,而不是旁观者。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说法,我怀疑她现在没出嫁。
狄人伐卫——齐子
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公子无亏就是齐子之子,又称武孟。因为他是齐桓公的长卫姬之子。这等于说他姥姥家出事了,齐桓公让他带着三百辆兵车,来帮忙。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婚姻是政治的继续。
宋桓夫人是宋桓公带军队来了,齐子是齐国带军队来了。甲士三千人以戍曹。有三百辆兵车,又有甲士三千人,来帮着戍守曹地,也就是保护卫戴公及其遗民。归公乘马,归是馈 也就是赠。
乘马有两解,杜预认为这个乘读sheng,就是四匹马,就是一辆兵车上所用的马。杨伯峻先生用章太炎说,认为不是四匹马,这个读作乘马是拉车的马,不一定是四匹。那他们认为,可能和后边的鸡鸭狗一样,也是三百。
祭服五称。五称就是五套,祭服实际上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正装,祭祀用的正规服装。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门材是做门户之材,也就是连做门做窗户的木材都没有,齐国都给他带来了。你说连这个鸡、鸭、羊,牛、羊、鸡、狗这些东西都要送。
我们从这里边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极端的残酷。什么都没了,连这些东西都需要送。归夫人鱼轩,归仍然是馈,是赠,鱼轩是饰以鱼纹的轩。重锦三十两,三十两就是三十匹。重锦是带有彩色的丝绸,也就是彩绸,彩缎。

左传导读——卫懿公好鹤
这段传文写的是卫国被狄人,被狄族之人灭亡。我说《左传》作者遵从惯例,仍然是从卫懿公身上,来找失败的原因,灭国的原因。《左传》作者通过这一点,告诉我们,卫懿公由于不关心民众,导致了最后的失败。虽然他自己也死在战场上,最后也答应让大臣便宜行事。我说失去的民心,很难在一次对外战争中修复。
因为他好鹤,我说好鹤一定会带来两个结果。第一,鹤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普通民众的生活。因为这资源哪儿来的,是民众交上来的。第二,鹤享受大夫待遇,会让国人民众心里不平衡。
所以我说因为好鹤失去了民心,因失去了民心导致了亡国。这是我们从《左传》的,这一段文字当中读出来的,《左传》作者想表达的一种东西。简单地说就是卫国灭亡,都是懿公好鹤惹的祸。
左传导读——战争的残酷
由于宋桓公在黄河对岸的接应,卫国在亡国之后,逃出了七百三十人。我说我们不知道,卫国的都城原有多少人,但是我们看到的遗民,只有七百三十人。由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春秋初年,各诸侯国的人口都不是很多。
因为卫国在当时属于中等诸侯国,它的人口究竟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现在我们看到它的遗民,加上共、滕二邑,才凑够了五千人。这意味着什么,共、滕二邑才多少人,那一个邑是多少,一个邑相当于我们现在,稍微大一点的村庄。一个大村庄就是好几千人。所以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一点,我们不要对那时候的人口,经济状况估计太高。我说作为一个中等诸侯国,最后才剩这么一点人。
我们如果说假设卫国的都城,当时有八千人或者一万人,或者更多。那么我们看到的七百三十人,更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东西呢,当时的战争之残酷。也就是即使说它有八千人,那么这一次死掉的,逃亡的占到了90%。这一点充分反映了,在那个时代战争的残酷。
左传导读——亡国之痛
第三点我们看到,齐桓公最后馈赠卫国的这些东西。说明戎狄部族,对中原诸侯国的入侵,是烧光、杀光、抢光,真正的“三光”政策。人杀光了,东西完全没有了,回去住也住不了了。说明什么,说明剩下的被烧了。
我说一个国家,这才真正算是一贫如洗,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没有穿的,没有住的。什么叫亡国之痛,我们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叫亡国。
左传导读——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
我们看到在同年的传文当中,在这一年最后,《左传》记载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意思是什么呢,因为戴公很快死了,文公继承君位。文公在做君主的时候是大布之衣,大布之衣是没有剪裁,缝纫的一块大布。实际上就是披在身上,至少没有像样的缝纫。
大帛之冠,帛本来应该是丝织品,但是前人把它理解成白布。我想如果不改字的话,还是把它理解成丝织品比较好。前人认为那是大白之冠,大白就是白布,甚至还不如理解成丝织品。那也就是说他的帽子,也就是顶一块白布,或者白绸子。
这两句话在说什么,在说他没有任何东西。另外也说明他的节俭。这两句话说的是他的俭朴,生活的俭朴。实际上我说这种俭朴,也是一种无奈。
左传导读——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
另外是务材,训农。务材是致力于各种财富的生产,木材、金属或者是陶罐之类的,要努力发展这些东西。因为什么都没有,一切从零开始。训农,这两句话实际上就相当于,发展经济,发展生产。
下边是通商,惠工。就是发展经济,工商业。第三是敬教,劝学。这是在教育,希望我们活下的人,大家还要有操守,还要树立信念,还要活下去,还要重建我们的家园。授方,任能。这指的是对官员,一是告诉官员应该如何做官,二是任用贤人,能人。也就是上面这几条,都是文公继承君位之后,所采取的措施。
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文公在位二十来年,也就在这二十来年当中,他的兵车由三十辆发展到三百辆,大致上恢复了一个,中等诸侯国的军事水平,所以我说我们从这一段传文当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所以我一再强调 一再说,千万千万不要想着打仗好,打仗是非常残酷的,死的都是老百姓。
春秋初年的戎狄——隐公七年,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
第三个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春秋时期的,春秋初年的戎狄部族势力。《春秋》和《左传》,在春秋初年记载了大量的,关于戎狄部族,对中原诸侯国的侵扰。
我们看引文,《春秋・隐公七年》,冬,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以归,《春秋》和《左传》当中,经常用这个词。以归就是俘虏而归,俘归。在这里就是戎族把凡伯作为俘虏,扣押了凡伯,作为俘虏带了回去。
《左传》的解释是,初,戎朝于周,发币于公卿,凡伯弗宾。戎族的首领去朝见周天子,在朝见周天子的过程当中,发币于公卿。发币于公卿是为当时,周王室的公卿送见面礼。就是在《左传》当中,我们会看到很多这种记载。发币,实际上就是送一点见面礼,这是表示对主人家的尊重。
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凡伯弗宾,弗宾是不以宾相待。那也就是说,凡伯在接受礼物的时候,没有给予戎族首领以充分的尊重,有失主人之道。冬,王使凡伯来聘,戎伐之于楚丘以归。这是《左传》作者为这条经文,寻找的一个历史解说,解释。
因为他没有好好地尊重戎族,最后做了戎族的俘虏。我们由此可知,当时各诸侯国之间,还有戎族杂居。根据前人的理解,楚丘是在今天的山东曹县那一块。也就是鲁(楚)国和陈国之间。凡伯从鲁国走经过那里往西去,路过的是宋陈之间。那么在宋陈之间,因为再往东北一点就是曹国,就是那里是曹国、陈国、宋国,相距都不远的地方。我说在这种地方,还有这么一支强大的戎族势力,把周王室的一个大夫半路劫走。
春秋初年的戎狄——隐公九年,北戎侵郑
《左传・隐公九年》,冬,北戎侵郑。郑伯御之,患戎师。曰,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所谓彼徒我车,是说戎族当时是步兵,我们用的是车战。侵轶我按照前人的理解是,这些步兵超越战车,然后在前面堵截我们。
意思是我们的车兵,不如戎族的步兵更灵活。公子突曰,使勇而无刚者,尝寇而速去之。勇是很勇敢的人,无刚是没有刚烈之性。什么叫刚烈之性,这里强调的是不以逃亡为耻,不以逃跑为耻,没有刚毅之性。
也就是被敌人打败了我就跑,而不是说我坚持往死里和你打,不是,这些人虽然打仗很勇敢,但是他不耻于逃亡。当打败的时候我就逃,用这样的人去尝寇。尝寇是尝试,也就是说和敌人做尝试性的接触,稍微打一下。而速去之。打一下赶快跑。
君为三覆以待之。这个覆就是伏击的伏,埋伏。我们派一小股军队去尝试和他打,打一下就跑。然后在他跑的路上,我们做三处埋伏。戎轻而不整,轻是轻浮,轻佻,而不规整。也就是说戎族,他的军队是比较散乱的。贪而无亲,每个人都很贪财,没有相互照顾。
所以下边说是胜不相让,败不相救。所谓胜不相让,是说当战争取胜的时候,大家为了夺取战利品而互不相让。败不相救,如果打败的时候各逃各的。所以这是贪而无亲的一个注解,因为贪财所以胜不相让,因为无亲所以败不相救。

先者见获,必务进。因为前面说,是派一小股军队打一下就跑,在跑的过程当中他会丢盔弃甲。那最先和郑人打仗的,这一部分戎人,戎族,他们会拼命地去争夺,战场上的战利品。所以必务进,大家都想获取更多的,财富或者兵器。
进而遇覆,必速奔。突然遇到埋伏了,大家知道抢不了财物了,他就赶快跑。后者不救 则无继矣,乃可以逞。逞是满足,也就是达到目的。我们现在还叫得逞。也就是说公子突是建议郑庄公,用这种方式和戎族打仗。
我们从这一段里边可以看到,当时的中原诸侯国,普遍用的是战车,车战,戎狄部族一般用的是徒兵。我说战争方式的差异,反映的是生产水平的区别。第二点是戎族攻击中原诸侯国,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掠夺财物,并不是为了占有土地。这和各中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是不一样的。第三,这时候的戎族,道德水平要低于中原民族。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就是道德水准是低的,是落后的。第四,即使像春秋初年,郑国还会受到戎族的侵扰,那何况其他一般诸侯国。
春秋初年的戎狄——桓公六年,北戎伐齐
第三条,《左传・桓公六年》,北戎伐齐。这一段我们刚讲过,我们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戎族有很多分支,分布区域很广,几乎整个北方都有戎族存在。第二,齐是东方大国,当遇到戎族侵伐的时候,他们还要请中原各诸侯国相助,说明当时的戎族势力之强。
第三,在春秋初期,当一个诸侯国,受到戎族侵伐的时候,会联合其他各诸侯国共同御敌。但是在整个春秋时期,我们都没有看到,戎狄部族联合起来,对抗中原诸侯国。也就是说中原诸侯国在那个时期,已经有了团结御敌的这种理念,但是戎狄部族还没有。
春秋初年的戎狄——庄公十八年,公追戎于济西
第四,《春秋・庄公十八年》,夏,公追戎于济西。这是经文,济西是济水之西。济水之西就属于曹国,曹国的地盘。鲁庄公追击戎族,一直追到了济水西岸,之西,追到了曹国的地盘上。
《左传》说,不言其来,讳之也。这是在解释《春秋》,只记载了公追戎于济西,但是并没有记载戎族来伐。《左传》作者说,为什么没有记戎族来侵来伐呢,是出于避讳。这个避讳的内涵是什么呢,我们知道避讳最重要的东西,是讳国恶,讳国耻。
在这里明显应该是讳国耻。那讳国耻的原因是,在这次戎族入侵过程中,鲁国遭受了很大的人员伤亡,财富损失。但史官认为这是丢面子的事,不愿意把它写到史书上。只说我们追戎族有多远,而不说敌人,给我们造成了多少损失。这是《左传》的解释,所以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戎族势力之强。
春秋初年的戎狄——庄公二十四年,戎侵曹
第五条,这是《春秋》经文。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赤归于曹。这应该是同一个事件的三条经文。但是《左传》对这个事件,没有解说。凡是《左传》没有解说的东西,往往就会成为历史之谜。因为《公羊传》的解释,往往不可信。所以这个无传之经,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困惑。
因为他没有说是怎么回事,我们就不知道。关于这块,《公羊》《谷梁》的解释,是很明显不太通,而《左传》没有说,所以具体事实不祥。但我们推测经文,应该是曹国遭到了戎族入侵,导致了君主易位,这应该是没问题的。所以我说从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到,等于是戎族灭曹,戎族亡曹。
春秋初年的戎狄——庄公二十六年,戎侵曹
第六条是,《春秋・庄公二十六年》。春,公伐戎。夏,公至自伐戎。《左传》也没有对这个事作解释。
春秋初年的戎狄——庄公三十年,戎侵曹
第七条,《春秋・庄公三十年》。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所谓鲁济,因为在当时济水,既经过鲁国的边境,也经过齐国的边境。在鲁国边境内的这一段称为鲁济,在齐国边境内的这一块济水,称为齐济。
《左传》,冬,遇于鲁济,谋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这次鲁齐二君相会,是为了救北燕,因为北燕受到了山戎的入侵。这说明在春秋初期,尽管燕国和中原诸侯国,很少有来往的记载。但是齐桓公仍然去救燕,打击戎族。这也说明是中原诸侯国,联合的这种行为,联合御敌的行为。
明年,齐侯来献戎捷。来献戎捷,是把在伐山戎过程当中的,一些战利品献给鲁国。据此可以推测,鲁国可能也派军队,去参加了这次战争。
春秋初年的戎狄——闵公元年,戎侵曹
第八,《春秋・闵公元年》。春,齐人救邢。《左传》,狄人伐邢。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 不可厌也。厌是满足,戎狄是豺狼本性。对豺狼之性的人,他们永远不知道满足,只知道索取。
诸夏亲暱,不可弃也。诸夏就是指的中原诸侯国,亲暱,相亲相爱。宴安酖毒,不可怀也。宴安实际上就是安逸,他说这种贪图安逸,相当于酖毒。怀是恋,是念,是不可留恋。也就是说你不能够贪图安逸,不管别国的事。
《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简书就是盟书。他说当然,《诗经》上也说,大家都想回家,但是怕政策不允许,文件不允许。这是说简书不允许。
他说我们之所以,诸侯国之间签订盟约。开会,干吗呢,是为了相互帮助。请救邢以从简书。这就是劝齐桓公去救邢。我说从这一条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诸侯国,遭受到戎狄部族入侵的时候,他会向其他诸侯国求救。
春秋初年的戎狄——闵公二年,虢公败犬戎于渭汭
第九《左传・闵公二年》。春,虢公败犬戎于渭汭。渭汭,汭是河流转弯的地方叫汭,渭汭就是渭水转弯处。
春秋初年的戎狄——僖公元年,邢迁于夷仪
第十条是《左传・闵公二年》,十有二月,狄入卫。《春秋・僖公元年》春,齐师、宋师 曹师次于聂北,救邢。夏六月,邢迁于夷仪。齐师、宋师、曹师城邢。这几条是经文。
《左传》说诸侯救邢,邢人溃,出奔师。师遂逐狄人,具邢器用而迁之,师无私焉。这是齐桓公率领诸侯之师去救邢。在救邢的过程当中,把邢国剩下所有的财物,都收集起来帮他带着。无私焉,是大家没有私自取得邢国的财物,大家都没有私分,没有私侵,还都还给了他。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来,邢国比卫国的结果好一点,还带出了一些东西。
夏,邢迁于夷仪。诸侯城之,救患也。这是邢国被灭了,齐桓公率领军队在夷仪这个地方,为邢国重新建了一座城,这就是城邢。这和安排卫国戴公是一样的,而这一支攻邢的军队,也正是攻卫的那一部分戎族。
因为我们知道,卫国是在今天河南的安阳那一块,再往北一点就是河北的邢台。所以戎族攻击卫国得手,接着北上又攻击了邢国。我说邢、卫在灭亡之后,都是重新建城,应该是他们原来的首都被烧光了。
春秋初年的戎狄——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戎狄部族,在春秋初期初年分布很广。大部分中原诸侯国都曾遭受过,戎狄部族的攻击。当时的戎狄部族大致上还处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时代。游牧民族,他很难积累财富,他没有稳定可靠的收入。农耕民族他一年一年的种庄稼,他有稳定的衣食来源。他长期地积累,可以有许多财富,但戎狄部族没有。
所以游牧部族,对中原农耕部族的侵扰,最重要的就是抢夺财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历代北方民族侵扰中原民族,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抢夺财富,掠夺财富。所以戎狄部族,在侵扰中原诸侯国的过程当中,往往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所以抵御戎狄部族也就会成为,中原诸侯国的共同愿望。
齐桓公之所以能够称霸,关键就在于他带领中原诸侯国,抗击戎狄部族,打击戎狄部族。这是齐桓公所以能够称霸,最重要的原因。这时候谁能够抵御戎狄部族,谁就是老大,谁就是带头大哥。
在春秋中后期,我们在《春秋》和《左传》当中,都很少再看到,有关戎狄部族的记载。因为经过一两百年的时间,戎狄部族或者被消灭,或者被驱逐,或者被同化。到春秋后期,戎狄部族对中原诸侯国的影响,明显地减弱了。所以圣人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五章第二节狄人伐卫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