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公交历史车型 12-电喷SWB6105D
SWB6105D,我想不少人的定义都知道,这是青岛公交最后一代前置公交车,也是青岛公交在时代发展之中的畸形产物。当然,这个时代的畸形产物,决不是我一个人主观臆断,当时的声音之中不少车迷其实都有着这个论调。因为作为一款2005年出厂服役青岛公交的公交车,而且甚至可以说是首款划时代全部车体元素都进入全新SWB时代的公交车(5105电车和6850、电喷出厂时间谁早有争议,对于这个我都认为是同时来到青岛公交的),电喷的发动机真的无法让人恭维——都什么时候了,还在使用前置发动机?正因如此,电喷成为了最后的前置发动机公交车。但是从电喷诞生的时间节点来看,实在是不太相称。当时的青岛公交,三代大柴都已经大杀四方,而且之前一代大柴所遭到诟病的污染严重的问题,很明显在二三代大柴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所以后置发动机公交车在青岛已经明显成熟。这时候还推出这种前置发动机的公交车,岂不是和时代脱节的畸形产物?说实在的,电喷的前置发动机实在是对不起他的出身。不过电喷的初衷似乎并非如此,当时的2005-2006年,电喷刚刚入主青岛公交的时候,电喷主打的可是电喷发动机。这种电喷发动机当时吹的是很高的,就算是前置发动机也掩盖不了这片光芒。看似电喷不顺应时代的畸形前置公交车,实则是为了电喷发动机做出的牺牲。然而事实效果呢?什么玩意儿!完全就不是想的那样?作为电喷发动机的关键的火花塞磨损很厉害,甚至无法满足日常使用,而且巨大的油耗也使得6105D的油箱根本无法承受,只得在后来很快被改了回来,变成了和A3一个样式的前置发动机。所以呢?这不就是套着大柴外壳的A3?要知道,发动机才相对是公交车的核心,毕竟速度可是一个关键环节。但是电喷呢?披着大柴的外壳却是A3的速度,这算是什么怪胎?这速度怎么让人满足?更要命的是,由于电喷2005年才进入青岛公交视野,所以到了2012年,随着白皮、绿皮、棺材头和P-3相继退出青岛公交,电喷便成了唯一在青岛服役的前置公交车。我坐过的电喷还不少,当时经常坐10路、213路、101路等车电喷,但是可惜的是,电喷好的地方我没记住,不好的地方我却记得清清楚楚——慢,慢,慢,夏天还热,热,热!电喷的前置发动机要说之前还不要命,但到了只剩电喷这一种前置公交车的时候,电喷的缓慢和动力差暴露无遗,简直是被其他公交车轮着碾压。电喷刚刚出道的时候,就已经被明显比他早出道好几年的大小扬子碾压,大柴则稳稳碾压电喷,至于奥运公交和天然气,更不用提,尾灯都看不到的那种。当时10路还在用电喷而207路已经换成天然气的时候,我就更愿意乘坐207路去李村,就算10路线路更短更直,但只因为他是电喷,速度被207碾压,可见电喷慢到了什么程度。电喷的速度确实不适应时代,更可怕的是还要再报废期之前一直使用。
结果因为电喷的缓慢,青岛公交已经早些明显想向电喷下死刑了,不过当时购置的新车不多,还没有动手。但真正使得青岛公交向着电喷动手的,是下面我提到的一条新闻,在下一楼。 之前我们说到,对于SWB6105D这一款电喷公交车,由于其前置公交车造成的严重弊端,速度和动力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说实在的对于时代的眼光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公交行驶了。不过这批公交车由于比较新,就算是很让人反感的前置公交车,公交集团也暂时没有更换的打算。不出意外,如果按照10年报废的标准,这批前置电喷的服役要到2015年甚至2016年。然而2012年的一条新闻,使得公交集团下了提前终结电喷的想法。
这条新闻是什么呢?这条新闻的标题是《青岛最热公交381路38℃ 司机紧挨68℃发动机》,这条新闻在当时被百度、青岛QTV、早报晚报半岛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这条新闻主要讲述的是快要退休的381路公交驾驶员李玉梅女士在夏天驾驶公交车的日常。这篇日常本来是通常对青岛公交的正常报道,不过38度、68度这样的字眼登报作为标题,实在是具有巨大的刺激性。要知道,驾驶员紧挨高温发动机的公交车只能是前置发动机公交车,而当时的前置发动机公交车只有电喷,没有别人了。我可以摘取一下当时的一段报道:
高温天气坐没有空调的公交车,哪怕一站两站,也会让你汗流浃背。然而在青岛巴士公司,还有17部公交车是发动机前置的,公交司机要坐在“火炉”边开车。昨天上午,记者坐上了从浮新小区至恒星学院的381路公交车,体验酷暑中公交车司机的辛劳。381路驾驶员李玉梅还有两个多月就退休了,可她谢绝路队照顾,坚持开发动机前置的“最热公交车”。记者昨全程跟访体验发现,由于发动机舱温度在68℃左右,车厢内的温度最高达38℃,驾驶员李玉梅不得不用两条毛巾洒上风油精后轮换着擦汗保持清醒。
坐在“火炉”旁开公交
昨天上午10时5分,在公交巴士公司汽车四队381路停车场,司机李玉梅从调度室出来,坐在驾驶室里,记者也随即跟着上了车。刚踏上车,一股热气迎面而来,没有空调的车厢像一个烤箱,特别是朝阳的一边,阳光从车窗射入,让人难以忍受。记者坐在司机李玉梅后面的座位上,靠近发动机,那里的温度非常高。记者将随身携带的温度计放在了李玉梅身旁的发动机盖上。车辆出发5分钟后,温度计显示33℃;20分钟时,35℃。随着车内温度的节节攀升,李玉梅被“烤”得胸前、后背的衣服都湿透了。她告诉记者,这感觉就像蒸桑拿。
38度、68度,这些数据实在是太有破坏力了,简直对当时电喷公交车炼狱一般的公交车车内环境做了一个明显的诠释,把在电喷公交车驾驶员当时的恶劣环境描写的淋漓尽致。这条新闻和当时报道棺材头全身破旧对A3的破坏力一样,对电喷堪称毁灭性打击。其实要说其他后置非空公交车的车体环境温度也很高,不比电喷好多少。可其他车至少是有速度,司机或乘客可以开窗感受风力。可惜电喷因为动力速度不够,连开窗的效果都不好,这更没法怨谁了。结果在新闻末尾,青岛巴士公司负责人明确表示这17部车都是2006年出厂的,还有2年才能报废更新。然而这个明确表示,已经给电喷提前判了死刑。电喷作为2005-06年出厂的公交车,按照10年报废原则本应该在2015年才面临报废,结果这一席话,把电喷的死刑期整整提前了两年。而之后在2013年见诸报端的青岛最热公交车10路的体验,也不过是助推器罢了。电喷在这些负面新闻的重重围剿之下,明明是在2006年出厂还有残余能力的公交车,却好像是苟延残喘要赶紧上路一样,在2014年购置世园会系列公交车的时候青岛公交车就已经给电喷安排了后事。
然而有一批连后事的时候都没撑到。在2013年,当时的4路更换油桶,电喷甚至还没有在世园会系列公交车到来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在青岛公交的服役。而作为2006年出厂的公交车,2013年就退出了历史舞台,电喷创造了在青岛公交服役年限的最短记录(只有不好的一批货星凯龙打平了这个记录),而此时比电喷早出场四五年的SK5105GP还依然部分活跃(不过5105GP和电喷是同年退出的)。剩下的电喷也难逃劫数,在世园会谢幕、世园会公交车结束服役的境况下,他们作为最后的电喷公交车,被。这些2006年出厂的电喷公交车,竟然提早两年就结束了自己的命运,比起和自己同年进入青岛公交的鲨鱼嘴,实在是没法看,也是其作为怪胎的无奈命运。
电喷虽然是时代怪胎,可是毕竟也是青岛公交最后的前置公交车。电喷的离去,也就意味着青岛公交车所有前置公交车正式退出舞台,结束了一个时代的使命。说实在的我在当时也是急切盼望电喷赶紧报废的一员,可是现在想来,电喷是最后的前置公交,这样做无异于加速了前置公交车在青岛的灭亡,不由得不胜唏嘘。可惜的是,当时的多少人都是像我一样这么想的,这也许就是为何电喷被时代淘汰的根本原因吧。与其说是时代淘汰电喷,倒不如说是时代淘汰前置公交。电喷的电喷发动机,倒也是独树一帜,不可多得的。只能说,电喷的提前被淘汰,是时代做出的选择。
曾经服役线路:2、4、10、22、29、101、109、110、111、112、113、121、130、213、306、309、313、327、371、379、380、381、382、385
最后服役线路: 4、10、101、121、213、306、327、380、381
【备注】 1、电喷由于不顺应时代,在服役了8年以后报废。
2、电喷分为三种涂装,白底蓝色(和6850一样的涂装)、白底深蓝色、白底绿色
3、电喷数量较少,出厂时在首发线路上服役、在4、10、309、313线路上服役,其中313电喷服役两年后被棺材头取代,图2电喷为在313服役(313的电喷被扒了),在309路换申沃Q6的时候,电喷分到了不同的线路上,为不同的线路服役。
4、电喷还是唯一一款能开通2012年新线路的前置车,当时的327(虎山军体中心至天泰城)用电喷开线,那时候的327线路很短,电喷很适合短线路,直到2013年至2014年,327更换一代6106时才彻底报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