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风云3 基督教派别科普(补充篇)

本专栏为补充部分
后续所有DLC加入基督教派别都会在此更新
如果没未能及时更新,可以直接在评论区或私信留言
↓ ↓ ↓本篇参见↓ ↓ ↓



穆扎赖卜派(Mozarabic Rite)

穆扎赖卜派,又称摩尔阿拉伯礼,属于一种早期基督教的残余。由于伊比利亚半岛中南部长期被穆斯林势力统治,所以当地基督徒没有被后来的天主教会正规化引导,保留了许多蛮族时代的基督教传统。
穆扎赖卜派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507年西哥特人入主伊比利亚开始,当时罗马在西班牙的行省已经拥有一套自成一派的礼仪传统,虽然西哥特人信仰反三位一体的阿里乌斯派,但当时西班牙的祷告中却会特别强调三位一体。
当时西哥特人对这种异端行为予以了极大的宽容,只是将主教任免权牢牢抓在手上,等到了雷卡雷德一世(Reccared I)时期决定召开第三次托莱多会议(Third Council of Toledo),抛弃阿里乌斯拥抱迦克墩派基督教,同时这也象征着西哥特人与西班牙罗马人的文化融合。唯一的隐患就是会议将和子说(Filioque),即“圣灵是由圣父和圣子而出”这个具有极大争议的理论加入《尼西亚信经》中,为后来1054年东西教派分裂埋下隐患。

在西哥特人庇护下,西班牙分派的发展达到顶峰,宗教活动开始得到标准化,同时伊比利亚南北的宗教传统开始出现分化。由于查士丁尼一世短命的拜占庭西班牙行省,和塞维利亚大主教利安德(Leander of Seville)在东罗马的流放经历,南部西班牙分派有着极为明显的拜占庭宗教特征,这也成为了穆扎赖卜派最大的特点。这个黄金时代随着711年伍麦叶王朝的入侵结束,穆斯林们让西班牙基督徒过上了一段并不光明的时期。
伊比利亚的沦陷,令北方的基督徒撤退到阿斯图里亚斯(Asturies)的群山之间,成为日后收复失地运动的最前沿,但绝大多数基督徒和教会人员依旧生活在摩尔人的统治下。穆斯林统治者将这些人称为“莫扎拉布人(Mozarabs)”,虽然作为齐米阶层存在,但却被禁止公开展示信仰和建造新教堂,可能促成后来穆扎赖卜派的保守风气。

随着收复失地运动的展开,北方基督教开始反攻和解放旧地,一些莫扎拉布人开始逃回解放地区重建废弃城镇,填充流失人口,其中特别以910年由阿斯图里亚斯王国重组成的莱昂王国(Kingdom of Leon)为首。在势力扩展的同时,伊比利亚人也重新得以与教宗及其他欧洲国家建立联系,其中由查理曼解放的加泰罗尼亚地区率先开始接纳罗马礼而不是传统的西班牙本地礼仪。
教宗也开始督促伊比利亚基督教回归正统,开始通过派遣特使等方式向伊比利亚的君主们施压。为了加快罗马礼的推行,教会特别设立负责改革和发展的委员会,在莱昂城、科扬札(Coyanza)、孔波斯特拉(Compostela)等地展开工作。1080年,传奇英雄熙德进攻托莱多的同一年,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六世(Alfonso VI el Bravo)宣布放弃西班牙礼仪全面拥抱罗马礼,令北方的伊比利亚基督徒彻底回归正统天主教。

在北方基督徒正统化时,南方的莫扎拉布人却日渐保守化,他们开始尽可能保存最原始的西班牙礼仪传统。当时许多穆扎赖卜社区内的资深抄写员用西哥特文撰写手稿,成为日后研究穆扎赖卜派最古老的文本来源。在阿方索六世解放托莱多后,他与当地莫扎拉布人达成协议,通过不强行推广罗马礼,换取他们对收复失地运动的支持。但随着罗马礼越来越流行,除了一些孤立社区依旧保留西班牙礼仪传统,像托莱多这种大型城市的穆扎赖卜派开始自然衰落。
有些莫扎拉布社区的教堂甚至开始公开接纳罗马礼信徒,只会在某些特殊日子单独主持旧礼仪。更为现实的原因是,融入主流社会的莫扎拉布人越来越多,让依旧在坚持的社区变得愈发贫困,许多神职人员开始主动流向罗马礼教区,甚至在后来连能阅读西哥特文本的神父都没多少。
好在从14世纪末开始,本地人开始试图复兴旧西班牙礼仪。特别是1495年卡斯蒂尔和莱昂的宗教法庭及宗教裁判所大裁判长、托莱多总主教、西班牙枢机兼首相的弗朗西斯科·希梅内斯(Francisco Jiménez)的上任,他注意到穆扎赖卜派的独特性并被留存下来的手稿吸引,借助当时流行的印刷机将这些抄本编纂出版,甚至还特别设立专门的旧礼仪学院教育专门的神职人员。这些活动让穆扎赖卜派成为极少数CK3里留存至今的非正统宗教,托莱多再度成为西班牙礼仪的大本营,甚至连梵蒂冈都主持过4次。

在教派传统上,穆扎赖卜派有着有着极为鲜明的高卢礼特征,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Charles the Bald)就流传过一件轶事,他从伊比利亚找来当地牧师,来体验古老的高卢礼拜仪式。根据现代历史学的理论,西班牙礼仪和高卢礼的起源其实都始于罗马的阿非利加行省,同时又吸纳部分意大利和东方的元素。
放到具体的流程中,西班牙礼仪会比罗马礼的流程更长,使用更多的象征物和典礼。与罗马礼的最大不同是在弥撒的忏悔圣事中,牧师与信众会大量进行应答圣歌(responsories)。由于未对感恩经(Anaphora)和圣餐祷文有具体规定,所以在进行是有着极高的可操作空间,直到16世纪复兴后才加入罗马礼中的规定语句。

嗣子论派(Adoptionism)

和穆扎赖卜派一样,嗣子论派也是旧罗马时代基督教的残余,但是后者远比前者“异端”的多,因为嗣子论派的核心是一元论而非大家熟知的三位一体论。嗣子论否定了耶稣永恒的神圣本质,教派认为耶稣是在受洗、复活或升天时被上帝收为养子,从而获得了神性。由此,嗣子论赞同上帝大于耶稣,两者属于从属关系,有些地区还认为耶稣本质为人类正常生育而出的个体,反对童贞女孕育耶稣的理论。
嗣子论派的诞生非常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许多早期嗣子论支持者会援引《路加福音》在耶稣受洗时的情节,上帝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了你”,作为耶稣是上帝养子的依据。许多早期基督教文献也曾如此描述过,像是二世纪的《黑马牧人书(The Shepherd of Hermas)》就形容耶稣是一个被圣灵充盈被收养为圣子的有德行之人。同样是二世纪,“制革匠”西奥多图斯(Theodotus the Shoemaker)作为瓦伦丁派诺斯替(Valentinianism)信徒,大力宣扬嗣子论。
但是到了三世纪末期,早期嗣子论派的好日子到头了,安条克主教会议(Synods of Antioch)和尼西亚大公会议将嗣子论正式定性为异端,令嗣子论的支持者开始以其他形式出现。

4世纪开始,犹太基督教的伊便尼派(Ebionites)或者说“贫穷派”成为嗣子论的最大支持者,这支派系的起源纠缠不清,一般认为他们的诞生与犹太-罗马战争有关。该派的信徒自甘贫穷,支持耶稣的胞弟“公义者”雅各(James the Righteous)而非圣彼得作为耶稣的继任者。在信仰上算是各类异端理论大缝合,在犹太教传统的基础上,又糅合诺斯替理论和嗣子论,导致几乎所有正统派都在批判伊便尼派。但是从5世纪开始,伊便尼派便开始慢慢推出历史舞台,该派的具体文献资料也没有多少留存。

而CK3中的嗣子论派和以上这些完全不同,它并不是一个自早期基督教的异端,而更像是一种旧理论“现代化”,按照正确的叫法应该是西班牙嗣子论派(Spanish Adoptionism)。西班牙嗣子论派主要在8-9世纪的伍麦叶统治区和阿斯图里亚斯王国流行,加洛林势力则反对该理论。
该派有迹可循的起源是托莱多大主教埃利潘杜斯(Elipandus),他一方面肯定三位一体理论本身的正确性,同时又认为耶稣为人母所生,缺乏必要的“神性”,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圣父将耶稣纳为养子。换句话说,上帝收养耶稣的部分仅限于“人性”,在神性上他依旧遵从三位一体。
该理论一经提出立刻遭到口诛笔伐,教宗哈德良一世(Hadrianus PP. I)公开表示这种否定圣母神性的行为,是一种变相复兴的聂斯托利派。同时期,查理曼开始关注自己在比利牛斯山新领地的异端迹象,他让宫廷学者阿尔琴(Alcuin)牵头召开地区会议,对所有西班牙嗣子论派表示谴责。最后该派也和许多嗣子论派一样并未持续多久,在另一大支持者塞奥·德·乌赫尔主教(Seo de Urgel)厄格尔的菲利克斯(Félix de Urgell)悔过后,该派便再未有显著支持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