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2新闻周刊人物:通往冬奥的道路上,他们也是“冠军”
白岩松:
接下来走进《新闻周刊》选出的本周人物,冬奥会快来了,他参与到相关道路的保障过程中。
早上六点多,郝毅开始了一天的道路巡检。
北京养护集团十公路处养护负责人 郝毅:早晨看的就是,第一,山道有没有零星落石,看看标志有没有被吹歪,有没有白色污染物。
排查道路,很琐碎,也存在安全风险。但能很大程度保障普通民众的行车安全。这样的道路基层养护工作,郝毅2007年大学毕业后从事了若干年。今年37岁的他,已经是北京延庆区内六十多条道路管养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所有这些道路总计七百多公里,他要一遍遍排查。
北京养护集团十公路处养护负责人 郝毅:这条路就是奥运专用路,1月1号开始之后我们就按照服务冬奥会的方案,巡查频次加强了,由原来每天2次现在调整到4次。
松闫路全段为冬奥专用路,仅供涉奥车辆通行。而包括松闫路在内的,延庆赛区周边13条道路,都在郝毅的服务范围内。根据服务冬奥的优先程度等,它们被划分为冬奥专用路、专用道、优先路3种。因为冬奥,郝毅的工作强度又提升不少。
北京养护集团十公路处养护负责人 郝毅:前面这边,马上就该拐弯了。地图有车道级导航,什么时候该换车道,什么时候该拐弯,咱们跟着走就行。
北京养护集团十公路处养护负责人 郝毅:这儿是不是,有点问题。坑槽2米长,20厘米宽,7厘米深得及时补,别晚上这边有行人的话,到时候骑自行车的容易摔着。拍个照待会咱们通知延庆段。
从小生活在距离北京市区有一定距离的延庆,特别是在其区域被确立为北京冬奥赛区后。郝毅看到家乡从道路、通信不畅的山区,逐渐建设起符合国际标准的奥运场馆。来家乡的人多了,配套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开始完善。而因其山区路况的复杂程度、管养工作需停车拍照等,工作沿途不可预知的危险,一直是他尝试去改变的。
北京养护集团十公路处养护负责人 郝毅:有可能是路过的车,洒出来的水结冰。松闫路3号桥,这边桥上有点结冰,然后现在我拿那个锥桶给封上了,危险程度比较高。
北京养护集团十公路处养护负责人 郝毅:就是从我父亲他们那一辈开始,主要是人工去干,到我们现在这一代是,其中一部分工作已经由机械替代。
实际上,郝毅算是“路二代”,他的父亲郝志军是一名有40多年工龄的养路工人。如今退休在家,看护小孙女的同时,也为儿子出谋划策。在他看来,科技能让路上的人和车辆更安全。
郝毅父亲 郝志军:松闫路大修完以后我没上去看过。
北京养护集团十公路处养护负责人 郝毅:现在修挺棒的,晚上的时候这个车一进入弯道,弯道预警灯自动亮,车走了之后自动关。
郝毅的爸爸见证了松闫路从曾经的山区小路,被逐渐拓宽,如今成为北京首条“智慧公路”的变化。其道路上的冰雪自动预警等功能,还可以辅助郝毅和同事的工作。而实际上,最近,郝毅还在尝试车载AI设备,或许可以避免让他们暴露在车道上,降低工作安全风险。这一天,交通领域的工程师要为其车辆进行该设备的安装调试。
郝毅同事:咱们这个是用GPS还是北斗?用北斗。北斗相对于GPS来说要精确更多是吧?
智慧交通工程师:对肯定是,北斗是我们自己的。
智慧交通工程师:这个设备其实是,高德地图的物联网装备,可以把道路病害信息直接捕捉下来,而且定位到我们的地图上。
郝毅和同事们对这款新产品充满期待。在行驶途中,安装AI智慧巡检终端的养护车,可自动识别记录其遇到的类似道路坑槽、结冰等问题,再应用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精准定位,实时反馈给后方指挥中心。它能降低人们对下车巡检的需求,提高工作的安全和效率。目前,该技术在北京开始试点,正在被应用到冬奥道路的保障中。
郝毅同事 路顺利:在巡查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安全,尤其我们延庆是山区,这个山区有长下坡,拐弯多、大车多,有了这个。
智慧交通高级工程师 姜明:帮助您把以前不安全的一些行为,直接给规避掉了。它来帮你完成。
北京养护集团十公路处养护负责人 郝毅:现在出发 ,倒车请注意,倒车,走走走走。
铲冰除雪应急演练,在冬奥来临前,郝毅和同事们已进行许多次。假设山区道路的雪情到达中雪以上级别进行全员备勤,模拟现场除雪作业。经过多次预演,人员和车辆能有条不紊地应对降雪后的应急工作,保障民众出行安全。而实际上,现实中的每一次降雪,都是对他们预演工作的检验。
北京养护集团十公路处养护负责人 郝毅:从我们自己来讲已经是做好准备,应对赛事期间降雪,我们已经做好这个准备了。
白岩松:
为办一届好的冬奥会,像小郝这样默默工作来提供保障的人很多很多,接下来我们会记住很多的奥运冠军,但我们也希望通过小郝来记住很多我们不知道名字的冬奥奉献者,他们是另一个层面的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