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诗英雄100之46の小辛德勒——约翰·拉贝

世界史诗英雄46
小辛德勒——约翰·拉贝
地域出处: 史实人物,日耳曼民族,基督教,德国,汉堡市,西门子公司,中国南京
众多文学作品 《拉贝日记》
《敌机飞临南京》 《南京难民合唱曲》
《南京大屠杀见证者约翰·拉贝眼中的老北京》
《约翰·拉贝画传》
《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拉贝传》
《约翰·拉贝-南京的德国好人》
《约翰·拉贝:“东方的辛德勒”》
电影 【拉贝日记】
纪录片【城殇】
具体年代: 公元1882年11月23日出生
68岁辞世
公元1950年1月5号逝世
生活轨迹:从小生于船长之家 父亲亡故后被迫辍学 早早走上社会闯荡 进入西门子公司来到中国 1生历尽艰辛 饱尝生活之苦 却依然坚持 外交经商救民 记录事实
影响成就: 中国十大国际友人之一 南京安全区主席 东方的辛德勒 南京的辛德勒
小辛德勒 难民的活菩萨 拉贝和平奖的起源

世界史诗英雄46
小辛德勒——约翰·拉贝
约翰拉贝是生于德国的国际人道主义英雄!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虽然身为 法西斯侵略者 的 纳粹德国 阵营 却 拯救了 时刻笼罩在 死亡阴影 中的 25万 中国南京难民!
1882年11月23日,约翰·拉贝出生在德国汉堡的1个船长家庭
1896年,父亲病逝。初中毕业后,拉贝被迫辍学,出外谋生,后前往非洲东南部的葡萄牙殖民地 莫桑比克 的一家英国公司工作
数年后
1911年,约翰·拉贝 通过应聘 到位于 北京 东城 苏子胡同 的德国西门子 驻北京分公司做会计兼文书。
先后在北京、天津分公司工作,期间曾短暂回国。
1931年11月,约翰·拉贝 被任为德国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开始书写《拉贝日记》。
1934年,约翰·拉贝主动在南京他的住处附近建造了一所德国学校。
1937年11月,侵华日军开始袭击南京时,约翰·拉贝在南京住所(同时也是办公地)南京市广州路小粉桥1号,作为南京安全区收容难民的25个国际安全区之一,保护了600多位难民。
作为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的拉贝和其他国际友人一同,协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其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安全区内,拯救了超过25万中国人的生命。
1938年的新年,难民收容所的难民们在约翰·拉贝 宅邸的院子里排队向拉贝三鞠躬,献给他一块写着“您是几十万人的活菩萨”的大红绸布。
同年2月拉贝离开南京,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对拉贝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国民政府授予拉贝三色彩玉勋章,编号98
然而二战结束之后 拉贝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好转
西门子公司迫于国家政府施加的压力 曾经1度解雇了他
1948年,拉贝生活艰难到了仅能给孩子煮菜汤、大人啃干面包、全家一度濒临饿毙的地步。
消息传来,不几日,南京市民募捐1亿元,经国民政府批准按市价2000美元转汇至德国援助拉贝。
英雄落幕……
1950年1月5日中午,拉贝在柏林的公司突然中风,晚上去世。
《拉贝日记》日记资料由他的孙子保存。
亲人将他安葬在柏林西郊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墓地。
后墓碑存放在柏林外孙女的车库里,中国驻德国大使请求将这块墓碑赠送给南京……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史实展厅内,有一座拉贝的墓碑。
1997年,由拉贝先生的外孙女莱因哈特女士捐赠。
拉贝的墓碑,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保存。
1997年因占地期限已到,柏林市政部门想清除位于西郊公墓的拉贝墓地,故其家人申请将墓碑送给中国南京保存。
虽南京市多次向柏林市政府申请将墓地列为历史名人墓地,进行长期保留,但德国柏林市政府一直未同意。
2013年12月,拉贝墓园由南京市政府修缮完毕。
南京市政府已支付了墓地四十年的租金。
1999年,南京市政部门变更道路拓宽计划,以便使现属南京大学的拉贝故居保存下来。
2003年,德国总统 约翰内斯·劳 访问南京后建议西门子公司出资修葺拉贝故居。
2005年底,西门子公司经过与南京大学协商,向南京提供225万人民币用于修缮故居。
2006年10月31日,拉贝故居整修完毕向公众开放,正式名称为“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 和“拉贝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
“拉贝故居”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8月,在德留学生及旅德华人为其捐献了一尊小型半身青铜塑像。
2007年,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和拉贝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发展基金(拉贝故居发展基金)在西门子与合作伙伴的推动下成立,致力于拉贝故居的建设以及国际和平学的研究
2009年,约翰·拉贝之孙 托马斯·拉贝 创立拉贝和平奖表彰致力于促进中国与世界交流、增进相互了解的对华国际友人
在德国海德堡,拉贝之孙 托马斯·拉贝建立了一个旨在促进世界和平的小型的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先后在全球范围内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了6个约翰·拉贝交流中心。
正如同 在波兰 克拉科夫市 拯救 大量犹太人民的 奥斯卡·辛德勒
约翰拉贝在那个死亡与黑暗 时刻缠绕的岁月里
点燃了自己这根 人理支柱!
夫英雄也~未尝不是舍己化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