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成功的秘诀是通过长板去创造价值
1⃣️
补短板的局限性
有一次☎️面试一个女孩子,聊了四十多分钟,感觉她其实不太适合我们团队的数据分析工作。 她大概也从聊的过程中预料到了结果,于是在面试结束之前,非常客气的请我指出她的缺点。 我忽然觉得有点心疼,就告诉她:我给你的这些反馈,是基于我们需要的能力画像,和你当前状态的匹配程度,客观的就事论事,
而不是说你今天没得到这个工作机会,是因为你有这些“缺点”
,因为换个岗位,同样的特质,可能就是你的优势。 十年前,我刚开始工作,那时候流行“木桶理论”:人要提升自己的短板。于是我恨不得活成六边形战士,但凡有人告诉我有什么不足,我就吭哧吭哧去补。 伴随而来的,不是学习提升带来的满足感,而是永远填不完坑的挫败感。 我的专业是物流和供应链,工作三年的时候,有朋友推荐我加入一位大学教授在顺丰的研究组。教授看过简历之后,认为我的经历不太适合研究路线,更适合业务路线,建议我再考虑考虑。 我当时把他的建议视为礼貌拒绝,因此有些沮丧。但是现在回想起这段经历,我反而很感谢他,
因为他帮我筛掉了一个没那么适合我的方向
。 类似的事件之后,我开始反思“木桶理论”应用在个人职业发展上的局限性。它有两个预设前提: 1. 木桶仅用作打水的单一用途。但实际上,职场上的岗位多种多样,这就好比有人用木桶装水,有人用它种花,所需要的木桶材质、形状就会有差异。 2. 一个人 = 一只桶,而不是一个人 = 一块板,后者有团队合作,前者没有。职场初期,还存在个体独立完成工作的情况,但到后期,复杂度和专业度增加,几乎都要依赖团队合作。 我在刚进大厂的时候,经历过一年多的“技术焦虑”,总觉得自己不如有些同事,能做出复杂的算法模型,一度对自己的产出缺乏自信。 后来我认识到,并不是自己亲手做出来的,才叫产出,
在你的规划、组织、指导、推动下拿到的结果,都可以视为产出
。否则所有的管理者,都要被打上“没有产出”的标签了。这是其一。 其二,算法本身,并不直接带来价值,用算法解决问题,才能产生价值。我不擅长算法,但我擅长价值判断。 所以,我不再把重点放在算法能力提升上,每当判断业务核心问题的解决需要用到算法模型时,我就去找算法团队合作,然后大家一起拿结果。 职场不是单打独斗,
找到自己的优势,把它打造成长板,让别人一想到某个领域,就会想到你
。 对于没那么擅长的部分,善用团队资源。 2⃣️
如何找出长板
大部分人,都和我面试的那个女孩子一样,并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去做了一些不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自知,这是非常可惜的。 有些人会去做心理测试,这有一些参考价值,但一切外界的工具都是辅助,找到自己的优势,
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观察、体会、总结
。 观察什么呢?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
个人感受
:做哪些事情的时候,非常积极,另一些则倾向于拖延;什么事情感觉做起来轻松,完成得又快又好,另一些的过程则十分痛苦。 如果你的优势还没有完全建立,你可能会感觉都差不多,无从分辨。可以
记录一些客观事实的细节
,方便自己后面翻阅和对照。 例如:翻开机器学习西瓜书的时候,有点犯困。 不要期望花一个晚上思考“我的优势是什么”就会有明确的结果,给自己一些时间。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另一个需要我们留心观察、体会、总结的,是来自
他人的反馈
,这里又分为两种情况。 其中一种,对方给出的是
负面反馈
。例如我上面提到的被教授婉拒的情形,我们常常会将此视为一个消极信号,但换个角度思考,这其实是
通过别人的观察来做排除法
。 第二种则是正反馈。
你自己觉得稀松平常,旁人却特别提及的,很可能就是你的优势
。 记得我在Uber的时候,做过一次分析项目汇报,当时亚太地区服务的负责人(他曾经在麦肯锡工作多年)也在现场旁听。 十来个人分别汇报结束,大家都反馈我的分析做得好,才让后续的项目能够有序开展。 这位负责人更是指派了一名下属,让她每周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给我做一对一的培训,理由是看到了我在分析和汇报这块的潜力。 我其实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准备,也并不认为自己做得多么好,觉得把逻辑理清楚了,人人都该这么去讲。听完大家的反馈,我才醒悟,这可能是一种优势。 可惜一对一的培训并没有持续多久,Uber就被合并了。我之前都在外企工作,想借此进入互联网行业做数据分析,转换初期,对于职业方向也不太拿得准,当时还面过数据科学类的岗位。 那是一家做数据产品的初创公司,对方明确表示数据科学岗不适合我,但他们依然认可我的能力,认为“客户成功”这个方向更匹配。 后来我加入互联网大厂做数据分析,试用期还没过,就上月会去汇报了业务现状问题,给管理层留下了印象。 另一条业务线的经理甚至专门和我的主管说:如果她能早点来(入职),这个业务不至于做成现在这个样子。 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对于自身优势的观察。有一些看过我视频的小伙伴,觉得我的表达非常清晰,其实都是对于这项优势的延续发挥。 3⃣️
为长板创造条件
明确了自身的优势,你的职场发展路径也就清晰了大半,接下来要做的,就是
找到能够让这种优势得到发挥的环境
。 很多人找工作,关注的都是结果,例如钱多事少离家近。做数据分析的同学,除了关注结果,
还要关注这个结果怎么来的,有没有可复制性
。 比方说,我不擅长钻营,那么要经营复杂人际关系才能拿结果的岗位和公司,就不适合我,即便给的钱多,我也挣不来。 工作的头五年,我也曾经觉得公司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着下一份工作会更好,于是跳槽。跳了几家之后,简历花掉了,所谓“下一份会更好”的工作还是没有出现。后来我才慢慢发现,这是个伪命题。 企业经营,本身就是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有人的地方,也一定会有问题。 没有问题的环境是不存在的,关键要看
你的能力,擅长处理和解决哪一类的问题;这个企业的经营发展阶段、业务开展方式、组织架构设计,是否有利于你发挥优势
。简单总结,就是
顺势而为
。 好的环境也不是纯靠找就能找出来的,是在对上述标准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之后,自己去
经营和创造
出来的,这点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能找到的,只不过是
允许这一切发生的土壤
。 我进大厂的时候,有两个选择,其中一个部门,需要在这三年内进行创新和业务变革,智能化和数据分析是规划实现的核心,数据团队是新成立的;另一个部门,已经形成了既定的格局,只是正常进行分析人员的储备。 这两个部门,虽然起始工资可能差不多,但三五年后能走多远,会大有不同。 我选了前者,是因为它能带来的可能性:业务创新,干活的人能做出成绩,就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团队跟着业务一起壮大,人多了之后,就会产生管理岗的需求。 比起安安稳稳,按部就班,我更喜欢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环境。 当然,并不是选了这条路,就一帆风顺,过程中的曲折,也还是需要自己去面对:业务对数据分析没有概念,不知道数据团队能做什么,积极拥抱变化的, 会发起一些小项目,先试水;更多的则采取观望态度,先当工具人用着,看看你还有什么别的能耐。 从被动接需求,到主动参与业务规划、每年都能有几个大的项目产出,这个价值,是靠自己干出来的,而不是因为管理层重视数据分析,别人就要把有价值的东西都让给你来做。外界再重视再挺你,自己立不住,也还是撑不起这个场子。 业务初创或者变革时,往往意味着机会,等到格局慢慢确定下来,出现了D一批既得利益者,后面的人再想露头,难度就要大得多。 因为机会出现的早期,
后续的发展一定是有不确定性的
,确定性的结果,是D一批既得利益者做出来的。 等你看到这个结果的时候,大部分人也都看到了。当大家都想要确定性的时候,必然会大量涌入,导致内卷;如果这时候业务的增速放缓,甚至发展不及预期,内卷就会更加激烈,现在的互联网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还不具备竞争优势,可想而知会面对什么样的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