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无聊的牢骚
有时,你在网络上偶然发现了一些一见钟情般深深触动内心的文章、诗篇又或者句段,它们往往在文末标注着名人的名字,以让你觉得这些创作的确合乎某种格调,而自己则挖掘到了含蕴着哲人的智慧又为自己所爱的珍宝,甚至作为奉行终生的座右铭。可当你心血来潮,想要去找寻这些东西的出处时,一切却变得仿佛身陷于雾林那样迷茫。而这却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被冠以创作者之名的作家们,其实际上是从未说过或者写下那些你所着迷的话语的。
我在高中时期开始接触外国诗歌,(愿意只是想提升下作文的b格),在句子迷"阅句无数"的我,当时最爱,我也觉得最有文青feel的就是标着出自波德莱尔《恶之花》的“我的心思不为谁而停留,而心总要为谁而跳动”。以至于我买了人生中第一本外国诗集,结果却愣是没找到这首诗,后来百度一下才知道自己™被骗了……当时也跟风看村上春树的小说,然后又找到一篇“他送给阳子的《如果我爱你》”,我被“翻译”的土味情话恶心到,又去找原文,结果……如你所想。
“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柏拉图,嘛,其实这话还是很合我口味的,特别是放在现在这个时代……不过出处依旧不可考,而且你读过《理想国》 你就会知道按柏拉图的等级哲学,他是绝对不会说出这种话的……
当然,除了欺世盗名以外,他们也喜欢张冠李戴,比如毛姆那句什么比起“六便士他更喜欢看月亮”出自《月亮与六便士》 ,太宰治“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出自《人间失格》啦……尤以这些网红作家为重灾区,他们被莫名安上各种人设,然后又被贴上一些风格相近,而出处错误的句子被崇拜……所以才说离理解最远的距离是是仰慕吧。或是觉得原作不行,自己改编,比如中国的众古诗词,什么“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即是相逢亦不识,从此天涯是路人” ,说好听点是变装体(毕竟天下文章一半抄),但我终归觉得不能鸠占鹊巢,乱安个原作者作为出处吧……
孔夫子他老人家说“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当然 ,如果你本身就是因为这是不是某位作家写的而决定你的喜好与否,这其实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了。但正是因为有这种人,所以才会有这种现象存在,毕竟有时印象的偏袒足以使无病呻吟变成饱览世事,感触敏锐,但是……但是……以后骗人能不能不要放书名啊?我™破费买了一本书去花时间找根本不存在于书中的东西啊!像个智障。
最后,觉得我有什么写的不对的地方,不要喷我,因为这垃圾文章不是我写的。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