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体系研究第三条路PPT图表详解(四)
汉服体系研究第三条路PPT图表详解(四)
图文来自:原创 现代汉服
特别声明:本号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其余文章均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摘要: 上一期讲述了古代汉服的发展简史,以及对广泛流传的疑惑进行了解答。这一期开始较为系统地讲述现代汉服体系的建构方案。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只是一种尝试,并非自命唯一真理,就像实验室里培育树种一样,同样DNA序列也可以培育出不同的品种,欢迎有识之士纷纷加入现代汉服体系建构之中来,提供更多版本的方案。 在培育体系之前,需要对汉服的“DNA”进行原理分析。正如同生物基因一样,文化也有“基因”,有的学者称为“模因”。在汉服体系的研究范围内,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服饰款式,因此,我们认为建构汉服体系的逻辑层级为:体系、范式、款式。

款式和范式的联系和区别,就如同“八仙桌”和“桌子”,“八仙桌”是一种具体的款式,是对“桌子”的具体体现。“桌子”是一种范式,存在于人的脑海中,一般人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四条腿和面板有四个棱角的木桌,但是实际上三条腿的也是桌子,八条腿的也可以是桌子,矩形面板的是桌子,正方形面板的依然是桌子。

范式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比款式更高一层级的概念。
为什么不能直接用款式来做体系的建构,而要提出“范式”这一个层级的概念?在这里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比如很多国人看到汉服,第一时间想到的说出来的是“韩服”“和服”,看到影楼装、戏服、宗教服饰就认作是汉服,尽管以上衣服与汉服的款式、特征、元素差距非常大,但是不妨碍它们被混淆成了同一“范式”。也就是说,在汉服断代的情况下,今天中国人是没有清晰明确的汉服的范式概念,只有模模糊糊的历史记忆,把其它的服装体系和款式进行了混淆。
现在从款式的层面去逐一纠正国人的概念,存在很大的困难,因为款式是可以变化的,也是必须要变化的,千变万化、万紫千红的款式已经造成了诸多混乱和纷争,需要从款式这一较为浅层的表面往深处走,去建立相对稳定、特征突出的范式概念。再打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树叶、花朵、果实,都是不同的款式,外表看起来完全不同,但是它们都有共同的基因,都是基于同一种序列的范式——树木。
如果用基因图谱来做比喻“范式”,那么范式的特征就是“性状”,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个或明或暗可以具象展示,被人感觉和察知,从而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的表达形式。描述范式的特征显然需要一套经过提炼之后,有内在逻辑的命名方式,而无法直接照搬古代款式的名词概念,这就需要对命名方式进行梳理。

在最开始,需要确定的是名词概念问题。首先明确以下几个事实:
1.中国历史上名词流变现象十分复杂、十分常见,很多网络上的争议,其实是静止孤立地看待问题,用一个点去攻击另一个点,比如“襦”,这个名词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意义内涵的转变,不是所有时期任何情况下,都指称“加要”的上衣,完全存在指称“不加要”的上衣,须知古人的衣服和语言,都不是流水线批量生产出来的,并不存在“标准化”、“固定化”、“极端化”; 2.由于汉服本身研究和推广都很薄弱,名词概念并未统一、规范,目前市面上、网络上的命名和名称极其混乱、复杂和自相矛盾;
3.目前市面上、网络上大约流传有6种命名的方式,有的人直接使用陪葬品(比如衣物疏、遣册等)本身自称的名词概念,通常古奥生僻、佶屈聱牙,比如“交窬”、“披袄子”;有人采用考古学文物学的发掘报告名称,一般发掘报告会联系文献做出一些很基础的判断,命名也以基础的描述性文字为主;有人采用古代文献的名词概念,比如“深衣”、“褙子”等;有人直接使用现代专家的论文、论著的名词,比如“马面裙”,就是对古代“马面”的概括性总结;有的则是大众的约定俗成称呼,比如“飞机袖”“齐胸襦裙”等;还有一种是现在对衣服的白描式抽象式命名,比如“交领窄袖上衣”、“直领对襟长衣”、“齐腰褶裙”等。
古人的叫法,只能说明一时一地的具象情况,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名词流变现象,研究者做名物训诂掌握即可,没有任何必要用来做大众推广。为了避免无谓的争论,我们的方案主要采用白描式的描述性命名原则,少量采用一些有着特殊文化意义的名词。在使用历史名词时,方案会给出抽象的一般性定义,限定其内涵和外延,以降低门槛、方便交流为目的。

范式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仅仅是人类对抽象事物的把握,通过语言、概念、逻辑等方式,进行意义的归纳、整理,从而形成连绵不绝的人类文化。所以,汉服的范式来源,可以看做是两大历史阶段,在前工业社会的古代,服饰的范式来源一般是官方的典章制度、家庭和社会的耳濡目染、约定俗成的日常生活经验、以及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文学艺术等。在这种自然的文化氛围中,不需要刻意去研究学习,人们自然会形成关于汉服的范式概念,每一种款式的裁制边界在哪里,着装的应用场景在哪里,分辨汉服与非汉服,都是如同吃饭喝水一样自然。
进入了工业社会的现代,由于汉服存在近400年的断代,人们已经忘记或者模糊了汉服的种种记忆,导致在回忆时,存在种种偏颇、武断、刻板、篡改、用力过度的问题。
尽管有如火如荼的汉服复兴,但是经过十八年来的实践,找回记忆或者重建范式的过程中,人们的方式方法主要集中在考古文物的考据考证上面,主要集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严重缺乏家庭社会民俗层面的日常生活经验方面的积累和推广(一直都有这样的内容,但是必须承认目前表演展示类服饰内容占据主流和优势)。
今天所谓的“形制派”与“改良派”的争议,本质上就是因为民俗层面的缺位而导致的范式建构缺位,“历史古物”与“文化艺术”这些始终在天上飘着,无法与现实社会的需求和认知相统一。

按照基本内容的不同,现代汉服体系可以分为四个大的部分,部件体系、形制体系、穿搭体系和应用体系。其中目前最为重要的是形制体系,基本上是重建范式、重建体系的最基础的工作内容。

形制体系可以延伸出多重服装支系出来,不同的支系在不同的领域有着特定的用途。同一个范式可以生发出千姿百态的款式和设计出来。比如同样是交领右衽的上衣和一片式围合褶裙,不能说出土于墓葬中的衣裙是汉服,而民俗画中的嫦娥奔月穿的就不是汉服。

我们一直说汉服体系建构必须要重视形制,不是随便什么东西都可以打上汉服的标签。以交领右衽为例,实际上已经看做是一个典型的范式,基本上没有人会否认交领右衽是汉服的本质特征之一。我们看到的交领右衽,表现形式千奇百怪、五花八门,但是它们绝大多数都遵循了交领右衽这个范式。在符合和遵循范式的前提下,不能说只有出土实物才是交领右衽,现代重新设计过的就不是交领右衽吧。

仙气飘飘的“魏晋风”名称取得有一定的问题,本身与魏晋时期的服装没有什么关系,为了避免与文物、历史具象等概念相混淆,建议将这类服饰更名,作为现代产物,不再用“魏晋”二字或其他含有朝代的字眼混淆视听,“出世隐逸风”就更合适它们。
从形制上来看,符合形制体系中的“交领中款衣”“单纯性褶裙类”“直领开衩大袖长衣”,从最终的风格设计和应用场景来看,是现代汉服体系的一个很小的分支,甚至可以看做是衍生品。它的应用场景较为狭窄,属于特定用途的服装,传递和表达着一些特定的文化含义。
由于此类服饰风格过于强烈,并不宜将其过分拔高,我们不建议其作为主流的汉服商品销售流通,因为我们更多的是希望大众在生活中接受并使用汉服,让汉服趋于日常,而不要再局限于摄影拍照的场景,虽然如此但又不因其名与具体时代的文物不一致而将其踢出汉服体系,只要它们还传承着汉服应有的根基,和仕女画服饰、戏服一样得以保留在这个庞大家族。

受到发展不成熟的市场影响,目前汉服的发展方向基本上就是在艺术创作服饰和复原服饰之间撕扯,不管它们有多么的不同,实际上目前它们的应用场景都是趋同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就是走秀、展示和摄影写真。
所以现在与其在这两种服饰设计支系上争吵,不如着眼于如何开拓日常生活场景和民俗礼仪场景的服饰(已经有大量的成果,但是没有占据到主流)。

最重要的是补齐短板,在范式建构、体系建构的方向上,三条支系齐头并进。

那么有人会问了,既然艺术创作的服装都可以纳入汉服体系,那么影楼装也可以算作是汉服了么?
不能。
正如前面所述,在汉服断代的情况下,今天中国人是没有清晰明确的汉服的范式概念,只有模模糊糊的历史记忆,把其它的服装体系和款式进行了混淆。今天我们重构体系、重建范式的目的,就是要把不同服饰体系之间的明确清晰的边界找到,将汉服从一堆混乱的古装、影楼装、和服韩服……脱离出来,形成相对稳定的体系和范式观念。
汉服体系中艺术创作服饰与影楼装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遵循“历代汉服普遍共性特征”。

汉服特征八字诀
平:平裁,平裁为主,肩不绱袖 中:中缝,前后翻折,中缝均分 交:交叠,交叠平前,切腰展后 右:右衽,交领右衽,前开右向 宽:宽松,宽袼松摆,缝齐倍要 褖:礼褖,礼衣必褖,续衽勾边 合:合袖,腹手合袖,礼服回肘 缨:结缨,隐扣系带,佩绶结缨

汉服气质八字诀
丰:丰伟,丰伟上身,俭丰相宜 骨:有骨,接缝为骨,出袼趋收 冠:冠髻,冠髻宽服,颜展身舒 表:表里,虚表实里,衣锦尚絅 垂:垂褶,衣褶纵垂,忌交十字 提:提衽,布条围颈,提衽规襟 隐:隐扣,襟必齐整,扣必隐顺 正:正袷,袷形端正,不偏不褂
前八个字目前已经发表在2020年10月2日的《光明日报》上,入选了国考的模拟题题库,也是央视CGTN汉服系列节目的内容之一,完整版发布在微信公众号“现代汉服”。
根据目前整理出来的普遍共性特征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抹胸裙”(俗称“诃子裙”)遵循且不违背这些共性特征,而影楼装则是违背共性特征的。比如影楼装的领子是立体裁剪的,违背了“平面剪裁”,大袖极短违背了“腹手合袖”,背后无中缝,腰带非系带……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不能因为都有“设计”,于是就混为一谈,或者一刀切割。具体要看设计师,哪些地方改了,哪些地方没有改。

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汉服之前,需要搞清楚,汉服本质特征不能改,非本质特征可以改,需要遵循历代普遍共性特征,不能违背历代普遍共性特征(特例除外)。
历代普遍共性特征中包含了本质特征,比如“交领右衽”,这些特征是有内在联系的,不是互相孤立的教条。

本质特征是决定一个事物是不是的判断标准,非本质特征是组成一个事物的要素,但是不起决定作用。比方说,基因决定了张三是张三,不是李四,基因是张三的本质特征;而戴不戴眼镜、留不留长发仅仅是张三的一些非本质的特征。
比如本质特征是承载历史记忆和体现民族感情的,结果设计师使劲往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服装特征做,显然就是瞎改、乱改、魔改。
一些非本质的特征,比如裙子上打几个褶子,衣服上有几对系带,都是类似于戴不戴眼镜、留不留长发的表面问题,需要设计师、市场、消费者不断地磨合,并不能成为判断是不是汉服的标准。

举例来看,“抹胸裙”(俗称“诃子裙”)为什么属于汉服体系?这是因为符合形制体系范式,符合也未违背历代汉服普遍共性特征,属于体系中的艺术衍生品,用于摄影、表演、走秀等特定领域。
因此分析和判断一件具体的服饰是不是汉服时,只是以“有无出土文物”作为唯一标准可能需要打一个问号了。

再来看,假设以“直领开衩大袖长衣”范式作为基础,设计师进行设计,那么加上三角兜,是一个改动,这个改动并没有违反本质特征,也没有违反普遍共性,因此设计出来的款式属于汉服体系;如果去掉缘边,也没有违反本质特征和普遍共性,因此也是属于汉服体系。假设设计师脑洞大开,把“直领开衩大袖长衣”的下摆剪成几块三角形,并没有基于原有的汉服发展逻辑,也不知道承载了什么文化内涵,那么这就是违反了本质特征、普遍共性,不属于汉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