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笔记·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2021-08-27 12:04 作者:春日之酒  | 我要投稿

《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此四句是诗人的想象之景,点明了蜀地的特色:多山,因气候湿润温暖,所以草木茂盛。“壑”是山谷,有峰才有壑,所以此处是千岩万壑。诗人说,在千岩万壑之中,有参天的树木。眼中看见的是参天之木,耳之所闻为杜鹃的啼鸣之声。杜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传说为古蜀望帝的魂魄所化,每到春天就整日在林中悲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杜鹃的啼鸣声很像在叫“不如归去”,所以杜鹃也常出现在游子思乡类的诗歌中),一直啼叫到嘴角流血,所以也有种说法是杜鹃鸟的血染红了杜鹃花。总之,杜鹃的意象大部分时候都用来表现一种遗恨之情,一种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在王维的这首诗中,没有表现遗恨的意思,只是用杜鹃的啼鸣表现出蜀地的特色而已。

在前两句中,“万壑”与“千山”是一个对比,“万”和“千”都表现数量之多,此诗一开头气势之盛,有重叠之势。树木蓊郁的山林层层叠叠,满眼所见皆为苍翠之木直插云霄。而后两句“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则是与前两句形成对应的关系。“树杪”即为“树梢”,这联是说下了一夜的雨,第二日清晨起来一看,那树梢之上都是大大小小的瀑布。实际上我们都知道,瀑布是不可能从树梢上流下来的,所以这一句一是写出蜀地山中的雨势之大,一是极言蜀山之高。上一联,“万”和“千”对比,两个都是表示多的;这一联则是“一”与“百”对比,一少一多,以少衬多,只需一场雨,泉水就已百重之多了。

叶嘉莹先生认为,这四句写得真是有艺术家的手眼,因为他真正掌握了蜀地的特色。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后四句则是写梓州的风土人情。“汉”指嘉陵江;“橦”是一种树(古书上指木棉树),它的花可以织成布;“输”字不仅仅表示输赢,也有表示向政府缴纳赋税的意思(如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家田输税尽”)。这一句是说嘉陵江附近的女子用橦花织布,织完以后向国家纳税。“巴人”是指四川的百姓,“讼”是诉讼,打官司。这一句是讲蜀地这边的老百姓经常会因为田地而产生纠纷打官司,这是当地的风俗。

最后两句是赞美李使君。“文翁”是汉景帝时蜀地的太守,他到四川以后,看到那里文化程度不高、读书人不多,就派蜀人去长安学习,又在当地创办学校,培养人才,使文化大为发达。叶先生有句话说得好,一个地方要有好的政治,教育乃是根本。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的路上,教育扶贫也备受重视。要想改变一个地区落后的面貌,首先就需要用教育去打开当地人们的思想和眼界,用教育使当地人具备一定技能,靠自己的能力摆脱贫困的纠缠,想到这里忍不住感叹张桂梅校长真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思绪拉扯回来,在此诗中,王维对李使君说,希望你像当年的文翁那样教化梓州的百姓,令那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不是倚仗先贤已经取得的成就,懈怠下来。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笔记·王维《送梓州李使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