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中文】美丽的山丹,多情的城

不到西北,不知道天地之辽阔;不到山丹,不知道河西之美丽。
【美丽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河西走廊还是一片浩瀚的大海,海里住着千奇百怪的水族。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地壳上升,海水南移,归入大海。那些水族们也都随波逐流,飘然而去。有一只大蛤蟆却说什么也不肯离开自己可爱的家乡,赖在原地不走。水一干,大蛤蟆就被搁浅了,想动也动不了。就这样天长日久,大蛤蟆就渐渐地化成了一座大山。人们就叫它蛤蟆山。大蛤蟆虽然化成了大山,但它那大肚子里装下的水就从它身上许多的窍孔里不停地流出来,形成了很多很多的泉眼,流出的泉水又汇成了无数条玉带一样的溪流。这座山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焉支山。那些溪流汇成了一条大河,向西流去,就是古弱水。
又过了不知多少年月,有一群人来到蛤蟆山下,弱水两岸。他们看到这里山川相依,水流充足,土地肥沃,植被丰茂,既适应农耕又易于渔猎,是生存的好地方,就住了下来。但他们生产、生活技术还十分落后。为了生存下去,他们用磨制的石斧砍柴伐树,用带把的石锄翻土种植,用锋利的石刀刮削农具、摘取谷物或剥杀猎物。他们分工有序,有的耕种土地,有的打鱼狩猎,有的打磨工具,有的烧制陶器,有的砍柴剁草,有的搭建茅屋。到了晚间,他们围在一堆堆篝火旁,敲打着陶罐石器说唱跳跃,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再后来,他们的部落逐渐庞大,就分居在许多地方。如山丹的四坝滩、壕北滩、山羊堡滩等处都有他们生活过的遗址。他们慢慢又学会了畜养动物。开始养羊、养牛、养马。尤其是对马的驯服和使用,加速了他们发展的步伐。
后来人们把他们称作禺支,或月氏。这时候的月氏人已经十分强大,河西走廊西部的张掖至敦煌都是他们的领地。月氏人为了扩大领地,击破敦煌附近的一个小小的游牧民族乌孙,杀掉了乌孙王难兜靡,夺取了他们的土地。从此开始向西扩张。他们的行为激怒了另一个游牧部落匈奴。匈奴首领冒顿单于派遣右贤王大败月氏,并且杀死了月氏王。月氏人只得向西迁徙,寻找新的生活家园。据说到了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居住下来,成为大月氏。有一小部分月氏人向南进入祁连山中,和那里的羌族混合,成为小月氏。河西走廊就又成了匈奴部落的领地。
匈奴是一个十分强悍的民族。不仅打仗非常勇猛,而且有猎头的习俗。在战争中砍下敌人的头颅是荣誉的象征,可以得到部落的赏赐。匈奴人还将敌人的头颅制作成饮酒的器具。相传,匈奴人在打败月氏人后,匈奴单于就用月氏王的头盖骨镶上金边制作成饮器和诸将共饮。被猎杀者的身份越高,所制成的酒杯档次就越高。如果是有身份的人的头骨,往往要镶上金边,甚至缀以宝石。
匈奴有完善的军事装备。马匹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平时作为交通工具,战时则成为战马。匈奴士兵主要的武器有弓箭、弩机、刀、剑、戈、矛、斧、流星锤等。匈奴人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护自己,而代之以更省劲、更坚固的盔甲来装备自身,即所谓的“尽为甲骑”。匈奴主要靠机动灵活而又强大的匈奴骑兵作战。
匈奴把那座蛤蟆山当成他们的风水宝地。单于的妻子阏氏就住在风景秀丽的山上。匈奴单于认为祁连山是天子之山,蛤蟆山就应该是天后之山。就把蛤蟆山改为阏氏山。又因为山里有一种胭脂草,其汁液可成为匈奴女人的化妆品,就又把这座山叫焉支山。
匈奴单于野心很大,常常觊觎走廊以外的地方,而且多次出兵袭扰。最终惹怒了汉朝一个叫刘彻的皇帝。他派年轻气盛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击败匈奴,把匈奴人赶出了河西走廊,收复了焉支山。单于被迫离开祁连山和焉支山时,仰天长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说明焉支山对他们是何等的重要。
汉军取得胜利后,霍将军在一个雨后的清晨立马焉支山顶,向北遥望,焉支山下,云海茫茫,如丝如絮,远处的龙首山白云缠绕,若隐若现,只露山巅,巍峨高峻。这时红日东升,照得山峰一片火红,白云红峰,无比壮观。霍将军脱口而出,“此山如丹,美哉壮哉!”也许这是“山丹”这个地名最早的源头。
龙山如丹,成了山丹一景。每每雨后初晴的早上,山脚白云缠绕,只露山顶,旭日东升,红光普照,显出红色“山”字,实为奇景!
关于“山丹”,还有一说,山丹古城原在焉支山谷地临近钟山寺的地方。早晨太阳一照丹碧相间,像个“删”字,就叫“删丹”。后来又转了音,叫“山丹”。
史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以晓日出映,丹碧相间如‘删’字,故名。
还有传说,说焉支山上开满鲜红的山丹花,老百姓就以花为名,把这里叫山丹了。
三种说法,难以考证哪种正确,但这种种传说,却给这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增加了无限的神秘与魅力!
【古老的山丹军马场】
公元前201年,汉王朝刚刚立国一年,根基未稳,百废待兴。这年秋天,北方匈奴部落的冒顿单于以10万铁骑围攻马邑城(今山西省朔州市境内),韩王信叛变。汉高祖刘邦一怒之下亲率32万大军出征匈奴,但不料却在白登山被围困整整七日,最后还是用珠宝首饰拉拢了冒顿的老婆阏氏,借枕边风说服了冒顿撤兵。“白登之围”后,刘邦知道打不过人家,只得忍气吞声与匈奴和亲,从此一个个汉室公主和大批金银细软被源源不断地送去了匈奴的营帐。然而毫无合约精神的匈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满足,仍常常骑着快马到汉朝的北部边境烧杀劫掠。
公元前209年,冒顿一统大漠,占据河西走廊,把势力范围向汉朝的国都长安逼近。这就差不多是给汉王朝的脖子上架了一把刀。凭借河西走廊的地形优势,匈奴向西可控制西域诸国,向南可笼络羌族各部,向东则对汉帝国的西北疆土虎视眈眈。他们甚至可以随时骑着马儿哼着曲儿来劫掠长安。
公元前156年,汉武帝刘彻登基。这位皇帝不肯继续忍气吞声,对匈奴的战略,从妥协到抵御,从反抗到出击,一步步拉开序幕。张骞的使团出发了,大将军卫青闪亮登场,骠骑将军霍去病也跃马而出。
公元前129年到公元前127年,卫青率部深入草原,大退匈奴,收复河套平原。公元前121年到公元前111年,霍去病一路向西,冲杀驰骋,夺取河西走廊。汉武帝沿河西走廊建造长城,并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加上阳关和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汉帝国从此解除了西北边疆的威胁,并牢牢掌控了河西走廊。这无异于为中国版图增添了一只有力的臂膀,同时也打通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拉开了中国对接全世界的大格局,一个东方大国的雏形俨然形成。
在同匈奴骑兵作战的过程中,汉军深切地感受到了战马的重要性。然而中原地区原有的马种,由于长期圈养,其速度和耐力均大大降低。根本无力和匈奴骑兵彪悍的草原马对抗。
卫青和霍去病之所以能打败匈奴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出色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所统帅的军队拥有从草原部落引进的良种战马。汉王朝从立国伊始就很注重对马匹作战性能的改良,在同诸多草原部落的贸易中,良马永远是汉朝最渴望得到的物品。然而,引进好马总是受制于人,利用杂交改良马种的方法进展又太缓慢,且在内地长大马也很少能承继草原马的优点。于是总处于紧缺状态的战马,就成了包括汉王朝在内的历代中原王朝捍卫边境的软肋。
把匈奴人赶出河西走廊后,霍去病随即下令在焉支山和祁连山冷龙岭之间的肥美草原上建立一座军马场,为汉王朝的骑兵供应良种战马。
这里驯养的山丹马,从此便伴随着汉家将士驰骋在黄河以西的广阔土地上,保家卫国,开疆拓土。自汉朝以后,凡是据有河西走廊的政权,无不在霍去病开创的马场上驯养战马,山丹军马场也由此而成为一个存续了2100多年的组织,并活跃至今。
从甘肃的山丹县城往南走55公里,就到了一片绿色的海洋,波浪一样的碧草旺盛地铺满了起伏跌宕的凹沟凸坡,绿得浓郁鲜嫩,绿得旺盛茂密。只身走进草滩,发现这绿分两层,半人多高的一层是藤类植物。如菖蒲一样的,在细软的风中轻轻摇曳着身姿,疏散的穗子好似向来人招手。如荆条一样的,则裸露着紫红色的身躯,昂首挺立着在向来人敬礼。一尺多高的一层是细草,绵绵密密地没有缝隙,不能落脚,也不忍心踏踩,只能慢慢地落脚,不敢用力,缓缓地抬脚,踮起脚尖前行。
粗心的人只看到无边无际的油绿,细心的人才会发现无数的小花飘逸在草的顶端,红的、紫的、蓝的、粉的都有,如蝇头,如鸟翼。男人们只会赞一声“美极了,没白来。”女人们才会弯腰掐几朵,放到鼻前嗅一嗅,说一声“真香,”然后就插在鬓边头发间。摆个姿势,腰身或直或弯,手臂或曲或伸,脸上满是笑意,人花融合,完全一致起来。
远处是头顶白帽的雪山,是祁连山的分脉焉支山,如长长的屏障,横亘在不远的南边。我们读过不少写雪山的古诗,最有名的可能是林则徐被贬伊利时,走过河西走廊,写的“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白雪共难消。”雪山是凝固的画儿,冷峻、严厉、苍凉。这让我想起了那首伤感的《匈奴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鸟儿在空中翱翔,不时发出或粗粝、或尖细的叫声。蓝天高远,白云牵牵扯扯地铺叙着,漂移着,给人们一种神奇的想象,以为真的可以驾云遨游,假如人站在白云之上,一定可以去拜见月宫中的嫦娥和吴刚了。这里真是奢侈呀,一点也不吝啬这天然的干净清凉,竟全部的倾献给人们。遂不由自主地伸长脖子向高空观望,作深呼吸。空气是清爽的,吸一口,直入丹田,就有了满心满肺的凉爽痛快和神清气爽,就体会到了白云和雪山连缀亲吻的热情。草原是女性的,温和,柔软,妩媚,而苍山才是男性的,高大,雄壮,坚毅。白云是女人的裙衫,雪山是男人的冠冕。
大自然以和谐为本,以均衡为宗,人类要宗法自然,就要维护这内在的和谐,而不是打破这固有的平衡。
草原上有一些马,五六匹,十几匹不等,散开了。这是草原的精灵,它们为草原增添了活力与气韵,棕色的、白色的、红色的、黑色的都有,它们在低头啃噬着青草,有的前后晃动着脑袋大口地吃着,有的左右摆动着头用唇在草中间蹭磨着,并不吃,偶尔张嘴,也是衔进几根草茎。它们不是在饥饿时进食,而是在散步,在亲昵草原呢。一群马狂奔过来,很有气势,足有二百多匹,虽不是万马奔腾,但也是群马驰骋,颇为壮观。马鬃扬起,马尾伸直,脖子长长地斜扬着,其阵势使人震撼。没有马的草原是沉睡的佳人,有了马的草原是曼妙水灵的美女,到草原,看不到马,等于没有和草原交流。
在山丹,如果看不到马,等于没来山丹。
直到近年来,由于军用、民用马匹的减少,这里才逐渐地丧失作用,变为人们欣赏游观的场所。于是更多的人们就看到了它壮丽而俊美的容颜。如今的军马场,方圆2100多平方公里,比深圳市的面积还要再大一些。但由于现代化的军队不再需要战马,马场的职能也发生了改变。除了养马,也养殖了很多经济价值较高的毛驴和牦牛,天然草场出产的草料不能满足牲畜的需求,人们便大面积开垦,将其变成人工草场,种上了产量更高的燕麦草。
因为对马匹需求的锐减,养马的效益也大大降低。还好军马场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虽然旅游开发尚不成熟,但已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游客付费体验骑马也成为牧马人的一项重要收入。进出马场的路不太好走,我们在各个分场之间几经颠簸,山丹军马场的马好,温柔、懂事、有耐力,能走到峡谷里面,能走很远。
世人十八安环堵,将军十八身行伍。
朝向魏阙辞天子,暮逐穷边御强侮。
胡沙射马锐箭镞,胡月照人寒刀斧。
匈奴杀戮为耕作,白登髑髅夜能语。
八百骁骑从天来,控弦十万不足数。
射雕儿作将军俘,昔何勇兮今如鼠。
献馘分茅冠军侯,再出陇西骠骑旅。
横截焉支收金人,匈奴阏氏色如土。
断取祁连系名王,匈奴六蓄足灶釜。
明年更封狼居胥,羽檄无复动三辅。
英气不与身俱没,事去千年犹虎虎。
君不见茂陵密迩将军冢,石马至今踏胡虏!
【美丽的山丹】
山丹,地广人稀,资源丰富。除了山川河流和古丝绸之路上留下的名胜古迹,更有一望无际的广阔草原。穿过茫茫戈壁,经过古长城的断壁残垣,来到夏天的祁连山脚下。一望无际的绿,充满生机,那是美丽的山丹草原;一望无际的黄,那么耀眼,那是盛开的油菜花;清朗的天空,低低的白云,格桑花遍地散落,骏马、羊群、牦牛,悠然自得。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不到真正的大草原,很少有人能透彻地领悟到这诗画一般的境界,草原这幅秀美画卷,竟然就这样被大自然信手勾勒出来,让人如醉如痴。雨后的山丹马场草原上,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祁连山顶堆白雪。美丽的鲜花在山下草原上绽放。马群在草原上悠然觅食,马场最美的季节悄然而至。
去山丹马场游玩,夏秋时节最为适宜。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下,一眼望不到边的大片牧草青翠碧绿,色彩斑斓的野花竞相开放,拥有百万亩草原的山丹马场如巨幅彩色画卷徐徐展开。冷龙岭冰雪消融,弱水源头山丹河默默地滋润着这片神奇的沃土。油菜花正在开放,一望无际的金黄色与旷远辽阔的蓝天白云相互映衬,蔚为壮观。成群的骏马或纵横驰骋,或低头吃草,绮丽迷人的草原风光宛若仙境。纵马山丹马场草原,赏万亩油菜花,凭吊鸾鸟城,远眺将军石,畅游窟窿峡,品尝马场美食,感受大马营草原的博大和美丽,每一处都会让你流连忘返。
马产业基地是马场保护马种的科研繁育基地,马厩里的种马来自世界各地,最有名的当属阿哈尔捷金马,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汗血宝马”。除了汗血马,这里还有阿拉伯马、温血马、弗里斯马、纯血马等名贵马种。当然,这里展示最多的,还是山丹马。
出了基地,鸾鸟湖就在眼前。鸾鸟湖也称西大河水库,建成于1974年,水库的东北边有一个天然峡口,峡口处筑起水库大坝形成了一个高原湖泊。不仔细看,很容易就将其当成天然的海子。茫茫蓝天、悠悠白云、皑皑雪峰、茵茵草甸、阵阵松涛、淙淙溪水、高峡平湖,便是大自然挥洒绝妙手笔为鸾鸟湖精心绘就的壮丽画卷。湖水很深,蓝盈盈的,似乎看不见底。湖面碧波荡漾,群山倒映湖中,蓝天白云与青山绿水浑然一体,湖光山色美不胜收。静静观望,湖面有时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宛如一个温柔的姑娘;有时掀起一阵阵波浪,又像一个顽皮的孩子。鸾鸟湖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时常变换着颜色,或湛蓝,或碧绿……有时诸色兼备,浓淡相间,瑰丽无比。就像是上天遗落在这里的宝石一样,美丽无比。
当地人介绍,这个湖泊之所以以鸾鸟湖命名,是因为鸾鸟城。美丽的地方,总会有美丽的传说。西望鸾鸟湖畔,会看到一些断壁残垣,历经岁月风雨,尽显沧桑,那是鸾鸟城的遗迹。相传汉武帝时期,骠骑将军霍去病将匈奴逐出了河西,汉王朝在河西边陲设置郡县,在山丹选址筑城时,看中窟窿峡谷口处一山貌似鸾鸟展翼,有跃跃欲飞之势,认为这里是鸾鸟栖息之地,乃为吉祥象征,于是将此山命名为鸾鸟山,在山下筑城,名为鸾鸟城。鸾鸟城依山傍水,地势险要,是通往河西至青海的关隘要道,也是汉代皇族屯兵牧马的要地。这座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汉代古城,虽然经历两千年风雨飘摇,遗迹至今清晰可见。登上旁边的小山,用目光小心触摸着千年前的城墙,眼前似乎有一群古老的鸾鸟久久盘旋……
窟窿峡在山丹马场境内,是一条幽深的奇妙峡谷。深藏于草原之中的峡谷,它的得名是因为古时这里有一种奇特的地貌:在碧水草地间,每隔几步就有一个陷阱般的窟窿,清澈的水流穿行于巨石罅隙之间,响声如乐。夏日的窟窿峡,满山翠柏青松,满目奇花异卉,草绿林密,幽静可人。峡口内约有两公里长较为开阔的路段,地面上野草丛生。峡谷东侧,一面较为平缓的山坡上绿草如茵,野花竞开,山顶上是葱郁的松林,满山秀丽景色。峡谷西侧则是陡峭的石壁,直插云天,紧贴着石壁脚下,奔流着一条小河,水流清澈至极,纤尘不染。
向远山眺望,又见怪石嶙峋,各具姿态,卧牛、睡狮、立剑、石蛙,无不令人叫绝。其中最让人称叹的是一座山峰上那块雕像般的巨石,卓然兀立,栩栩如生。从一个侧面看,它是望夫石,望穿秋水,情动天地。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便俨然是运筹从容、指挥倜傥的霍大将军,是将军石。他挺胸昂首,双手反背,寒风吹动他的战袍,岁月剥蚀了他的容颜。在窟窿峡一带林区,还有许多巧夺天工的天然石景,如剑门关、鳄鱼潭、骆驼峰等,无不令人产生美好的遐想。
在窟窿峡谷的明山秀水之间,有一片平坦的草地。草丛中淡紫色的铃铛花一串一串挂在高处,玲珑精致,极像玻璃的风铃。风过处,串串风铃微微摇荡,仿佛有清脆的风铃声传来。紫色、黄色、白色的矢车菊,淡雅美丽。和花园里的花相比,它们自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清雅。它们长在草原,与野草、溪水、山风为伴,但不失优雅芬芳。遥闻松涛阵阵,俯聆河水滔滔,偶尔还会见到几只矫健的雄鹰在石崖上徘徊起落,在这一片天地里奏起了一支支生机勃勃的生命交响曲。
山丹马场的油菜花开放在原野上,黄绿映衬,似黄色的花毯绵延不绝;与蓝天白云青山雪顶相叠,如黄色的缎带镶嵌在青山之间;还有小片油菜花似金色玉盘散落湖边,远观大气磅礴,近看热情爽朗,尽显大西北高原个性,令人赞叹。
望着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总能激起我无垠的遐思。大自然对人类给予了极大的恩赐,大地或五彩斑斓,或清秀婉约,或粗犷豪放,或壮美瑰丽,人类当常怀感恩之心,珍爱这份厚赐。
【山丹的美食】
山丹自古羊多,羊肉的吃法也比较独特。羊肉垫卷子就是其中之一。焖卷子,以羊羔肉为最佳。将肉切成块,等锅热油香后入内爆炒,约八成熟,佐以调料,加适量水焖炖,再将和好的面擀开,抹油加葱花,卷成二指宽的卷子,切成寸段,下锅继续焖炖,待面熟肉烂,即可进食。由于面肉相互渗透,吃面而喷香,食肉而不腻,因而备受人们青睐,每当贵客登门,当地人常常以此招待客。炒拨拉因动作而得名。支以铸铁鏊子,将切好的羊肝、肺、肚、肠、心等佐以调料葱花蒜苗下锅,以柴禾或煤炭为燃料,用猛火爆炒,待熟即食。炒拨拉冬季进食最佳,麻辣适度,肥而不腻,烟熏火燎,边炒边吃,美味可口,热热乎乎,实在是一种不可多见的街头小吃。
河西各地均有制做,而山丹的与众不同,因为里面搀了煮熟的黄参。将面粉由沸水烫成硬糊状,再搀进煮熟切碎的黄参(一种野生植物,装如人参,营养丰富,其味甘甜),然后用筷子将其一团一团夹入沸腾的油锅煎炸,呈金黄色时,即可捞而食之。油泡泡酥软香甜,营养丰富,是当地美食之一。
用黄料或小米制做,以黄米制作尤佳。先将磨细的米粉加适量的水搅成糊状,再将平底砂锅置火上加热、抹油,待油热香溢时将米糊糊均匀地摊在锅里,在文火上烙片刻即可进食。撒糖食用,黄亮,松软,香中透甜,老幼皆喜,如今已成稀罕物。
山丹特产油果子是将和成的两张面皮中夹一层红糖,做成佛手状,入油炸熟,酥香甜脆。油果子有点像烧饼也有点像河南那边的锅盔,在当地是人人爱吃的特色食品。
洁白绵长的拉条子在山丹是喜庆的饭,有喜事和款待客人时,一定要做饧面拉条子的。做拉条子,一定要会饧面。要想饧好的面拉的又细又长,必定要会和饧面。和面用凉水,面、水和盐的比例要合适才好,这需要一次次的失败才能获取经验,真不好说。曾经闹过笑话把婆婆和好的灰碱凉面当做饧面下了锅,结果可想而知,后来立志要学会做饧面,一次次难以上得台面的试验换来现在不错的效果,做的饧面最起码儿子和老公爱吃,总算有了一点成就感,在婆婆面前也还能拿得出手了。可是,有时在客人面前还是做不到镇定自若,要么盐大面硬,拉条子就做成了揪片子,要么盐少面软,拉条子就成了撕鱼子。只能在言语上百般掩盖,自我解嘲。山丹的女人不会做饧面的女人没有,但做得极好的是少数。面和好了,还要一次次揉面,那个揉急不得慢不得,需要慢火的功夫。揉好了,揉出了劲道,拉条子下起来才得心应手,拉的面银丝一般,下锅里,上下沸腾如蛟龙一般。卧在碗里,粗细一样,有好菜相伴,辣子醋拌饭,不由你没有食欲。
有的人只擅长饧面,不擅长炒菜,在大餐馆有专门做饧面的面师傅,那也得有一定的功夫才能应付那些大场面,应该说做面女人行当,但顶级的面师傅却是男人,男人气力大,和面揉面到位,饧面筋道均匀适中,人多人少都能应付。
现在农家院里的面师傅却大多是女人,手艺平常,稍有余,应付七八个客人,但面吃起来又有家常的味道,菜也是家常菜,吃起来随意温馨,不拘束,也吃得酣畅,人都喜欢,农家院是愈来愈热闹,但还是少了些清静,也有人就不喜欢了。不过来的来,往得往,也算完美。
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要吃带汤捋面,那个面也是早早饧好的面,汤是臊子汤,做汤的料多种多样,做好的汤里有红辣椒,绿青菜,白豆腐,还要有胡椒面,姜粉花椒面,加提味的鲜精,一锅汤热热闹闹的。面要捋得宽而薄,加汤盛好,先要供神的,一碗热气腾腾的面,再点三柱袅袅升腾的香,全家围桌而食,就是一个热热闹闹的小年了。
不管是过年过日子,山丹人少不了饧面拉条子,天天吃饧面拉条子,就有了过日子的感觉。年复一年的,拉条子是吃不腻的。
不到西北,不知道天地之辽阔;不到山丹,不知道河西之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