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策科技解析:2022强基突显高校招生自主权,为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指明新方向
2022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已全部发布,通过梳理与对比,学策科技旗下爱培优团队发现,今年强基招生政策框架稳定,核心原则与方向没有改动,部分高校只在细节上作出一些调整和变化。
一方面,强基政策总体保持平稳,代表着强基计划在问世两年后,已经开始逐步向政策稳定阶段过渡;另一方面,招生简章中细节的变化,其中也隐藏着强基计划未来发展的趋势。
试点校&专业扩容,内涵更丰富
2022年强基报名已全面展开,回顾今年的招生简章,我们能看到,今年的强基相较前两年产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试点高校的扩容,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所高校将在今年首次开展“强基计划”招生,至此,全国39所985高校全部纳入“强基计划”。不仅如此,在今年2月份,多部委联合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为了淡化身份色彩,重点开展学科建设,取消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提法。因此不排除未来将有更多学科建设水平出色、综合实力出众的高校加入到强基试点队伍中来。
其次就是招生专业的变化。虽然《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强基计划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但2020年各试点高校基本都只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生物学、古文字学等专业招生。
这也曾让很多人认为强基计划招收的只能是“冷门专业”,进而让很多同学和家长为就业和职业规划产生担心,使得强基计划一度遇冷。

在经过两年的调整与探索后,我们欣喜的看到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极大的丰富起来:就已发布的几所高校来看,北京理工大学新增智能无人系统技术专业,西北工业大学新增航空航天类专业,东北大学也在自动化专业招生。
结合2021年多所高校将“生物科学”“基础医学”等专业纳入强基招生范围的情况可以发现,强基计划对于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方向,在数理化生等学科的基础之上,正在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靠拢。
强化自主权,要求学生更“全能”
与前两年相比,今年多所高校的强基简章中都透露出很强的“自主性”。
比如强基计划综合成绩由高考和校考成绩按照85:15构成,而校考本身不设分数门槛,只要综合成绩优秀即可。因此之前有一部分高考“考霸”,虽然在校考中发挥不佳,但凭借高考成绩的巨大优势,最终仍顺利成功通过选拔。这部分考生虽然综合成绩过关,但相较而言,在相关学科的潜质、对学科知识的认识与掌握并不突出,显然与强基计划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不符合。
在此方面,重庆大学和山东大学今年就在简章里新增了校考分数的“硬性门槛”。


校考分数的硬性门槛相当于在现有录取规则上打了一个“补丁”,在此之前的少数高考“考霸”即使校考得分率仅在30%-40%,却仍能凭借高考成绩优势通过选拔,但是增加校考分数门槛后,就要求考生势必要掌握一定的高中选修、大学先修、学科竞赛等拓展性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
这样的做法既符合“一校一策”原则,同时加强了选拔的属性,提升了强基人才选拔效率。据相关人士透露,今年部分高校在实际操作中也会采取类似的做法,这就使得未来强基校考,将会成为左右考生通过选拔的关键因素。
同样,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今年在入围分数、综合成绩计算上,采取了和北航类似的政策,将考生高考数学成绩(重点科目)按照进行加权计算(幅度在120%-150%之间)。这个变化一方面提升了对数学能力的要求(高考同分的情况下,数学成绩高的考生将优先入围),另一方面则充分体现出北理工在强基招生中的自主权。
综合各校变化与调整来看,强基计划选拔已不再是“千校一面”,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全面
加强系统培养,单纯突击难起效
随着强基计划招生范围、试点高校、招生专业逐年扩容,学生、家长、中学对于强基的认可度也在增加,所以未来强基计划势必会成为优秀学生冲击顶尖高校的重要通道之一。那么如何更加有效的培养强基人才,就成为各地中学的重要课题。
同时,由于各校强基校考考查方式愈发灵活多变,且难度远超高考,所以就要求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要更加深入,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对于数学、物理等重点学科的高中选修部分、大学先修知识、学科竞赛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而以往那种单纯依靠高考后“突击”备考强基的做法,在未来将很难应对各校校考。
因此,学策科技建议各中学不光要保障国家新课标体系的建立,更要重视尖优生的拓展性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好选修课、走班选课等方式,在教育教学方式、内容上进行延伸。对于硬件设备、生源水平等条件充足的中学,可以选择在强基计划、高中选修、大学先修课程上做出适当延展,建立起多级、分层课程体系,保障尖优生能在高中阶段循序渐进完成强基内容的学习,更加扎实的掌握相关知识、方法,未来能够更加从容的应对日益激烈的强基计划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