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汇总2010-2020(育明教育学员回忆版)
华北电力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2010-2020(育明教育学员回忆版)
育明教育506大印老师整理
2019年华北电力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录取的考生中近一半是育明教育学员。近年来华电北京行管考研真题灵活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和政府改革、时政热点相关的内容越来越多。希望大家务必关注。
672公共行政学
《公共行政学》,张康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公共管理学》,张成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872行政管理综合
《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辅助资料
《全国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华北电力大学行管考研每年录取的考生中有近一半是育明学员,如此好的成绩的原因在于三点:一是权威的内部信息,二是考前精准押题,三是给学生的全称规划和重点难点指导及答题技巧指导;初试辅导课程包括一对一辅导和视频课程,由在校教授授课(包括参考书重点讲解、真题讲解、答题技巧讲解、考试范围讲解、面试技巧讲解、申请材料讲解),具体登陆育明官网咨询或者登录“腾讯课堂”搜索“育明考研考博中心”自主购买课程进行学习。华北电力大学行管考研Q群交流:3295-7344-6
【考点1】政策系统及其构成——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2020年华北电力大学)
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政策系统的构成如下:
1.政策主体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一般可以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2.政策客体
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社会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1)社会问题
从事的角度看,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是社会问题、公共问题或政策问题。
(2)目标团体
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3.政策环境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主要指一国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气候条件、山川河流、矿产资源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和创造文明的自然前提,对一国的内外政策具有影响或制约作用;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状况、经济状况、文化状况、教育状况、法律状况、人口状况、科技状况等等,对公共政策有着更为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政策环境包括四个部分:
(1)社会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状况或发展水平是一国或地区的公共决策的最重要的依据。
①社会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件如何,处于何种发展阶段上,综合实力如何,是一国或地区政府的公共决策必须首先加以考虑的。正确的或合理的政策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②经济实力。
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物质条件。国家或地区一定的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物质条件,它影响着国家的基本政策倾向和政策实施效率。因此,政策制定必须基于经济实力允许的范围。
③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
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2)制度或体制条件
①制度
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利益的个人行为。
②体制
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责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体制或制度为公共政策提供了外部组织环境。
③体制或制度条件
它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a.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b.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体制上容纳的可能性决定了政策选择的结果;
c.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d.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政策方案与执行机构的利益是否协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策的执行。同时旧体制还制约着新政策的执行。
(3)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指人类政治生活中的主观意识范畴,是人们对有关政治方面的信仰、理论、感情、情绪、评价和态度等历史和现实的总和。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①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内在的心理形态,一种是外在的文化形态。政治意识的心理形态是其文化形态的基础和内化,政治意识的文化形态是对其心理形态的升华和外化。
②政治价值观
政治意识是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政治主体对客观存在的政治价值关系、政治价值创造活动等的反映。
③政治理想
政治理想是指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和政治发展所寄予的希望和对未来的设计。政治理想在政治社会化的作用下转化为政治信仰,成为政治社会的定向因素和精神支柱,从而规定了政策的动机、基本目标、基本方向和指导原则。
(4)国际环境
①全球化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的一大趋势,是指世界各个分散的部分或因素形成紧密联系的世界性网络,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进程。
②市场化
20世纪末期世界出现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是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这使得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全球的压倒性经济体制。
③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代世界的第三个基本趋势。
【考点2】政策子系统的划分——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
政策子系统划分如下:
1.信息子系统
信息子系统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所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和传递等活动,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资料。信息子系统在政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为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及时地提供各种准确、适用的信息。
信息子系统的作用:
(1)信息的收集
(2)信息的加工处理
①纯化
纯化是指通过整理加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剔除错误的、多余的资料;
②归类
归类是指将最初收集的杂乱无章的原始资料,按照政策制定的需要,进行分筛或合并的处理;
③存贮
存贮是指把那些经过加工、整理的信息,按照一定的分类编序贮存起来,以备检索、使用。
(3)信息的传递
信息的传递有两个基本要求:要迅速、要准确。
2.咨询子系统
咨询子系统又称参谋子系统或智囊子系统,是由现代政策研究组织(思想库)以及各种专家、学者组成的子系统。
咨询子系统的作用:
(1)政策问题分析
咨询子系统的成员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方法及技术,对政策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2)政策未来预测
科学的预测是正确制定政策的基本前提之一,咨询子系统的成员具备这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能够对事物的未来发展状况做出比较准确的估计;
(3)方案设计及论证
政策方案设计论证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通常要由咨询子系统来从事这项工作;
(4)其他政策相关问题的咨询
咨询是智囊团的主导功能,智囊团可以根据对有关政策问题的客观分析,主动向政策制定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应政策制定部门的请求,参加有关问题的“会诊”,提出意见和建议;
(5)参与政策评估并反馈信息
在政策过程中,咨询子系统参与政策评估,并起到信息反馈系统的作用。
3.决断子系统
决断子系统又称中枢子系统,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高层领导者组成。决断子系统在整个公共决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公共决策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政策的最终决定者,领导公共决策活动的全过程。
决断子系统的作用:
(1)提出有关的政策课题
决断子系统必须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中,分清轻重缓急,抓住需要及时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便制定解决问题的决策。
(2)考虑政策目标的确立
政策目标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共决策活动的成败,确定正确的政策目标是解决政策问题的重要一步。
(3)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
(4)负责政策的最终决定
这是决断子系统在公共决策活动中的最重要的职责。
4.执行子系统
执行子系统是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构成的,是政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责是将政策方案(理想)转变为政策效果(现实)。
执行子系统的作用:
(1)为政策方案或项目的执行做好准备
为保证方案的顺利实施,在具体实施前,执行子系统必须制定出周密、严谨的具体实施计划或行动细则。
(2)从事指挥、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活动
(3)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
在完成执行任务之后,执行机关和人员必须把执行工作放在原政策方案的价值指标或标准上,进行全面、细致的衡量,进行实事求是的评定,总结经验和教训。
5.监控子系统
监控子系统是整个政策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所组成的一个子系统。
监控子系统的作用:
(1)确立政策执行的准绳和规则,提供检查执行情况的依据。
(2)监控政策执行情况
这是监控子系统最基本的职责之一。
(3)反馈政策执行情况
必须及时将政策执行情况及环境条件变化的信息反馈给决断子系统,以便决断子系统根据新的情况,对政策进行修订、完善或终结。
【考点3】政策系统运行中需要正确处理的三大关系——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
1.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政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当某一政策系统建立起来时,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就成为该系统两个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相互依存,每一方的存在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同时,政策主体与客体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2)政策主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2011年东北财经大学)
政策主体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环境、把握环境,并了解它的各种优势和弊端,并据此预测某项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和政策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政策主体在认识和把握政策环境的情况下,尊重和适应政策环境的实际状况。
(3)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二者是高度融合在一起并相互转化的。政策客体受到来自政策主体及其制定的政策作用之后,显现取得的政策效果。另一方面,政策环境也在一定的条件下成为政策客体。
【考点4】政策系统运行的环节——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
政策系统的运行实质上是指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所构成的一个有机大系统。其实际运行则表现为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监控和终结等环节所组成的活动过程。
政策系统运行的环节如下:
1.政策制定
政策制定是指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方案出台的一系列的功能活动过程,包括建立议程、界定问题、设计方案、预测结果、比较和抉择方案以及方案的合法化等环节。
2.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方案付诸实践、解决实际政策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将政策理想变为政策现实的过程,包括组织和物质准备、政策分解、政策宣传、政策实验以及指挥、沟通、协调等的功能环节。
3.政策评估
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果做出判断,确定某项政策的效果、效益以及优劣,并弄清该政策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或者为什么导致失败。
4.政策监控
政策监控是指为达到政策方案的预期目标,避免政策失误。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执行阶段的监控,以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包括监督、控制和调整等功能活动环节。
5.政策终结
政策终结是指在政策实施并加以认真评估之后,发现该政策的使命已经完成,成为多余、不必要或不起作用,采用措施予以结束的过程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