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18-2020年中国科学院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育明学员回忆版)

2020-03-17 13:14 作者:育明考研考博咨询师  | 我要投稿

2018-2020年中国科学院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育明学员回忆版)

2020年中国科学院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育明学员回忆版)

育明教育506大印老师整理

2019年中国科学院大学行管考研录取的学生中有3名是育明教育学员,中国科学院行管考研每年的题目还是比较基础的,除了最后的论述题部分。

680行政管理学

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阿尔蒙德、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884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尼古拉斯 .亨利 ,《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华夏出版社2002年

辅助资料

《全国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中国科学院大学行管考研每年录取的考生中有近一半是育明学员,如此好的成绩的原因在于三点:一是权威的内部信息,二是考前精准押题,三是给学生的全称规划和重点难点指导及答题技巧指导;初试辅导课程包括一对一辅导和视频课程,由在校教授授课(包括参考书重点讲解、真题讲解、答题技巧讲解、考试范围讲解、面试技巧讲解、申请材料讲解),具体登陆育明官网咨询或者登录“腾讯课堂”搜索“育明考研考博中心”自主购买课程进行学习。 中国科学院大学行管考研Q群:1077-1258-75

【考点1】政策客体的定义——谢明《公共政策导论》

政策客体研究的是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及其影响范围,即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它包括社会问题和目标群体。

【考点2】社会问题的特征——谢明《公共政策导论》

社会问题是指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实际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

社会问题的特征:

(1)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是指一种可以通过实证加以认识的情况,如国防状况、失业问题等。客观条件是社会问题存在的必要前提,但不是充分条件,即没有客观条件无法形成社会问题,但仅仅有客观条件还不足以构成社会问题。

(2)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

主观定义是指人们对客观情况的察觉和认识,即人们明显感觉到客观条件已经危及自己所珍视的社会价值观,是对自己所信奉的社会规范的背离。

(3)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

研究社会问题不仅要研究其产生的客观条件,还要研究身处其中的人们的价值判断。社会问题之所以能够出现并得以持续,主要是由于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选择和目标取向。

(4)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

政府是国民的代表,应该重视关系到多数人利益的社会问题。

(5)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社会问题往往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逐渐形成的,它有一个从下到大、从一般到突出、从潜在到显现的变化的过程。

(6)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问题

任何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是社会问题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考点3】目标群体及出现两种对立态度的原因——谢明《公共政策导论》

政策对象或目标群体是指受到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政策目标群体具有重要作用。政策能否落实、目标能否实现与政策目标群体的态度有直接的联系。目标群体理解、接受、遵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性要素。目标群体可能接受政策,也可能不接受政策。

政策认同的缘由:

(1)政治社会化的倾向

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和政治行为模式的的形成。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的成功,能够使社会成员树立起支持社会制度的观念,能够体谅公共政策中的一些无奈之举。

(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

时间的塑造和历史的熏陶固化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改变这些固化的思想和行为极其困难。在政策制定中必须考虑习惯的因素,掌握改变的幅度,最好采用渐进的方式进行。

(3)对公平过程的看法

当人们确认程序的公正性后,他们便更易于接受政策。

(4)对成本收益的权衡

目标群体对某项政策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利益得失的判断。目标群体的利益得失是制度激励的关键。

(5)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

人是社会人,会从整体和大局角度进行判断,大概人们认为某项政策是合理的,他们便会顾全大局,从长远利益考虑,接受和服从该政策。

(6)避免受到惩罚

公共政策具有强制性,人们会因为避免受到惩罚而遵从政策。

(7)环境条件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改变,人们的主观认识会产生变化,一项最初不受欢迎的政策可能逐渐被人们接受。

政策抗拒的起因:

(1)合法性危机

合法性危机已经成为各国分贝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普遍的问题。合法性危机的典型表现是被统治者视为合法的事务反被被统治者视为非法。造成政府合法性危机的原因有: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物质文化需求的攀升、政府的许诺不能实现等。

(2)缺乏对政府官员的信任

目标群体对政策执行者的不信任会通过态度泛化机制向其传递的政策信息投射。任何一个社会中,倘若人们缺乏必要的信任,社会运行成本会大大增加。

(3)社会心理负担过大

社会心理承受力表现为社会成员对社会变革和公共政策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反应程度,即对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其形成因素有:理解能力、应激能力、耐压能力、平衡能力。政策变革如果超出了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政策抗拒就会产生,即所谓不能承受之重。

(4)政策自身缺陷

政策本身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从而使政策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公众的质疑。如中考、高考加分政策。

10.3 热门院校真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题

1.政策客体(2020年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年厦门大学;2011年、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杭州师范大学)

政策客体研究的是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及其影响范围,即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它包括社会问题和目标群体。

政策客体是政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2.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实际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

社会问题的特征:

(1)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

(2)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

(3)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

(4)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

(5)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6)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问题

3.目标群体(2019年中国科学院大学;2018年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杭州师范大学;2005年、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

政策对象或目标群体是指受到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政策目标群体具有重要作用。政策能否落实、目标能否实现与政策目标群体的态度有直接的联系。目标群体理解、接受、遵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性要素。目标群体可能接受政策,也可能不接受政策。

政策认同的缘由:

(1)政治社会化的倾向

(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

(3)对公平过程的看法

(4)对成本收益的权衡

(5)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

(6)避免受到惩罚

(7)环境条件的变化

政策抗拒的起因:

(1)合法性危机

(2)缺乏对政府官员的信任

(3)社会心理负担过大

(4)政策自身缺陷


2018-2020年中国科学院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育明学员回忆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