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感》读书笔记

在咨询中,可以从两个方面获取来访者的关键信息:一是来访者所描述的个人生活事件的细节;二是来访者在讲述他的经历时的表现。如果来访者在表述自己的经历时,就像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描述事件或解释经过,感受不到其情感体验,那么可以大胆推测,作为叙述主体的他是在缺乏温暖情感的家庭中成长的。
在生命之初,我们还未发展出言语能力(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能力),于是,只能在“非言语”范畴内与照顾者交流(如通过面部表情、姿势、手势等来传递信息),非言语信号是婴儿传达需求和愿望的唯一方式,亦是他们的生命线。因而,如果照顾者能够回应婴儿的信号,婴儿便能够通过这些非言语信号与照顾者形成联结。而神经科学家发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右脑更为发达和活跃,非言语信号也由右脑创造出来(并非是被右脑感知到的,只有右脑发展出相应的神经才拥有这些功能);到了后期,我们的左脑发展(当我们需要理解更为抽象的概念时,我们需要发挥左脑的功能,左脑相对于本能化、情绪化的右脑,更像是生活在观点与理性的“象牙塔”中),便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我们的整个童年及青少年时期,左右脑是轮流经历成长与发展的。在冷漠、缺乏感情的童年期,右侧大脑没有得到足够的刺激,而左脑占据支配地位的情况下,个体发展到成年更明显的表现出“过于理智、缺乏情感”的特征。
当然,左右脑并不是完全分离的,胼胝体连接着我们的左右脑,当左右脑能够通过胼胝体完成合作时,我们便达到了整合的状态。再次说明,左脑发育得比较晚,喜欢的沟通方式是线性的、有逻辑的,倾向于通过语言或文字表达,它擅长进行三段论推理、运用逻辑链、确定因果关系。运用左脑的模式时,我们更多会看到一个分隔的世界,因为左脑更倾向于寻求“正解”(哪一个是对的),在左脑看来,只有一种观点能够准确地反映现实,同时,左脑模式无法使我们理解“我们是在以自己选择的方式来看待世界”。而右脑,发育得比较早,右脑的方式为整体性的、非言语的、形象化的和比喻化的,右脑提供更直接的身体感觉,以及对情绪波动的感知,此外,右脑还为我们提供生动的生活经历图景,并由此构成我们的自传体记忆(记录我经历了什么)。右脑是情绪与社交的基础,我们利用右脑的大脑皮层创造出自己与他人的心理图像。右脑模式专门负责亲密的人际关系及自我安慰,运用右脑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充满了联结的可能性,“这些都有可能是对的”。
正如一开始提到的,有很多原因会使一个人成长为左脑模式的人:如果与他人亲近的需求、分享非言语信号、感到安全、被照顾的需求未能够得到满足,右脑神经便会萎缩,无法作出回应,人便会退避到左脑占据主导的模式中以使自己感到更为安全。也有很多人是右脑模式的:常常会因为情绪调节失常以及混乱的情绪爆发而苦恼,支离破碎的自传体图像、充斥内心的身体感觉、强烈且令人困惑的情绪将他们淹没。
为了平衡左右脑模式,通过连接左右脑的胼胝体将左右脑的信息充分整合,我们需要刺激那些未完全形成或激活的神经元,使它们恢复活性并生长(新的神经元会受到刺激,并在刺激下得到发展的过程称之为“神经发生”)。
(以下针对的是“左脑模式”的人)
我们可以通过“注意力”这个工具发挥神经可塑性,当我们反复专注于特定的技能时,每时每刻的神经活动都会通过可塑性逐渐形成一种特质。我们可以关注我们身体内部的状态,获取对身体的感觉(即将注意力集中到内感受上,也就是正念练习)。之所以将注意力集中到内感受上,是因为对身体的感觉更多是通过右脑完成的。此外,还可以通过关闭电视剧的声音,让他只通过画面中人物的非言语行为(如表情、肢体语言)来获取信息,此时,左脑大部分是休息的(因为没有语言可以解析),并且右脑可以很好地进行发展。之后,可以训练形象化的表达:即用自传体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经历(注意是描述而非解释,只去注意是什么出现在了觉知当中)。这一形象化的过程,是训练他用左脑的言语功能表达右脑的体验的过程,即帮助他将左右脑的功能联结起来,这一过程会使得他更接近右脑模式的图像表征,而不是语言符号表征(最好在训练的这段期间反思并写日记)。最后,建立左右脑的联结:让他用恰当的词语来准确表述原本无法表达的内心世界。这一过程,实际上是需要人先理解我们的要求(左脑言语中枢发挥理解语言的功能),然后将左脑得出的理解传递到右脑,由右脑提取内在感受的信息(我的内心体验是什么),然后再将这一信息经过胼胝体传递到左脑言语中枢,经过语言符号处理后才能完成。(实际上,用一个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我们的情绪情感,能够缓解边缘系统放电,即减少情绪的进一步增强)。
当我们能够整合左右脑的功能,使它们达到动态平衡后,我们就有能力去面对生活的脆弱性,学习如何深切地关怀,并接受我们无法控制未来的生活以及人际关系这一事实。
我们适应所有先天与后天的环境,适应所有遭遇的经历,对于其他,我们一无所知,只能尽力做到最好,在天生的性格与对经历适应的相互影响下,便形成了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