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网友自学音乐钻牛角尖三例
现在是一个非常便利的信息时代,一个人想要自学什么比较常见的东西,一般都是比较轻松的。但对于自学者来说,虽然教学资源众多,但没有一个真正的好老师解惑也是容易产生一些问题。我也是这么走来,深知其中的艰辛。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见闻,来谈一谈在自学音乐的过程中,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
一、House不是128BPM吗?
这是我在一个QQ群碰到的,他认为,House风格就一定要128BPM。
的确,128是个神奇的速度,也算是现在的主流House、或EDM类House的标准速度。但标准不意味着绝对。首先并不是非128不可,像126也可以,130也不是不行。然后也有相差大一些的情况,比如老派一些的house就慢一些,120BPM左右反而比较多;还有像tropical house这样的,可以慢至110左右。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我们在学习时,信息的表达有时比较片面。比如教我EDM制作的老师,也说过电音一般都是小调这样的话。这话有些道理,但说的有些绝对。我当时不以为然,但确实也有些人就记下来,当成正确的了。
想要避免这样的情况,一是要多学习,博众家之长。二是多增加阅历,自己看到的东西多了,也更好全面理解。三自然是不能迷信一家之言,要多独立思考。
二、我看乐理,说7度音,三全音这些都是不和谐的,难怪我叠和弦总是很难听
这是我在一个电音类制作群看到的问题,他对怎么叠加和弦的延伸音比较困难。
这个问题比较典型,就是看了书,还挺用功,但在理解时就容易出现偏差。
首先,7度音,三全音这些确实都是不和谐音,书上说的没有错。
但是,不和谐是不是就是不好听呢?
这位网友觉得叠和弦之后不好听,虽然我也不清楚有没有叠对,但在这里理解已经有偏差了。
首先在流行音乐中,叠个大七度已经很常见,连大九度也不少见。比如C大调中,Cmaj7、Am7之类。这种程度的小不和谐已经被大众接受,很适合让情感更加复杂,甚至成为一种常态。但一些风格中,也未必未必适合,还需要实践。比如A神那种country味的电音,可能更需要直白一些的和声。
其他一些风格中,需要的不和谐感觉可能还要更多,比如流行爵士,可能可先更复杂。就像需要加辣一样。
三全音的话,确实是属于比较“口味重”的料,但我想按照基本法叠加和弦,一般不太会碰到。
所以这个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音程的不和谐,不和谐不等于不好听。然后要正确掌握音程,就是你得叠对吧,比如你错把大7度叠成小7度,那没办法。最后就是要理解使用的方法,这可能需要一些实例和实践。
如果只看书,或者听谁说一句,确实不好理解,总之还是尽信书不如无书。
三、这不是四部同向吗?
这是我刚看到的一个有关经过和弦的视频一个评论。
很典型的,知道一个乐理上的规则,然后就把它当成规律或铁则。其实我也犯过这样的问题。
首先,古典的管弦乐确实将四部同向视为禁忌。
但是我们要理解,为何呢?
你看,真的出现四部同向,其实也不难听吧。
只是,作为追求极致的作曲家们,他们觉得这样空,还是希望尽可能让声音变化丰富。
不同声部有不同的走向,就产生对比,这种理念,在古典美学中也很常见。
而在现代的一些作品,比如一些影视乐配乐,有很多的其他乐器,有很重的打击乐之类,你根本不会注意弦乐有没有同向,也就锦上添花一点点。这种规则其实就不太讲究了。
而把这规则放在钢琴中,则更是乱套了。且不说你的钢琴在乐曲中比重有多少,你能不能听出同向,一个短暂的经过和弦,难道一旦四部同向就会爆炸吗?
当初我第一次听四部同向的,还有什么平五平八的概念,也不是正经看书,而是听还有挺有才华的一个后浪制作人的公开课。他那时可能也不是很系统,但也有了一些知识。后来听说他还去了欧洲什么地方学音乐。
那时的他确实对我来说是很大佬的存在。也许我们天然会对权威有一种敬畏,当我们学到,虽然只是一知半解,可能也会奉为金科玉律。
比如有一个职业音乐人说XX钢琴是坠好的音源,XX弦乐很烂,你也会奉为真理。
总之嘛,还是不要盲目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