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文化范儿”的跨年就在中传?Yes, 到场就有新年礼物

转眼间
我们即将握别2018年
拥抱2019年
回望过去的一年
你经历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01 文化的“狂欢”
2018年,随着网络直播、短视频浪潮和几档综艺的火爆,一些原本圈地自萌的亚文化变成全民热捧的文化沸点。从年初的养蛙游戏到IG夺冠,从一夜火爆的“社会人”小猪佩奇到“C位出道”的蔡徐坤和“土偶”王菊、杨超越,从“土味情话”到“肥宅快乐水”。一场场文化狂欢持续引发2018年的舆情沸点。
2018年还是属于乾隆的。《延禧攻略》火了,《还珠格格》重播,《如懿传》紧接着跟上。宫斗剧就像永不过时的时尚符号,让观众一次次吐槽又一次次关注。
02 除却喧嚣,还有一股“清流”
2018年,《朗读者》《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升级,重磅推出第二季、第三季;《声临其境》《经典咏流传》《一本好书》《风味人间》《诗意中国》《上新了!故宫》《国风美少年》等新晋文化类节目引起关注,在所谓的“娱乐至死”中横空爆红,用特别的方式,述说着中华民族瑰丽的艺术文脉,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文化生活。

躲过故宫胶带,躲过故宫日历,你躲过故宫的口红了吗?近年来,故宫通过各种形式让普通大众真实感受到故宫文化的鲜活气息。但“故宫文创”与“故宫淘宝”的“嫡庶之争”,也让我们深表遗憾。创意路上,勿忘初心。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阿修罗》《爱情公寓》等口碑票房持续走低;小崔开撕演艺圈乱象,引发影视圈税务大地震。仍有一些文化作品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红海行动》《邪不压正》《我不是药神》《无双》《无名之辈》《狗十三》等等。《我不是药神》聚焦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敏感题材,引起人们对医疗改革问题的持续关注和讨论。强国之路永远在路上,我们希望“厉害了”不仅仅是一种自我评价,更是一种激励和前行的动力。

03 是纪念,是见证,是创造
有些人永远留在了2018年。从单田芳到师胜杰,从布仁巴雅尔到臧天朔,从常宝华到李咏,从金庸到曾仕强。国际上,亦有影响中国文化的霍金、斯坦·李等相继离世。斯人已逝,幽思长存。我们有幸参与了他们的时代,见证过他们的辉煌,亦有责任面向未来,创造出新的时代。

回首过去的一年,我们总有太多的不舍和感动
而在四十年前
我们迈出了走向新时代的第一步
历经风雨
经过几代人共同的努力
才走到了今天
过去40年的那些文化事儿
我们又怎么可能忘记?




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宣传部、中传电视台共同主办的“见证:文化40年”——范周跨年直播公开课将于12月31日晚20:30在中国传媒大学SONY4K演播馆精彩开讲。

2018年12月31日,中国传媒大学范周教授带你回首这四个十年年时光,解码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化现象和文化消费。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为你讲述这40年的时光变迁、社会巨变。
偷偷告诉你们,到场的每个小伙伴都会有一只专属的传传抱着书等着你,陪你一起文化跨年哦!虽然天气寒冷,但有传传和跨年公开课的陪伴,相信大家心里一定会洋溢着温情的暖流!



“见证:文化40年”范周跨年直播公开课是目前文化领域专家学者通过网络直播讲述中国文化发展40年历程的第一课,范周教授将用一个又一个让人难忘的瞬间与现象级事件告诉你:专业知识,也可以如此温情而睿智。
此次直播公开课将由中国传媒大学白杨网、爱奇艺财经频道、微博政务、微博头条、新浪文化、凤凰风直播、中国网++与中经云端等平台全程不间断直播,用知识陪你渡过2018,迎接2019。


一、1978-1987
1977年南京大学教师胡福明的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一声春雷般打开了人们内心禁锢已久的枷锁,改革的春风迎面吹来。

有形的枷锁终于被打破,那么离无形的枷锁被粉碎还远吗?经历了十年的冰封与压抑,内心的渴望化作满腔热血,所以我们看见了这些作品:
顾城呐喊“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罗中立的《父亲》成为纪实主义的经典之作;《乡恋》《甜蜜蜜》等“靡靡之音”大受欢迎;《庐山恋》的荧幕初吻惊呆了当时电视机前的观众;春晚有了,舞会开办了,喇叭裤和蛤蟆镜也出现了。
1978-1987年,我国总人口从9.7亿增长到10.8亿;我国GDP从3687.7亿元增长到1.22万亿元;我国的城镇恩格尔系数从57.5%降到53.5%,农村恩格尔系数从67.7%降到55.8%;我国全国职工工资总额从567亿元增长至1866亿元,这些巨变无不彰显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水平的直线上升。
经济水平的提升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的文化需求也随之上涨,十年来我国的电视台数量从32个增长至35个;全国电影放映单位从11万个增长至16.3万个,公共图书馆从1256个增长至2432个;各类杂志出版从7.6亿册增长至26.4万册,全国全国性和省一级报纸全年出版从109.4亿份增长至206亿份。
伟大的变革总是在悄无声息中酝酿发生。可以说,新时期文艺复苏发展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变革进程同步展开,凌厉中彰显朝气,宏阔中蕴藏活力。尽管其间或许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却也是硕果累累,每个阶段的创作热点,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新诗潮运动的起伏更迭,都能找到现实的支点,饱含着变革时代的精神底色,承载着鲜活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符号。改革初期的十年,是摆脱束缚、探寻自我的十年,这是一个艺术与理想自由交融的时代,也注定是一个非常浪漫的时代,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1988—1997
1988年,80后们开始陆陆续续上小学了;快餐食品出现了;肯德基和麦当劳也开始来中国开疆辟土。
那个年代, 人人都想“手里拿着大哥大,腰里别着BP机”;那个年代,港台通俗歌曲与流行歌舞开始传入内地。台湾校园民谣随之兴起;当然,高亢嘹亮的“西北风”与骄傲不逊的摇滚乐也有人爱。
那个年代,电视机开始普及,《渴望》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电视剧;《外来妹》给更多在经济大潮中的打拼的人们带来了梦想。流行乐坛火爆一时94新生代、小虎队是70后、80后的超级偶像。
那个年代,《红高粱》《霸王别姬》《香魂女》《秋菊打官司》纷纷征战海外,这是中国影人最闪耀的一刻。



当时年轻的王朔、王安忆、贾平凹、苏童、刘震云并不知道自己在筑就一个文学黄金时代。那个年代,读诗、写诗是一种时尚。汪国真的诗集选成为当年火遍全国的畅销书籍。
那个年代,中国的第一家网吧——威盖特在上海诞生,马化腾打造的“QQ”才露尖尖角,网络文学在虚拟空间的构筑下兴起成长。
物质生活逐渐步入正轨的同时,思想开始解放,人们开始热捧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服饰、唱片、影视、电子产品等文化消费如火如荼。只是那个时候的我们还不知道,这——就是文化消费。

三、1998—2007
1998年,香港回归祖国不久,就被亚洲金融危机狙击,国家抱着誓死保卫香港的决心救市,守住了香港的繁荣。这一年,国内经济开始下行,扩大内需成了发展经济的关键词。1998年的中国,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5400元,大多数人会用其中的十分之一用来消费文娱、教育。
这一时期,电视剧类别多样。有严肃正剧《雍正王朝》,还有言情偶像《流星花园》;有琼瑶爱情剧《还珠格格》,还有金庸武侠剧《天龙八部》;革命题材《长征》、生活剧《金婚》……哪个才是你的爱?

“韩流”来袭,《冬季恋歌》《蓝色生死恋》《大长今》掀起了一股又一股韩剧热潮。电视剧火热的背后,是整个电视行业的欣欣向荣,电视已然成为了广大群众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除此之外,电影行业也空前的繁荣了起来。《泰坦尼克号》1999年进入中国,男男女女争先恐后的去看jack和rose,主题曲《我心永恒》被翻唱成了很多版本。中国的“入世”对电影产业发展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国产电影不断靠近世界潮流,也有效地呼应着国内市场的增长。

1999年黄金周开始实行,旅游产业开始快速发展,但在那个年代,旅游依然是比较奢侈的事情。
1998年,中国被一只“猫”改变了。那个时候需要用“猫(mode)”和电话线拨号上网,网速是56k每秒,时常会掉线,而且当时的大陆,每1000人中只有9个人拥有个人电脑,但这丝毫不影响互联网春风吹过中华大地。1998年搜狐公司成立,马化腾带着即将初生的QQ,开始走向了中国社交的封神之路。当然,这十年也是中国电商快速发展的十年,阿里巴巴、百度、当当、携程、京东都在这十年快速崛起并成为中国互联网的独角兽。

网络的发展还催生了很多的新鲜事物,蔡智恒与他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宣告了网络文学时代的开启;尽管网吧不断受到人们的抨击,但这里却是中国网络游戏发展的最初土壤和基层支选手唯一的训练场所。从《传奇》《半条命》到《跑跑卡丁车》《泡泡堂》;从《梦幻西游》到《QQ农场》,网络游戏逐渐填塞着中国少年的精神世界,而游戏覆盖的人群也在不断扩大。
1998—2007是大众娱乐的高光时刻,也是互联网喷薄而发,不断发展的十年。巨大的人口红利和增量空间让这个时期在互联网领域开疆拓土的人都尝到了甜头,以马云、李彦宏、马化腾为代表的企业家;以蔡智恒、唐家三少等为代表的网络作家、以李宇春等为代表的大众明星,都是这十年中值得被铭记的人物。

四、2008—2018,属于你的关键词是?
2018年已经接近尾声,而2008年距今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十年前的你在哪里?又在做着什么?那一年,盛大恢弘的奥运会开幕式,点亮了整个中国。鸟巢地面上,展开巨大面积的LED画卷,24个LED屏和智能机器人,向世界彰显了科技腾飞的中国。“击缶而歌”、“活字印刷”、“郑和下西洋”等画面冲击着观众的视觉,刷新了人们的想象力。

那一年,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大家用的还是直板、滑盖和翻盖。诺基亚还是手机中的“大哥大”,诺基亚5300就是当年最值得夸耀的礼物;
那一年,还是2G时代,大家刚刚开始冲浪看小说,那还是每月30元5M流量的时代,流量就是当时的奢侈品;
那一年还没有线上支付,没有微信支付、支付宝,我们揣在兜里的还是实实在在的纸币;

那一年,短信是我们与朋友和恋人的最好纽带,没有微信、微博,就这样你一条我一条的短信,使彼此更亲密;
那一年,更没有各种各样的APP,外卖、购物app都尚未出现,我们还是置身在真实的世界中;
那一年,穿越火线还是风靡全网的游戏,放到现在可能就是“王者荣耀”和“绝地求生”;

那一年,那么远,又那么近……
以北京奥运会为重要开端,开启了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腾飞的十年。中国从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成为世界上第二个GDP10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今天的高铁网四通八达,成为世界最密集的交通网络。“鸟巢”、“水立方”成为了北京的新地标,文化旅游、全域旅游成为新的关键词。互联网已经成为基础设施,实现从2G到5G的跨越式发展。足不出户,就可以用手机解决“衣食住行娱”。电商造节,双11、双12成了我们的购物狂欢。
如果找一个关键词概括你的十年,那个词会是什么呢?
文化发展从来与社会经济背景紧密相连。为什么出现了这些时代的产物?现象级的背后又有哪些值得我们深思和反思?还有哪些人哪些事是你应该了解而还未了解的?

从湖南卫视第一次对外树立起了“跨年演唱会”的王牌标签,到后来各大电视台的跨年晚会轰轰烈烈地举办,再到2015年末以罗振宇为首的跨年演讲开启了“知识跨年”的先河,知识跨年和文化跨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知识焦虑的蔓延迫使我们想要快速的获取信息跟上时代,而知识付费,知识交换,文化交流则是治疗知识焦虑的良。

12月31日晚8点,在中国传媒大学4k演播厅
范周教授为你带来别开生面的跨年公开课
回首来路,共赴2019
我们不见不散!


转自公众号“言之有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