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鲁国的“三桓”为什么支持孔子拆除自己家主城的高大城墙?

2020-05-15 11:09 作者:御鬼人  | 我要投稿

鲁定公十一年(前499年),孔子出任鲁国大司寇兼代理上卿。孔子执政后推行的第一个大政策就是“堕三都”计划,即拆除“三桓”大夫的主城(费邑、郕邑、郈邑)的城墙,以此削弱“三桓”大夫的军事实力。


“堕三都”会削弱“三桓”大夫的军事实力,鲁国当时的明眼人基本都看得出来。有意思的是。“三桓”大夫(季孙、叔孙、孟孙)却一度支持孔子拆除自己家主城的高大城墙的“堕三都”计划。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鲁国国君在春秋中后期逐渐被“三桓”大夫架空,大权落入“三桓”。为了能在国都长期控制大权,“三桓”不得不将自家的领地和军队交给家臣管理。久而久之,“三桓”大夫也就逐渐被自己的强力家臣给架空了。


在孔子出任大司寇兼代理上卿之前,鲁国爆发了“陪臣执国命”的“阳虎之乱”,季孙氏家臣阳虎把持了国政。虽然阳虎后来被赶出了鲁国,但家臣实力过大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桓”主城当时都被家臣控制了。


孔子的“堕三都”虽然会削弱“三桓”的军事实力,但受打击最严重的是那些控制“三桓”主城、桀骜犯上的家臣。再加上孔子使用了一些不违背自己原则的政治手段,“三桓”大夫便决定支持孔子的“堕三都”计划。


“堕三都”开始实施后,季孙氏家臣、费邑宰公山弗扰起兵造反,结果被孔子联合“三桓”平定,费邑、郕邑的城墙也被拆除。“三桓”打击强力家臣的目标已经达到便集体反水,最终导致“堕三都”功亏一篑。


鲁国的“三桓”为什么支持孔子拆除自己家主城的高大城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