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的年味,是过年的文化,更是远去的传承!
过去,春节在人们眼中是敬畏的、神圣的,更是温馨的。
可以这样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时间越早,过年的重要性越远远大于现代社会。

编辑
那时人们生产、生活与自然的节气与时间融为一体,大自然以年为一个节周点,周而往复。这与“年”的写法相辅相成。“年”字最早的写法就是一个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即“年成”。
上古的中原地区和藏族都有过年的习俗。在古代汉民族传说中年是消灭了凶猛怪兽夕的神仙。夕在腊月三十的晚上来伤害人,神仙年与人们齐心协力,通过放鞭炮赶走了“夕”。人们为了纪念年的功绩,把三十那天叫“除夕”,即除掉了猛兽夕,为了纪念“年”,把初一称为过年。

编辑
所谓的过年就是到了人们辞去旧的一年,又迎来新的一年的时候。在这一时刻,人们总是对新的一年充满着期盼和梦想,实际上年俗中就包含着这样的梦想和理想。
过去祭祖、祈福仪式,就为了期盼来年五谷丰登和全家平安祥和。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农耕的生活,对年的期待逐渐淡漠,过年的味道在消减。
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年的习俗也发生了变迁。如今祭祖仍然存在,但祈福仪式却没有了;贴对联的形式还有,贴年画的少了。年夜饭、放鞭炮已经名存实亡。为了减少麻烦,越来越多的年夜饭改在了酒店、饭店,美食的品种丰富了,却失了年味。而地球变暖,环境恶化加剧,许多城市都有了鞭炮限放令,耳边零星的鞭炮声让人怎么也无法回到小时候的记忆。

编辑
于是,只有在静悄悄中,我们辞旧岁,迎新春。人们过年还会吃年夜饭、吃饺子,但却逐渐忘记了过年的文化含义,而仅仅停留在享受美食带给舌尖的快乐。那些习俗和美好的东西反倒在越来越好的生活中,渐渐消失。
值得庆幸的是,合家欢和团圆仍然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保留和传承着。根据媒体报道和预测,2022年的春运是40亿人次。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能使中华大地在一瞬间有40亿那么大的一个数量人群来回迁移,使所有的城市在这个时刻里突然就变成了故乡。或许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让所有的城市一瞬间变成了故乡,变成了故土,变成了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