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过《主播女孩重度依赖》之后,你会选择退出V圈吗?

我这个人确实能只能靠网络得到幸福,但同时互联网也会给我造成与之等量的痛苦。
本文包含剧透

《主播女孩重度依赖》已经发售一年了,看了无数同人作品和直播实况,听了无数次主题曲INTERNET OVERDOSE之后,我终于鼓起勇气买了这部作品,并很快沉浸在游戏的氛围中。最近一周我每天不听OST就睡不着觉,持续不断向身边的朋友们发送“永远爱你”、“嘤嘤”和“关我屁事”的表情包并乐在其中。
8-Bit音乐、蒸汽波特效、网点渐变画风、Dreamcast手柄、pien表情、点阵字体、Win95 UI等每一个元素都让我感到痴迷,令人焦躁的不安和疯狂感也出现的恰到好处。这是我玩过的最现实主义,也是代入感最强的作品。最近一年我已经关注了近百个V,看直播打钱和刷切片动态是我每天的日常。偶尔我已经分不清游戏和现实,忘记了超天酱是否是一个游戏角色,还是真实存在的主播。
开发者对网络的塑造相当还原,无论是直播内容,直播间的弹幕氛围,主播对于弹幕的回应,以及推播和匿名版上的讨论都像是现实世界里会发生的场景。尤其是使用了相当多中文语境下的梗,所以本作在国内热度甚高,在Steam评测中,有超过一半的评测是中文的,这不得不归功于出色的本地化。

游戏的主创曾经说,本作的灵感来源于90年代的美少女游戏,几个著名的“毒电波游戏”如《对你说再见》和《雫》,以及作者自己写过的一本相当具有魔幻色彩的书《承认欲求女子图鉴》。他们可能从未想过这款游戏能够引发中国人的共鸣。我觉得除了优秀的本地化翻译之外,原因之一是这部作品抓住了互联网源于生活的,跨越国界的,最核心的一些特质。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超天酱本身只是一名真人出镜的变装主播,为什么到了中文圈子里讨论的都是和虚拟主播相关的话题?在我看来,本作是以宅文化为中心,描述互联网的幻象及其破灭的故事,而国内只有V圈能够符合这种文化气质。尤其是游戏发售后2022年的V圈故事更是让这部作品的真实感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地步。
互联网小天使
网络世界真的是一个充满了尸腐臭气的地方 根本就是现代社会所催生出的地狱
可是同时,我又只能生活在这样的网络世界里
我,早上起不来床!不想出门!没法好好上班!害怕生人!讨厌大人!同时人脑袋又笨!但又想被人捧着!!!
而现在想被追捧,最好的办法就是成为主播!
从宣传上看,这个游戏似乎是在丝毫不留情面地讽刺着直播间的管人痴观众:你们喜欢的(虚拟)偶像光鲜亮丽的营业背后,也有你不知道的一面,甚至拿了粉丝的钱转身就去包养“老头”。不过从粉丝的角度看似乎还挺刺激的。但事实是这样吗?
糖糖,一个初中辍学的日本村姑,“也就脸能看”。她正迫切寻找着某种精神寄托,而且处于一种随时可能崩溃的边缘,互联网就像一颗救命稻草,成了拯救她的唯一方式。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糖糖野心勃勃,对自己的美貌充满自信,充满着危险气息的魅力。她讨厌如今的互联网,却有着救世主般的情节,想要化身一道光,照亮混沌的网络世界。与其说她是在逃避真实的社会生活,倒不如说成为主播是她对抗这个世界的方式。
而玩家扮演的是和糖糖的同居的地下男友,兼任制作人的阿P。玩家需要控制糖糖每天的日常活动,小心平衡各项数值,达成在30天内获得百万粉丝的目标。糖糖有这种自信,是因为她确实是直播的天才:她知识渊博,对宅文化如数家珍,游戏动漫电影品位不俗,又会毫不吝啬对宅宅露出可爱笑容,说出甜蜜的话语,再加上美丽的外表,她好像就是专门为这个行业而生。
不过随着故事发展,玩家很快会发现糖糖不太一样的一面。离开了直播间华丽的装束,在现实中,她像是一颗随时会爆炸的地雷。她习惯性用药过量,自虐,厌世,压力稍稍过大就会情绪失控,做出过激举动。糖糖渴望被爱,有着强烈的掌控欲,在JINE和推博的小号上永不疲倦地向阿P诉说着她的依赖。

而这种精神疾病也成就了她对超天酱的塑造,使她的角色扮演有着极强的感染力。超天酱几乎是完美的虚拟偶像,她真诚、朴素而正直,显示出作为互联网天使的神性。无论是在推博还是直播的营业内容都堪称无懈可击。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糖糖本人每次直播所承受的巨量压力上的。
她讽刺那些只会跟风打流行游戏的主播,自信全世界人都会成为她的粉丝。每次直播都是她灵感激发的体现。她从来不播重复的内容,绝对不会低气压摆烂。即使是只为了游戏性,这也能够体现她的敬业、自信、偏执和狂热。因此在未达成百万粉丝之前,每次直播都会让她压力骤增——尤其是一些比较特殊的内容。

一旦阿P没能够平衡好各项数值,或者是在日期结束后没有达到目标。玩家就能够领略到糖糖病态精神的最终爆发,这体现在游戏的二十多个不同的结局上。
但从某种角度,她又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人。她不是饱受抑郁折磨的艺术家,也远远没有严重到需要去精神病院治疗的程度。她遇到的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她的痛苦也只不过是一些平庸的痛苦。在现实世界中,这种事情并不少见,你能从很多身边的人,或者现实中的虚拟主播里找到她的影子。
虚拟区万花筒
也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的爆火,我才开始去深入了解V圈。就我自己来说,我从来不看动漫、短视频、综艺和电视剧,平时闲下来也只是刷刷社交媒体,打一些单机游戏和二次元手游。在现实中,我也属于比较社恐,几乎没有什么社交,几乎接触不到女生的人。我生活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都生活在互联网上。我追过三次元女团,当过电竞引流狗和抽象梗小鬼,偶尔看看游戏区的视频。在此之前,虽然我也看过绊爱的视频和沙雕观察,但很长一段时间,从日V到A-Soul巴别塔时代,我对虚拟区的印象也只是有所耳闻并敬而远之。
但入坑短短几周之内,我就深深入脑了。我认识了塔菲、千鸟、丸子、星律动、VR,以及大量的切片员,明星观众,二创作者。我开始看直播、发弹幕、上舰长,像每一个入脑管人痴一样每天关注着喜欢的V的动态……直到现在。

我想仔细回忆一下我这一年的收获。2022年发生了很多事情,总体上看,头部主播的统治力大不如前,不少中等体量主播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一大批主播达成千舰,装扮大量发行,新的团体、转生势和个人势井喷,也有了V快报、高能时刻、VUP梗知识、gn时刻这样有一定受众群体的节目。在圈外也因为某个大事件的报道吸引了一大波流量。不过,这依然还是一个相当小的圈子。
前段时间元宇宙概念的火爆使虚拟偶像行业也得到了不少主流媒体的关注,但A-Soul、七海Nana7mi、星瞳和小冰、洛天依、K/DA、鹿鸣这些名字总是在同一份报道中出现,不免让人尴尬。我不想嘲笑圈外人把这些东西混为一谈,不过一些常见的误解确实能够启发人的思考。
在我看来,V应该是一种……人格化的虚拟形象,就如同超天酱之于糖糖一样。而V在平台的身份是主播、偶像、声优和视频主的结合。这个定义可以说相当宽泛,事实上也确实有一大批Up主、唱见、舞见、声优、画师、前偶像、电台主播、游戏主播、甚至秀场主播套皮出道。外界的一大疑惑是,为什么不展示真人形象反而能够受人欢迎?如果虚拟形象后面的是乔碧萝观众会怎么想?这涉及到一个核心的问题,即,V给人带来的乐趣到底在哪里?
我个人的观点是,虚拟主播行业是宅文化的一次扩张,受众和传统的直播行业、偶像行业有着天壤之别。其次这也是对现代化社会的容貌焦虑产生的一种反抗,所以V圈一开始带有着天然的后现代性,V的乐趣也是有别于传统现代化的娱乐方式的。
对于观众,我暂且把看V的乐趣分成三个身份:纯良人、乐子人、入脑人。每种身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获得满足。而同一个人身上也可以共存多种不同身份。主播的营业方式将决定吸引到哪些观众,或者观众向哪个方向转化。下面我打算总结一下每个阶段的特点,以及这种乐趣的具体表现。
在纯良的阶段,观众所希望获得的是情感价值,是在建构某种幻想的寄托。它可以基于主播的性格、才艺,或者仅仅是声音。和传统的二次元文化一样,主播在进行角色扮演的同时,观众也在进行着一种扮演,因此远离现实世界是最重要的前提。我觉得这是很多人能够接受V而不接受真人主播和真人偶像的一个重要原因。
角色扮演:即使现在的版本强调真实和陪伴感,虚拟主播的营业中无论如何一定会有一些扮演的因素。因为RP本身就非常有趣,尤其是基于一个合适的虚拟形象和声线。无论是米虫、发明家、人工智能、花店店员还是喜欢鲨鱼的女高中生,甚至是随口编出一套全新的设定,这些都是真人直播做不到的。
游戏:我会因为游戏关注新V,也会因为V去玩一些新游戏,甚至很多游戏主播也原地套皮出道了!除了摆烂打派派雀雀,一些独立游戏以虚拟主播的身份玩起来会更有趣——比如《主播女孩重度依赖》。
热水器、音声:有些主播的声音确实很好听,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另一些热水器和暗示我觉得搞笑的成分居多,什么老头发力,粉丝开趴,白字路段之类。有些言论在三次元就会觉得有些冒犯,但是对虚拟形象就刚刚好。不过要小心二次元男凝bot的重拳出击。
唱歌、乐器和其他才艺:把主播当成电子播放器也没什么不好的。歌势主播很多都来自于之前的唱见或电台区,V圈无疑是一个新的展示平台。有一首神曲就可以被V圈永远记住,也是破圈引流的最佳选择。社交媒体上层出不穷的歌力榜也能吸引很多观众前去一探究竟。
日常分享、怪话、幽默感、女友营业、礼物互动:宅宅们喜欢的东西其实真的很简单!虽然我没谈过恋爱,不过这确实很像是在恋爱中能体会到的事情。很多V的营业方式也在强化这一点,比如拷打dd,动态营业,口癖营造,下播版聊,舰长群运营等等。无论你是什么样的xp,是喜欢姐系妹系还是喜欢管女朋友叫妈妈,在V圈总能找到你喜欢的那个人。
陪伴感、意识流直播:对于黑听民来说,互动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事情。长时间的耐久回是给予粉丝安全感的一种方式。此外也可以直播工作,绘图,或者是一些更加神秘的内容。如果对上粉丝的电波,这种类型的直播会养成一批高浓度的核心粉丝。
舞台、互动游戏、小剧场:类似于需要剧本的传统综艺,但是临场反应也很重要。这是3D虚拟主播的专属能力,相比轮椅人,在视觉上的沉浸感和震撼力极强,成本也无比高昂。虽然从某种角度很像幼教,但事实证明人们还是爱看这类内容的。
粉丝歌回、投稿、水友游戏回、放映室:直播最关键的是作为粉丝的参与感。即使不看直播,大量reaction切片、b限学中文的高播放量也证明了人们需要陪伴感,以及身处某种群体的认同感。粉丝粘性越高观众对粉丝群体的归属感也会愈加强烈。
更进一步的是作为乐子人的阶段,解构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此时粉丝已经有意识地成了节目效果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百玩不厌的华为、丁真、原神梗的流行意味着从2021年之后的b站已经基本脱离了二次元文化和后浪叙事,成为一个更加大众化的年轻人社区。这类乐子的特色是,虚拟形象下所有语言的攻击性实质都减弱了许多,也导致圈子的米线逐步下滑。
蹭热度、锐评、吃瓜:如果主播也是一个乐子人,那么乐子人粉丝就会自然向这里聚集。无论是娱乐圈、体坛、时事还是圈内新闻,任何事情都要评论两句又有什么不对?当然,这种行为总是会挑起一些舆论战争,只有心理承受能力强大的主播才有资格走这条路线。
弹幕钓鱼、拆弹、攻击:纯真是一种消耗品。既然选择念弹幕和醒目留言,自然要做一个合格的网上冲浪选手,否则难免沦为笑料。有的人就以让主播破防为乐,不过经历丰富的主播往往能把梗小鬼玩弄于股掌之间,可以说是乐上加乐了。
特殊直播:一些少见的东西本身就自带乐子属性。比如说节日回,新衣回,生日回,周年纪念回,或者是参加一些大型的公开活动。观察主播在紧张时刻的反应就足够有乐趣了,更何况是每个V都逃不过的“今晚八点聊聊”。
玉玉、低气压、训粉、爆典、巨婴言论:观察,嘲笑(或同情)人性中不那么好的一面也是一种需求,病态的直播自然有其魅力。现实世界中过得太幸福平稳,自然愿意在网络世界中找点不自在。但其实这也是能够触发观众共鸣和保护欲的一种方式,留下来的自然就会成为结晶粉丝。
前世、超美丽3D、冲塔、开盒:虚拟和现实的分界在哪里?每个观众和主播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如果有了规矩,就一定有把规矩解构的人。不同的主播对这件事的看法可以说是完全不同,但粉丝之间的氛围总会达到一种奇特的平衡。
明星观众:管人观众比管人更有趣,看沸羊羊和男友粉破防是一大乐子。打再多钱的老头和付出再多的录播组都可能瞬间被切割。粉丝和主播终究不会平等,越是觉得自己和别的粉丝“好像不太一样”,就越会变得更加魔怔,直到破防回踩,光速回旋,然后循环往复。
发电、烂梗、反串、独轮车、魔怔言论、逆天小作文:知天易,逆天男。贴吧目前是关于V圈的最大讨论区,引流时代从这里吸引到的大批新观众建构起了新的粉丝团体。贴吧的抽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V圈的生态,但至少新的语言形式为圈子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是入脑的阶段。这时,主播已经成为了生命中的重要部分。从某种角度来说,没有了形象的束缚,却更能呈现出主播性格中的真实性。每个灵魂都渴望能够得到爱与陪伴,这是人性中最为本源的部分。看V似乎更加容易让人产生狂热的情绪,不过,主播的营业可能是虚假的,粉丝的入脑怎么又保证一定是真实的呢?这就是虚拟感的力量。
求认知、发私信、事业指导、私联:认知厨是V圈最有趣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是V圈存在的根基。认知是人类对客体认同的需求,我必须要说认知厨如此广泛的原因是,大部分人并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认知的机会。此外也有一些明星观众会产生自己是阿P的错觉,关心起主播的运营模式,在直播间找画面,甚至是把小V当成电子宠物养,这也是一种扭曲的爱吧。
引导舆论、拉小团体、仇恨教育、带节奏引战、评论区团建、发散共振:粉丝群体自然也有自己的表演欲望,尤其是一些明星观众。下播之后的他们并不会回归现实,而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在互联网上狂奔。主播随口说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能有一万种解读的角度。人性中疯狂的一面隐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互相攻击展现的是爱之深恨之切,还是单纯的人性之恶?
二创:当脑海中有一些疯狂的想法,虚拟主播无疑能够成为你的缪斯。文静生子、阿梓的婚后生活、ybb小火车之类的作品显然都是天才的创意。粉丝们还可以自制手办、fanart、约稿,甚至利用AI技术把主播变成数字生命。无论如何,只有对主播的无限热情才能激发起创作的欲望。
应援:很多V圈观众相当有才华和胆量。弹幕站、数据站、粉丝站点层出不穷,网上反黑、漫展活动、活动刷票、向亲戚朋友们安利,乃至带着主播的立牌吃海底捞之类的事情都层出不穷。不是所有的V都有成为偶像的潜力,但是饭圈文化确实出现了,这也证明了V不再是一个小众的圈子,而是吸引了大批的现充。
V圈未来会走向哪个方向?如果想要继续分析这个问题,难免要考虑现实中商业模式和利益分配之类的话题,这已经远超我的能力。我个人的预测是目前的版本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了。我们还是回到游戏上来,看看结局是否揭示了一些更加深入的内容。
游戏的结局
好吧,阿P并不存在,这一切都是糖糖的幻想,甚至整个游戏都没有一个好的结局,作者你满意了吗?如果主创是想伤害到传统的美少女游戏玩家,那我觉得他们应该成功了。但对于那些幻想和虚拟主播结婚的人来说,这个故事可能会让他们更加入脑。
如果达不到五十万粉,糖糖会被直播的压力所压垮从而梦想破灭。而到了五十万未达百万粉,她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吞噬。她对自身幻想的满意程度和对世界的厌恶程度会让她走向不同的悲惨结局。这些结局都非常真实,在互联网上这样的例子实在是数不胜数。

游戏塑造最成功的就是由于压力过大的导致的堕落线。此时,她已经无法正常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在INTERNET OVERDOSE结局中,糖糖被网上的评价,药品的副作用和内心的阴暗所击垮,忍不住在直播中呕吐,但她在网络暴力下依然直播直至最后陷入癫狂。这个结局描绘的互联网上的人性之恶不免让人胆寒。在DARK ANGEL结局,糖糖顶着压力达到百万粉,为了报复粉丝,在最后一次直播中以黑暗的天使形象自我毁灭。
糖糖不稳定的情绪和JINE上近乎疯狂的对话让我担心她会不会像一颗失去了保险的地雷,随时和屏幕前的我同归于尽。但为什么会是这样?也许她在现实的压力下患上了双相情绪障碍,又或者,从一开始就错了。
她不需要富足的生活,只需要一个能关心呵护她的世界。但她并非不知道这样的世界并不存在于网络上,而是她对迷失于网络世界,无法找到自身价值,无法融入现实世界的宅宅们产生的同情,让她认为拯救他们是被爱和需要的唯一方式。这会让她越陷越深,从某种角度,她就是在追求一种自我毁灭。
在游戏中,有三个看似幸福的结局。阴暗度清零时,她会决定退网考证。失去精神负担让她不再有追求理想的动力,她选择接纳这个社会的运行逻辑,但是社会真的会接纳她吗?仅有初中学历的蹲姐考证的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
如果粉丝数不足,幻想破灭而心理健康,她会被迫进厂打工,最后在某一天突然消失。虽然她健康地活着,但她却永远没有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那也只会是像行尸走肉般挣扎求生。
百万粉的标准结局是她会搬入高级公寓,过上了看似幸福的生活,突然出现的小号黑暗糖糖却说她厌倦了普通人的幸福并拉黑了阿P。此时她终于明白世俗的成功不是她想要的,而从今往后的生活也必将被这种光鲜的外表所裹挟。
最让人感到启发的是游戏中的隐藏结局。为了打出这个结局,必须要在达到百万粉后断开互联网。此时,她在自己的幻想中让人们自发离开了互联网。超天酱和糖糖的形象终于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了真正的互联网天使。她也真正完成了自我毁灭,或者说神性的塑造。
而在之后更新的达成千万粉的结局中,超天酱成了宇1v,在最后一次直播中导致了互联网的崩溃。这不得不说有一种末日审判的意味。也只有在这两个幻想中的结局里,她才能够拯救所有人——而现实生活中的宅宅们依然是永世轮回在互联网的无穷地狱之中。
谢谢你,互联网生活很开心。
我们真的不能给她一个完美的结局吗?与之相反,通过精心设计的数值陷阱,作者希望我们手动控制糖糖一步步堕入深渊。为了涨粉,我们不得不选择让糖糖搞软色情和阴谋论直播,为了降低压力割腕,约约,甚至一次又一次过量用药。这些都会摧残她的心智,带来非常糟糕的后果。而如果你想要开启真结局就需要通关每一个糟糕的结局——你应该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恶意了。真结局中,糖糖揭开了设定上的真相,并为我们留下了一把空椅子和一个未尽的故事,即使她有了好好经营现实生活的能力,她依旧沉浸在幻想中不愿醒来。这才是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的悲剧意味。
不过在现实中,作为互联网文化符号的糖糖和超天酱会永远存在,升天梗,cos作品和二创层出不穷,官推也在每天营业,甚至新的单曲也即将推出。但真实的虚拟主播呢?我宁可不要知道她们的结局,毕竟我喜欢的虚拟主播认识其他男人什么的……怎么也得等到我似十年之后吧。
梦境逐渐侵入现实
我必须承认,最近几个月我的心理实际上很不健康,很多事情让我的情绪一直不太稳定。我并不是一个非常幸福的人,我实在没有勇气在夜晚打开游戏,我爱糖糖这个角色,我真的不愿意去打那几个堕落线的结局。这款游戏确实会给人带来精神伤害,尤其是那些迷幻的音乐和画面总会让我联想起自己发病时的种种心情。这样充满精神疾病的作品能够被很多人认为是在描写现实,能够说明当代互联网用户的心理健康程度已经到达了一种怎样的地步。
我必须承认,生活中比理应有很多整天泡在互联网上更加有趣的事情。单就这点来说,我很赞同糖糖的说法:
总是有人愿意来看我这种人直播,这让我既感动又害怕。把我这个小姑娘当成精神寄托的都是些废物吧。可他们沦落至此,又让我觉得他们很可怜。
人真的能够被互联网救赎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虚拟世界寻求爱,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对互联网的依赖不过是对幻象的成瘾,而虚拟主播是目前宅文化中的最强的致幻剂。
什么是宅文化?根据糖糖自己的说法,宅是“对某种爱好或事物有着特殊执着,陷入他人无法理解的虚构世界,乃至丧失社交能力”的人。抛开宅文化作为审美的大众属性(“二刺螈”),这种精神面貌到底意味着什么?是男大男高的无病呻吟,全职考公考研的蹲哥蹲姐的自我麻痹,还是打工人996压抑精神生活的体现?无论如何,沉浸在虚构的幻想世界中是很多人的最后选择。正是因为对现实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失望,所以才来到网络上寻求精神寄托的吧。如果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幸福的话,在网络世界中寻找幸福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吧。在互联网存在之前,这个世界就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了吧。所以这一切怎么是离开互联网就能解决的呢?
是出现了什么问题吗?当我们无法解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那些曾经的宏大叙事和意识形态就显得不再有那么真实,即使我们的生活还没有到达一种彻底后现代化的地步。美国有“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运动,日本有“失去的十年”和平成废宅,我们会走向何处呢?
我们应该爱这个世界吗?应该爱这个世界的哪些部分?该怎么样去热爱这个世界?我们该怎样获得面对现实的勇气?如果没有办法想象出一个阿P来鼓励自己,那么又该如何如何摆脱现实的泥潭?
对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无论是选择躺平活在当下,还是为未来默默打拼,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还是理想主义,这些都没有办法平等地拯救每一个人。从这个角度,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特殊而渺小的。

游戏的主题曲INTERNET OVERDOSE自发布以来已经有了六百多万的播放和几十个翻唱,成为2022年的一种流行文化现象。它在游戏的第29天会作为超天酱的角色歌发布,由著名电波系歌手kotoko演唱,歌词的视角是从一个超天酱入脑粉丝的病态幻想视角中描绘的。对于互联网的过度摄入甜美而致命。而他的选择是与其承受幻想破灭的代价,不如一生都活在梦中。
是吗?也许我们应该掌握好现实和虚拟的平衡,但我只想说,生活中美好的事情,爱、快乐、自由、希望、被需要,这些事情都一定存在。即使没有独属于你的2D Girl,我们总是可以选择让自己、他人和社会变得更好。
糖糖,Ame,Rain,就像你我一样,不过是一个向往幸福的普通人。当代互联网小天使,网络世界降下的一场雨。祝你幸福。
我将不再迷茫
因为你已为我照亮了这片 黑暗的电子之海
只属于我的处方药啊
如果这 是你所期盼
那我将为你献上 INTERNET 的全部









如何评价 galgame《さよならを教えて》?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093875
[にゃるら]承认欲求女子图鉴~社交媒体上的问题女孩~https://www.lightnovel.us/cn/detail/1099978
《主播女孩重度依赖》全结局解析 https://zhuanlan.zhihu.com/p/496074066
INTERNET OVERDOSE - 萌娘百科 https://zh.moegirl.org.cn/zh-hans/INTERNET_OVERDOSE
4gamer对《主播女孩重度依赖》作者にゃるら的采访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30675344310547
[T2]当代互联网小天使就是此生唯一信仰[100k 纪念!] https://nga.178.com/read.php?tid=30412237
《主播女孩重度依赖》:游戏无非是现实的投影 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4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