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知天命,是否也会慨叹人生难封?读《冯唐成事心法》

我挺喜欢一段评书的开场白——“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五霸七雄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耕种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很多人可能在郭德纲的开篇定场诗中听过。其实,这出自明代【杨慎】的《西江月》。
可能站在这位阁老的高度去看帝国春秋,风雨激变不过寻常烟云。若以此衍生,恐怕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所谓一生不过30000天,最后也落得一场空。

其实最近一部《心灵奇旅》的电影,倒是让人从【伟大梦想】与【平凡琐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平凡”而充实的度过每1天,已经是一种【伟大】!这似乎与经典动漫《日常》中的金句——我们每天所经历的日常,或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不谋而合。
在此基础上,对于平凡而劳碌的大多数人而言,【成事】这个概念就不是“治国平天下”那般宏伟,而是“修身齐家”这般容易起手。

既然提及了成事,就不免想到与“成事”有关的书。如果以老子的说法,“道可道,非常道”。关于成事的心得,能说出的未必就是“拿来主义”,因为当代对“成事”的标准似乎就是【成功】,最好是“权、名、利、色、健”等5样“五谷丰登”。
那么,如果“成事”就是把一件事做好呢?同时,再升格一点,“成事”就是把人做好呢?

这里又不免搬出曾国藩,虽然有“千古第一完人”之美誉,但我个人着实不知这是否是“成功营销学”的套路,冠以的“虚名”。虽然曾国藩只是“半个”能达成“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标准的【大佬】(另外2个完人是孔子和王阳明),但由于曾学一度过热,连带着梁启超编选的《曾文正公嘉言钞》都成为“成功人士”的案头必须读物。
天下之“显学”,往往停留在【术】的层面,而且很多【术】,难免都是正确的废话。至于底核的【道】,则需要读书人“格物&致知”!原因也很简单,【术】有形,可见;【道】无形,需悟。

于是,市场上经管类的书籍质量注定良莠不齐,一些自己没做过企业(市场)的人夸夸奇谈,销量也还不错——当然,读者能得到精神满足也是一种“有用”。至于是否【能用】,就不好说了。
对比起来,有些人即使编织各种美丽的谎言,也能成为世俗意义上的人生赢家;而另一些人则会心生“冯唐易老”的不甘。或许,当代的这位冯唐也会有【另一种】“易老”的慨叹,所以才会出这样一本《冯唐成事心法》。

其实冯唐先生原名张海鹏,听上去也颇有作家的质感。但冯唐二字,也就多了历史的沧桑感。历史上跨界的人很多,但跨界很成功的人却不少,冯唐学的是妇科肿瘤专业,获临床医学博士;再后来,先后任职于麦肯锡、华润集团和中信资本。
由于作家和诗人的光环过于耀眼,冯唐的本职工作反倒有些“无足轻重”。好像冯唐这么多年的照片总给人一种“纠结感”,我猜,这是聪慧过人的冯唐被“俗世间的烦恼”所干扰,所谓“更高维度的思想者是孤独的”,冯唐在盛名之下亦有难免的苦楚。

自然,冯唐推崇曾国藩(以及出书《心法》),可能还真不全是迎合市场需求,而是曾国藩一生的【克制】正式冯唐的榜样,既然市场有需求,自己也喜欢,那写字出书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于是,恰逢1971年出生的冯唐,在临近“五十知天命”的当口,这位之前一直给人一种“文字不太正经”的感觉的人居然出了一本【十分正经】的《冯唐成事心法》,虽然十分不正常,但反过来说,到了这样的年纪,对自己这人生50年(尤其是社会摸爬滚打这几十年)进行阶段性总结,真的太正常了。

窃以为,卷首语中,冯唐说“我将自己二十年职业管理生涯中吃过的苦、踩过的雷、翻过的山、见识过的人,总结为《冯唐成事心法》。”这也太贴合【立言】的思路了!对于精明的冯唐而言,钱肯定不是说不重要,但到了他这个年纪和社会地位,他对精神层面的满足感追求势必远高于物质层面的版税——不然,作品完全可以延续之前的风格,继续讨好受众,足矣。
正如《冯唐成事心法》的装帧设计十分简约一样,全书给我的感觉就是【简单、纯粹、质朴】——没太多花里胡哨。这样“一反常态”的【素雅】,让全书的文字质感倒不那么“华美”。

虽然,全书的四大篇章分别是——
第一章 知己:用好自己的天赋
第二章 知人:人人都该懂战略
第三章 知世:成事者的自我修养
第四章 知智慧:知可为,知不可为
乍一看像是传统成功学的“经典套路”,但如今的年代,不这么细分,可能【阅力不够】的读者还真不能领悟到全书是怎么分篇的。真正深读全书,我是体会到冯唐作为真正做过【咨询】这种谋士角色的人,且同时做过【CEO】这种将帅角色的人,虽然阐述的还是常见的道理,但因为他自己身体力行,【道理】和【做法】的可读性与可信度相对更高。
我一直坚信人的思想的广度与深度不会超越自己的阅历,好比我这样一个大老爷们是无法用语言与文字去形容女性分娩时的痛苦。
阅读冯唐的想法与文字,我一直在揣度作者有哪些未曾在以往作品中透露的经历。冯唐作为文化圈的知名人物已然数年,由作品立意引发的非议也有不少,于是,从面对到释怀这个过程,肯定对冯唐理解【成事】(成人)有极大的影响。

我想到了书中的一个观点,就是关于职场中最重要的【东西】。冯唐认为是态度——“如果态度对了,就不会走错路,不会吃大亏,即使没什么成就,你还是一个很好的人”。如果单看这么一句话,可能你会误解这是一个很空泛的“佛系之态”。
说实话,【佛系】这个概念被炮制之初,才更像一种“恶营销”。人生在世,不可能不争,若是木鱼敲敲,自该遁入空门,何须沾染世尘,荒唐!
那么,冯唐强调的【态度】是什么呢?是【为了一件事愿意付出努力的程度】,但这种努力又不能是无用功,凡事不能以“没有功劳但有苦劳”自居,社会自有它的法则,只有理清方向,才能有的放矢。

可能你会觉得冯唐这个观点并不新颖,甚至是旧瓶装旧酒。然而,当我们再想想他曾在麦肯锡、华润这两家公司待过,就会理解,这其实是冯唐在谈身为乙方怎么为甲方服务,以及在国企体制内如何做事的【条例】,由此衍生的【敬】,即【敬业】、【敬诚】才是有准则的。
因为,冯唐在协和8年,麦肯锡9年,依托华润创立华润医疗,又跳转中信资本,这一路的确(似乎)没出什么大的纰漏——倘若冯唐只会吹牛逼,那这牛逼早已经破了。
由此,我还是相信这本“成事心法”是冯唐【态度】的一种【实体化】。

因为目标是【成事】(也就是做成一件事,而且这件事不是普世意义上的【恶】),于是,能调动的资源(态度)都以能否【成】为首要目标——这种提纲挈领也算是金字塔法则。
由此衍生,冯唐就聊了“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的经验与技巧,内容很细,细到让人觉得是“碎碎念”。然而,在字里行间,我还是看到了这位略带悲天悯世情怀的成功者一再强调——“多赚钱,有技巧可持续性的多赚钱”。因为如果没有钱的进账,所谓【事成】就无法得到体现,个人价值无法彰显,何谈【成事】呢?
实在。真真正正、老老实实的实在。

当然,由于冯唐在书中并没有提出什么让人虎躯一震的新观点,自然肯定会有人说冯唐的这本书充满了“正确的废话”,以及这本书是《成事》的升级版。我倒是觉得这实在是正常,因为有些通行人类千百年的规则(法则)真的就是那么一些。
苏格拉底很早就提出“认识你自己”,是不是冯唐就不能聊【知己】呢?
然而【成事】,不仅仅是自己做好做对就行,运气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有人规规矩矩走在行人道上都能被酒醉的车撞倒,这就是命。《冯唐成事心法》里的东西也可以反过来看,职场与生活,有些人的失败,是因为【犯错】,如果人能参考书中的见解与督促,做到【不犯错】(例如勤于锻炼、良好作息、多读书等),已经比其他人成功一大半了。
我不知道临近知天命的冯唐,在写作此书之暇,是否也会慨叹“人生难封”?对于他而言,【封】不是封王拜相,而是表世界与里世界的自恰。

毕竟,作为30岁就出版了《万物生长》的他,并没有像张爱玲那样吼出一句“出名要趁早”(说实话,张爱玲是否真说过这句我都是质疑的),而是“慢一点,从容地成事”——想来,冯唐也是有过“欲速则不达”的失误。
于是,对于学生和初出茅庐的准社会人,阅读《冯唐成事心法》会比较吃力,因为倘若缺少一定的社会磨砺,自然难以理解书中要旨,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如果你的社会阅历至少有3年,读此心法,可能会体会到醍醐灌顶的妙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望大家多读书、多思考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