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伦文集》跋
《王照伦文集》跋
把手写的文字变成铅字,让人们知道自己的所见、所思,这是我童年时代的愿景。本人喜欢读书,热衷藏书,是出于对把知识、思想、事实等用文字、图片、表格、声音、影像等形式保存下来得以流传的人的尊敬。由于在不同时代都有这么1批人,后人才有了站在巨人肩膀之上的条件,才有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的可能。
实现理想经历了漫长的20多年——《浅谈志书语言》在《方志研究》1991年第2期上刊出。借助这个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杂志,使我对地方志语言问题的思考在世界范围内被阅读、被批评、被检验成为可能。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是1件十分惬意的事情。由于我投出的第1篇文稿即被采用,可能是“马太效应”之故罢,使我的写稿、投稿一发而不可收——在30年的时间里发表地方志、年鉴、编辑出版等方面的论文90多篇、近54万字,发表散文、杂文、诗歌等文学作品70多篇、18余万字,总计72万多字。加上因各种原因尚未发布在平面媒体上的文章,共计138万字。时光进入21世纪,由于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图书编著方面,文章就写得少了。
30年来,对文史志鉴的思索,除完善、提高他人思考的文章外,具有独创性的研究主要有20个方面,现按照文章发表的先后顺序简述于下。
1.在《新志人物的比较研究》(载《海南史志》1992年第1期)1文中,第1个对文学人物、新闻人物、史书人物、旧志人物和新志人物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了这4类人物记述上的异同,为志书志人提供了借鉴。
2.在《对地方志的美学思考》(载《宁夏史志研究》1993年第3期)1文中,率先提出了把志书的内容、结构、语言、装帧设计提高到美学的高度去认识和处理的方志学研究思路和志书编纂方法。
3.在《谈〈社会组织志〉的编写》(载《海南史志》1994年第2期)1文中,首次在方志界提出了把社会组织作为1个专志处理的主张,并对社会组织专志在志书中在位置、篇目设计、收录范围、交叉处理等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4.在《县志应强化对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记述》(载《海南史志》1994年第2期)1文中,在志界率先提出了方志工作者应该关注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志书中要强化这一方志现象的记述这个方志学命题。指出新志书普遍不重视对农村和农民的记述是一大缺陷,并给出了强化记述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方案。
5.在《论方志的走向》(载《海南史志》1995年第4期)1文中,首次在方志界提出了“后新方志”的概念,并且论述了旧方志、新方志二者统称之为“传统方志”)与后新方志的异同。指出地方志由“官书”向民书、由众手成志向一手成志、由纸版向电子版和网络版的转变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6.在《谈地方志的信息化》(载《黑龙江史志》1995年第1期)1文中,第1个在方志界提出了“金志工程”的概念,并且论述了“金志工程”在方志学研究、志书编纂、方志事业管理等方面对方志工作全方位的影响,指出“金志工程”是方志在信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7.在《志书的风格和流派》(载《黑龙江史志》1995年第6期)1文中,第1个论述了志书风格、流派的特征、划分标准和主体的关系。并指出:研究、认识志书的风格、流派对志书编纂、方志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8.在《新方志应使用新科技术语》(载《江苏地方志》1996年第4期)1文中,针对新志书在科技术语使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首先提出了使用新科技术语的问题。
9.在《谈方志现象中的马太效应》(载《海南史志》1996年第4期)1文中,率先在方志界提出了马太效应在方志领域里的影响。首先描述了马太效应在方志领域里的表现,然后指出如何从方志机构、方志刊物、志书编者、志书读者、方志论文作者等方面引导马太效应。
10.在《论修志主体》(载《海南史志》1997年第3期)1文中,第1个在方志界提出了修志主体的概念,并且论述了名义主体和实际主体各自的权力和义务。
11.在《谈志书出版后的审读》(载《黑龙江史志》1997年第4期)1文中,率先提出了把出版后的审读作为志书编纂的最后1个环节的理念,并对审读的方式方法作了具体论述。
12.在《论志书编者学者化》(载《广东史志》1997年第4期)1文中,首先提出了志书编者学者化这一方志学命题,并对学者型的方志工作者的思想品格、知识力进行了论述。
13.在《对年鉴学研究的透视》(载《年鉴信息与研究》1998年第2期)1文中,在年鉴界第1个对年鉴学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年鉴学还不是严格科学意义上的1个独立学科,为了使年鉴学由目前的原始科学状态走向常规科学状态转变,提出了“年鉴学范式”和“年鉴学科学共同体”的概念。
14.在《Internet环境中的志书编纂》(载《黑龙江史志》1999年第5期)1文中,率先在方志界提出了基于Internet志书编纂环境的问题,并对此的必然性、技术条件、编纂模式等提出了设想,最终给出了全面解决方案。
15.在《谈续志的编排校合一》(载《黑龙江史志》2000年第2期)1文中,第1个提出了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使志书编纂、排版、校对这3个环节变成1个环节的问题,并论述了“编、排、校合一”是提高志书编纂质量、加快志书编纂进度的基本举措。
16.在《外文缩写入志鉴刍议》(载《黑龙江史志》2000年第4期)1文中,率先在方志界和年鉴界提出了如何在志书和年鉴编写中处理外文缩写的命题,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17.在《志鉴与WTO》(载《黑龙江史志》2001年第4期)1文中,第1个在方志界和年鉴界提出了如何应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新环境的问题,并在志鉴的读者、编者、市场等方面论述了应该怎么做。
18.在《方志学研究中的数学工具》(载《中国地方志》2002年第5期)1文中,首次提出了用数学方法解决方志学研究和志书编纂过程中出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路,并且给出了使用不同的数学工具解决不同方志问题的大体路径。
19.在《入志物种的拉丁学名刍议》(载《黑龙江史志》2004年第5期)1文中,率先提出了新志书在记述物种时要夹注拉丁学名的命题,并在文章中提供了如何夹注、在什么地方夹注的方法,同时强调了物种拉丁学名大小写和正斜体的书写应该注意的问题。
20.在《网络时代的众手成志——谈维基模式的方志》(2007年1月11日 11时37分4秒建立,2007年1月16 日11时27分22秒完成。2007年7月6日9时46分40秒首发于和讯博客——平邑华夏文史志鉴工作室。载《中国方志》2011年5月26日第03版和2011年6月30日第03版)1文中,第1个提出了维基模式的地方志编纂问题,并且对使用Wiki这个“多人协作写作工具”进行地方志编纂的可行性作了论证,接着提出了维基模式方志的具体实施方案。
时光飞逝,人也随着时间的流失由天真浪漫的童年、意气风发的少年、踌躇满志的青年、锲而不舍的中年,步入白发苍苍的老年。爱因斯坦讲过:一个没有好奇心的人,这个世界对他来讲,只是一个小小的点,如果你有足够的好奇心,你的未来就是一个圆圈,如果你的好奇心越大,这个圆圈就越大。他还说:我没有特别的天才,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我认为,保持1颗好奇心,是人生每个阶段都不可或缺的。大概就是因为有这样1颗心,才使得我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想探个究竟。这,也许就是这个文集里的文章被写出来的基本原因。
在编辑这个文集时,剔除了几篇已经发表的应景、应时之作,同时收入了因种种原因没有发表的几篇文章。
为了保持文章撰写和发表时的状态,如实反映当时我对某个问题的认识程度和当时文章能够发表的社会环境,这些文章在收入文集时只对其中的个别用字错讹作了更正。
王照伦
辛丑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