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01:二战德国空军(Luftwaffe, 1935–1945):诞生、兴盛、衰亡的简要过程

说明:本文将作为二战德国空军专栏的第一篇,本篇将会对纳粹空军组建、兴盛、衰亡作一个简要回顾。
另外,多说一句,二战德军地面作战力量专栏将继续更新,新的专栏二战德国海军(德语:Kriegsmarine)(得到批准就会转载)专栏也在筹备中,将于下周三开始更新,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关注。
正文:
与德国陆军(Heer)和海军(Kriegsmarine)不同,德国空军(Luftwaffe)是拿脆时代的产物。根据1919年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德国无权拥有空军。通过禁止飞机的研发和制造,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对未来空中战争的实践探索造成巨大的阻碍。当英法等国空军的各种新式飞机翱翔于蓝天之际,德国人只能窝在密室里讨论空军话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空中力量发展很快,但毕竟只是在婴儿时期。然而,一战结束的二十年后,它已然成年。这二十年间,在战争期间目睹空中力量发展壮大的航空理论家和爱好者们,在一种飞机看起来既迷人又无所不能的氛围中,携手促进了军用航空器的大发展。
德国虽然不能发展空军,但可发展民用航空事业。因此,可以通过民用航空的发展状况,窥视德国航空事业的发展状况。为了规避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在航空技术发展和装备制造方面,德国航空制造商通过为外国设计和生产飞机来开展富有成效的业务并获得有用的经验。例如,1928年作为邮件飞机设计的亨克尔-HE 8型(Heinkel He-8)水上飞机,最终却被丹麦空军采购作为水上侦察飞机,德国民用飞机具有军事潜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德国空军(Luftwaffe)筹备工作也可追溯到1920年代初,最初是在汉莎航空公司的框架内,其后则通过多个官方或半官方的关键组织来发展装备、储备空军人才,这些组织如下:
一、汉莎航空公司(Lufthansa)
德国第一家民用航空公司成立于1909年11月。该公司被命名为德国航空公司(Deutsche Luftschiffahrt AG,简写DELAG),最初该公司使用齐柏林飞艇招揽生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飞艇重要性下降,1937年5月在纽约,兴登堡号发生灾难性爆炸后,所有航空公司都将飞艇淘汰。在20世纪20年代,几家私营商业航空公司得到了魏玛共和国的支持,但其中只有少数公司在1929年金融危机中幸存下来。1926年1月,政府合并了德国劳埃德航空公司(Deutsche Aero Lloyd,DAL)和雨果·容克公司(Hugo Junkers),成立了一个名为德国国家航空公司(Deutsche Luft Hansa,DHansa)。由于该公司垄断了德国国际和国内航空运输,外加大量政府补贴,DHL很快就拥有了162架飞机的庞大机队。该公司一直扩张到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
值得一提的是,元首到德国各地竞选时经常选择飞机出行,特别是在1930-1933年期间。在当时,空中旅行是新颖的和现代的、实用的。希特勒的宣传专家巧妙地利用现代的三发Ju-52型飞机,烘托出那脆领导人从天而降的高大形象。彼时,DHL负责人艾哈德·米尔希(Erhard Milch)是那翠党的秘密党员,在他的安排下,元首和其他那脆领导人永远不必支付任何机票费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该公司得到了魏玛共和国的大量补贴。1933年1月那脆夺取政权后,DHL更名为汉莎航空公司,公司的发展得益于一个渴望扩大其威望和影响力的政府。在那时,民用航空和军用航空间的区别往往就是一张窗户纸,在战斗机和民用飞机上都会画上那脆的万字,德国民用飞机设计保留了极大的军事改装潜力。战争期间,汉莎航空的机队服从军事化管理并为那脆服务,时至今日,这给汉莎航空造成了很大的政治负面影响。1945年,汉莎航空公司被清算,但很快于1953年1月重新创建。
二、帝国航空部(Reichsluftfahrtministerium,简写RLM)


RLM成立于1933年4月,由赫尔曼·迈耶领导。在早期阶段,RLM只不过是迈耶的私人顾问。帝国航空部(Reichsluftfahrtministerium,简写RLM)是一个负责开发、生产飞机的军民用商务混合组织,该组织主要为德国空军服务,但也涉及民用商业项目。该组织具有典型的第三帝国风格——由组织领导人的个性驱动,正规的程序通常不存在,或被故意忽视,而RLM之外有影响力的那脆领导人(通常是元首)被允许干预重要事项的决定。
1933 年 5 月,时任国防部长的维尔纳·冯·勃洛姆堡将军认为,航空事务已自成一派,它的管理与运作不应再隶属于德国陆军(Heer)。他将陆军军事航空部(德语:Luftschutzamt)合并至帝国航空部。这通常被认为是德国空军正式组建的前兆。帝国航空部因此变得庞大臃肿,彼时由两个大部门(德语:Amter)组成:军事防空办公室(Luftschutzamt,简写LA)和民用航空办公室(Allgemeines Luftamt,简写为LB)。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前负责人艾哈德·米尔希(Erhard Milch)担任军事防空办公室(Luftschutzamt,简写LA)的负责人,其职位为国务秘书。
1933年9月,RLM进行了一次改组,以减少部门职能重叠。主要改组措施是将技术研发小组移出民用航空办公室(Allgemeines Luftamt,简写为LB),独立为7个部门——军用航空总部[ Luftkommandoamt (LA)]、民用航空总部[Allgemeines Luftamt (LB)]、 技术部[Technisches Amt (LC)]、装备部[Luftwaffenverwaltungsamt (LD) ]、 行政部[Luftwaffenpersonalamt (LP)]、 人事部[Zentralabteilung (ZA)]、运输部[Luftzeugmeister (LZM)]。
彼时,RLM共有2.5万人。帝国航空部坐落在位于柏林市中心威廉姆大街的一座大楼里,该建筑是1935/36年由赫尔曼·迈耶下令建造的。它由建筑师恩斯特·萨吉比尔( Ernst Sagebiel)以典型的那脆风格设计,该建筑躲过了1944年盟军轰炸和1945年4月柏林战役的炮火。战后,它于1949年被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用作部长会议大楼。
由于迈耶和元首之间有着良好的私人关系,RLM得到了后者的政治支持。迈耶和他的伙伴们致力于提高帝国航空部的组织规模和办事效率。在德国这样一个以合乎逻辑和有条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国家中,航空设计师、制造商之间以及他们与军事当局和RLM之间的关系却恰似部落战争,毫无程序章法可言。这导致,飞机项目的启动、评估和开发更像是一个随性的过程,因为没有证据表明有一套清晰的逻辑或方法。在1939年到1942年之间,这个问题变得尤为严重,当时该组织发展得庞大臃肿,以至于戈林本人不再能够有效控制。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新飞机设计、生产计划无法按时完成,造成了飞机和发动机的持续短缺。希特勒本人对飞机设计有极大的个人兴趣,这多少增加了困难。他对细节的狂热投入使他干涉了所有武装部队的采购计划。元首经常介入审议,发出命令或建议。总的来说,希特勒的想法带有局限性。他的技术知识很广泛,但不精通,时常受到其本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堑壕战经验的影响。他对雷达、原子弹、喷气式战斗机和火箭等武器的创新和新发展几乎没发表过什么异于常人的新观点。希特勒的干涉有时会推迟重要项目进度,有时明显是在帮倒忙。
1943年,元首的建筑师阿尔伯特·施佩尔接替了米尔奇掌管帝国航空部,情况立即得到了改善。得到希特勒的完全支持,他能够打破严格的等级制度,几乎在一夜之间做出必要的改变。那时,齐格弗里德·克纳迈耶(他想开发喷气式飞机)接替恩斯特·乌德(Ernst Udet)特担任RLM的空军武器技术主管,产生了相当大的正面作用。飞机产量激增,因政治原因而受到阻碍的项目终于得以推进。但这一切都太迟了,在1944年夏天,他们还没有准备好对付以摧毁德国本土为己任的盟国的大规模轰炸。
二、德国航空协会(Deutscher Luftsportverband,简称DLV)
德国航空协会(Deutscher Luftsportverband,简称DLV),有时也被称为帝国航空运动协会,是由“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 (NSDAP)于1933年3月成立,旨在为军事航空训练奠定统一的组织。

二、国家社会主义飞行者团(Nationalsozialistische Fliegerkorps,简称为NSFK或Nazi Flyers Corps)
国家社会主义飞行军团(Nationalsozialistische Fliegerkorps,简称为NSFK或Nazi Flyers Corps)成立于1937年4月15日,是那脆政权合并所有民航、气球及滑翔俱乐部而组建的。NSFK直接隶属于帝国航空部长赫尔曼·迈耶,预算来自帝国航空部(RLM)的预算。其设备、建筑物和设施都归帝国所有。从1943年6月26日起,帝国航空部长委托现役的德国空军上将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森领导NSFK。
抛开一切政治因素不谈,1930年代初期的赫尔曼·迈耶是一位富有个人魅力且杰出的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王牌飞行员,他笼络了一大精英,诸如布鲁诺·洛尔泽尔(Bruno Lörzer)和恩斯特·乌德特(Ernst Udet)等加入了NSFK,这些人在1935年重建德国空军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德国空军正式组建之前,NSFK和DLV都促进了德国民众对航空运动的兴趣和支持,该组织资助简易飞行器和模型的制造,开设与航空有关的教育课程,以及组织滑翔机训练和气球观测活动。在NSFK和DLV的掩护下,防空机枪公司于1930年代初成立并开始进行高射炮的秘密训练。这些组织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航空队机械师和飞行员出席各种宣传活动,以此激发青年对航空事业的热情,这为德国空军未来战斗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积累了力量。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NSFK作为空军人才储备库,为德国空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三、德国滑翔机飞行研究所(DeutscheForschungsanstaltfürSegelflug,简写为DFS)
1933年,德国滑翔机飞行研究所(DeutscheForschungsanstaltfürSegelflug,简写为DFS)成立,该组织集中和协调了有关滑翔机的所有技术研究。DFS是通过将罗恩-罗西滕协会(Rhön-Rossitten Gesellschaft,简写RRG)国有化而创建的。在战争期间,DFS负责生产军用滑翔机,并负责对喷气技术和火箭推进技术进行研究和实验。
四、空军1935~1945
1933年之前,为了训练飞行员和研发战斗机,德国寻求其未来敌人苏联的帮助。1924年,在德国的协助下,苏联在利佩茨克建立了一个秘密训练场。该训练场运行了大约九年,在1933年关闭之前主要使用荷兰、苏联、德国飞机进行训练。
1935年。德国正式废除凡尔赛条约,德国空军正式成立。新军团由赫尔曼·迈耶组织和指挥,而后者又是那脆党的二号人物,因此,空军比陆军和海军更受欢迎,至少对于那脆是这样的。在德国空军的创建初期,迈耶的充沛精力和空军参谋长埃尔哈德·米尔奇(Erhard Milch)元帅的务实充分结合在一起,使德国空军在1930年代初期迅速壮大。然而,新德国空军却是三军中最不稳定的一个,因为迈耶缺乏坚定的领导能力。帝国元帅(Reichsmarschall)更加醉心于政治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迈耶长时间同时担任德国空军总司令和帝国航空部部长,他有意或无意地不明确区分这两个职位的关系,致使帝国航空部与空军各部门经常纠缠在一起。行政、技术和军事边界的任意跨越,造成了空军部门内的不确定性和激烈的个人竞争。这为日后空军内部人浮于事埋下了伏笔。
1936年,希特勒决定军事干预西班牙内战,德国组建并派遣了一支以空中力量为主、名为秃鹰军团的干预部队,以支持西班牙右翼民族主义者佛朗哥将军。一时间,西班牙内战成为测试德军新武器机和新战术的试验场。1937年4月,民族主义西班牙司令部下的德意联合轰炸机部队摧毁了西班牙东北部巴斯克市格尔尼卡镇大部分地区,这场轰炸更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城市进行系统化轰炸的预告。这次轰炸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谴责,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甚至以格尔尼卡为名创作了画作。
在1930年代后期,飞机性能进步明显,空中力量已经能够接管炮兵的部分职能——支援坦克和摩托化步兵的战术-战役行动。在战争初期,德国空军是一种高效的工具,也是德军闪电战术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该战术将快速移动的地面攻击与致命的空中攻击高效组合。空军的作用是作为另一种形式的远程火炮,在战场上为军队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持。德军对飞机作为一种战术工具有着相当大的信心,特别是对于双引擎中型轰炸机和强击机,他们是德空对地支援的主力,这些飞机摧毁了敌方通信中心、轰炸敌方反击纵队、支援坦克和步兵的突击行动、打击敌方的士气。德国空军发挥了预期的战术-战役作用,并为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期间德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战初期,德军对西北欧大部分地区的征服和占领,为德国空军创造了名不符实的无敌声誉。法国沦陷后,元首将目光转向英伦三岛,由于德国海军力量孱弱,德国空军又一次打了头阵。德空对英国城市、港口和工业中心进行了大规模轰炸。虽然这给英国造成巨大破坏和平民伤亡,但德空并未取得制空权,自身也损失惨重。1940年9月底,希特勒无限期推迟了入侵计划并开始为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做准备。
1941年,德军以闪电战术席卷了巴尔干半岛、北非,并在对苏战役初期取得了巨大成功。虽然初期大获全胜,击毁击伤苏联空军2000多架飞机(有一说是1200多架,但这个数量也足够多),苏联西部前线空军部队几近全灭,但德国空军不可能也没有力量再一次重现这种胜利。首先,苏联幅员辽阔,不似之前的西北欧以及地中海-巴尔干,这里有足够的空间实施战略退却。随着战争的继续,德军战线越拉越长,很多单位在地中海战线、大西洋战线、东线之间疲于应付,削弱了其取得进一步决定性胜利的能力。毫无疑问,与战争初期的苏联空军相比,德国空军拥有先进的技术标准,其飞行员和地面勤务指挥控制人员也训练有素,德国空军在东线的前两年还是可以维持制空权的。然而,即使在这一时期,德国空军也不足以保证对前线空域的完全控制,这与1939~1940年形成强烈反差。空军既缺乏对苏联腹地进行战略轰炸的装备和能力,也缺乏进行彻底战术行动的资源,因此德空未能在适当的时间彻底消灭苏联空军。很明显,战争持续时间越长,德国资源就越紧张,特别是当美国在1941年底参战时,这情况则更为明显。
从1943年开始,随着苏联空军从惨重损失中逐渐恢复过来,德国空军的战术优势最终烟消云散了,苏联军工业向前线提供了大量可以与德军飞机一较高下的新式飞机。从那时起,直至战争结束,二战空军虽然还可以取得几场局部胜利,但空军变得越来越无法作战,甚至无法保卫本土免受盟军空袭。就像第三帝国一样,德国空军还没有准备好迎接1941年之后发展起来的战争,只有在战争已经败绩初现时才会进行较为有效准备,但这明显为时已晚。
1943年后,德国空军失去了原本的数量和质量优势,战术越来越趋于防御。除了偶尔和有限规模的几次主动出击外,再也没有进行大规模进攻行动。因此,德国空军的战术从一种大胆的进攻转变为一种保持力量的进攻,只有在决定性的结果出现时才会承担风险。
1940年至1945年间,德国空军在多线作战。在北非,它支援非洲军团的战役进攻行动,在那里,空军与“沙漠之狐”共荣辱。1941年6月侵苏之前,参与德军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进攻。1943年9月意大利反水后,大量空军部队移驻意大利,这些部队最终待到1945年5月欧战结束。在挪威战役期间,在取得进行海上战争的一些早期经验之后,德国空军为大西洋战线贡献多支小型部队,通过远程海上攻击和巡逻取得些许小胜,战斗机和轰战机前出掩护U艇在大西洋的攻击行动。但此时德国人还没有完全的海空联合概念。他们也缺乏足够的远程飞机长期进行这项行动,因此,盟军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击败大西洋德军孱弱的空中力量赢得了关键战役的胜利。
从1940年开始,直至1944年,德国空军还必须不断增加资源用于对抗盟军日益严峻的战略轰炸。盟军对德国的战略轰炸,首先由阿瑟·哈里斯爵士领导下的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单独进行,其后美国第8航空队也加入其中。对于盟军来说,该行动效果远低于预期,盟军指望依靠空中进攻迅速赢得战争而无需入侵欧洲大陆那存粹是痴人说梦。然而,这略轰炸却实打击了德国民众的士气。在战略轰炸初期,由于盟军战斗机无法全程护航,德国空军的截击战果相对高效,德空依靠少量日间战斗机和夜间战斗机、防空炮、大型对空警戒雷达给盟军造成了巨大损失。但从1943年末到1944年初,随着战略护航行动的开展,盟军逐渐获得了无可争议的空中优势并对德国本土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迈耶也因此在元首面前逐渐失去了信任,他本人对糜烂的战局不抱任何希望,从此转向药物(毒品)、奢华生活和艺术品收藏。
盟军的轰炸造成德国60多万平民的伤亡,但并没有完全破坏德国的军工生产。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斯佩尔(Albert Speer)通过紧缩除军工生产之外的所有配给,德国军工生产直到1944年底仍然高得惊人。工厂被分散隐藏于地下混凝土工事,并受到大量高射炮的保护。其设备厂房并未受到太大的损失。
最终使德国军工生产陷于停顿的,一是盟军对国内运输系统的破坏。二是对燃料生产的破坏,这瘫痪了德国空军和地面装甲机械化部队。罗马尼亚和匈牙利油田的丢失,德国合成油工厂和炼油厂由于盟军轰炸而产量骤减,空军大批战机因此在地面趴窝。到1944年6月6日D日时,德国空军事实上已经被击败,至少在天空中是这样。即便如此,德国空军依然继续顽强战斗。德国战局在1944年底和1945年春天危如累卵,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盟军的大规模轰炸却实对德国本土生产和民众士气造成了巨大打击,但从未使其崩溃,也说明了单靠空中进攻无法赢得战争胜利。到1944年9月,德国空军只收到最低燃料要求的五分之一。到1944年底,由于缺乏燃料和经验丰富的飞行员短缺,德国空军此后几乎没有发起过任何大规模进攻行动。1944年12月6日阿登战役打响,德国空军发起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行动,像第三帝国一样,它流尽进了最后一滴血。
在战争后期,德国军用航空技术取得了革命性突破,但这些技术进步(例如喷气式飞机,飞行炸弹,超音速导弹)对德国来说来的太迟了并且运用不当。德国航空业并不缺乏人才,但其设计团队被领导官僚机构的保守腐败,以及纳粹领导层的内部权力倾轧所干扰。世界上第一架用于实战的喷气式战斗机Me-262可能帮助德国空军获得局部空中优势,但元首却下令将其改为轰炸机,耽误了其成军时间。V-1火箭和V-2火箭起初并非用于军事目标,而是作为对比利时和英国平民的心理恐怖/报复武器。元首的反复无常以及后期戈林的腐败堕落,最终使德国空军在本土防御战中表现平平。
那脆德国空军的历史仅仅只有十年,在这短短的十年里,德国空军像凤凰一样从凡尔赛条约的葬礼之火中出现,在1940年达到顶峰,当时它看起来天下无敌,但其后便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衰弱,仅仅三年之后便转入守势,四年之后便从天空中蒸发。
转载自喜欢撩驴的阿凡提,已得到原作者批准,详情见动态(这只是第一篇后面还有,当然也有津津乐道的各种外观奇特的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