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期地球“热爱生命”的成长(上)
大约在30到40亿年之前,远古地球与今日地球的气温大体相同,有一个令天体物理学家感到困惑的问题,远古时期的太阳远没有今日太阳光芒四射的热度。太阳在30到40亿年之前有些昏暗沉沉,太古时期的柔和而年轻的太阳达到了今日太阳照射地球的温度,似乎包含了某种悖论,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最先提出了“太阳悖论”,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早期,卡尔·萨根发现了太阳辐射地球的悖论现象,他的疑问一直困扰了科学家的逻辑思维,早期地球不会伴随一颗光芒照耀的太阳,按理论逻辑的推测,极早期地球是一个冰封万里和白雪皑皑的寒冷世界。
科罗拉多大学位于博尔特,该大学的科学家埃里克·沃尔夫和布莱恩·图恩研讨了“太阳悖论”问题,应用新型的超级计算机模型,他们修正了先前的理论方法,太古时期的地球十分温暖,发表在《天体生物学》杂志的论文给出了有说服力的解决方案。太古时期的地球保有温暖的气候,地球大气层含有密度高度集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气体,高密性的气体产生了温室气体效应,通过温室气体的覆盖温暖了原本寒冷的地球,太阳光昏暗,照射不足,大气云团的温室效应阻止了地球热量的挥发,补偿了太阳光辐射的不足。

卡尔·萨根指出了“太阳冷、地球热”的悖论现象,科学家用温室气体效应解释了其中的缘由,经历了多次的完善,但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理论,温室气体效应的正确性没有得到证实。在借助先进超级计算机模型的帮助,科学家现在完美地解释了极早期地球十分温暖的谜题,太古时期的地球达到了今日地球的温度。地球在25到40亿年前的生存条件极其困难,地球的大陆没有成型,陆地的占比面积很小,太古时期的地球存在大量的活火山,从火山口喷涌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形成了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
太古地球的大气层含有极少量的氧气,植物进化缓慢,缺少植物的制氧机制,不能形成微生物的光合作用。地球生命起始于更早的时期,古生物学家发掘了遗存的最古老化石,找到了单细胞微生物存在的证据。在西澳大利亚35亿年以前的岩体中,古生物学家发现了有单细胞微生物印刻的化石,微小生命体曾出现在液态水中。在格陵兰岛8亿年以前的岩体中,古生物学家发现了类似的生物化石,地质学概念的沉积岩在地质运动的过程中沉入水底。

古地质学家认为,地表的平均温度在太古时期至少达到了冰点以上,那时的地球表面不是处在冰冻状态,远古地球的温度甚至比今日地球还要高,天气更为炎热,地质学家在地球太古期的岩层中没有发现冰川留下的明显标记。天文学家对太阳演变的一个事实有了充分了解,太阳在太古时期的亮度只有今日太阳的70%到80%,那时的太阳相对微弱而年轻,二氧化碳是太古时期地球大气层的主要成分。
当以二氧化碳气体构建大气模型时,科学家遇到了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需要弥补昏暗而年轻的太阳照度不足的难题,科学家人为地添加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地表温度维持到了冰点之上。太古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数量大约为30,000ppm,相当于今日地球大气二氧化碳数量的大约75倍。地球化学家经过了测算,太古时期的地球大气层不能容纳数量庞大的二氧化碳气体,他们分析了太古时期的岩石标本,仅有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足以将地面温度保持在冰点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