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认知无我论(1-1-3-4)——新世纪AI程序员的无我论意识形...

1-1-3-4 认知无我论 Cognitive Anatta新世纪AI程序员的无我论意识形态,梅青格向庸俗实在论的高雅投诚
新世纪佛教的意识形态,无我论
乔布斯、程序员,追求空灵、无欲、坐禅的设计性理工科知识分子
科学话语下的女性癔症化意识形态——“我明明知道(归根结底没有自我),但是我偏要感觉到”
梅青格用了G·E·Moore的“现象上的透明性”
GEM提出的用来驳斥观念论的概念,最能体现这个概念的是颜色,颜色既是观念也是物,在两者之间有一种未加反思的透明性
人的意识具有这种性质,看不到它,无法科学化、专题化、客体化地把握自我意识这个框架,因为我们自身所有意识活动都在这个框架内部,这个透明性会让人错误地感觉到人体验事物都是直接的
这种透明性是从晦暗之中被建构的假透明,这体现在倘若意识越努力去寻找自己的内在生成的迹象,就越觉得这些东西是自我生成的,“完全的透明性意味着注意力对于意识生成早期的处理阶段完全无用”(例子:头脑里想到“1”(内听觉),“1”这个概念(意向性)出来之前,人对这个概念早期的处理环节,意识的装配过程、模型化过程,是完全没有办法投注注意力的(完全的透明性意味着这个装配过程完全的晦暗)人就会觉得这个概念是凭空产生的,没有底层生成机制(原因是这些底层生成机制被自己闭合了)相反,晦暗程度就会越高,人对其投入的注意力也越高,所以主体性的自由和意识现象性的透明是完全不可兼容的)
场域论 1
物理主义宇宙(二选一:1、主体性贯穿整个宇宙,没有客体性;2、物理主义的神经生理学、生物化学的解释(模型构造论的,表征主义的))
梅青格最终为了维系晦暗性、确保神经生理学、电子原子模型继续存在,放弃主观意识,保留科学实在论(神经=脑=意识)
本体论 1
物质基础:晦暗性的纵深、深度 Opaque depth(电子原子电讯号之间关系的深度,无法直接把握,需要通过意识体验、先验框架)
认识论 3
无我论(无视透明框架,不把这个透明框架设定为自我,透明性本身(意识)不是一种可以(需要)对象化研究的内容,意识不存在,不应当预设有一种结构叫做意识)调和
实在论(在透明框架下的经验主义的朴素态度)VS无主体的表征主义=注定失败的康德主义(在透明框架下我们无法把握透明框架本身,会导致一种不可知论)
透明性:指代了一种将自己去现象化的外部现象构成性机制(人没有把外界事物认识为屏幕里的画面,而是直接体验到外界本身(去现象化))
梅青格认为:一旦把这种透明性应用到对自我的解释上去就会犯错,错误来自于主体已经预先被嵌入透明性所构建的语境里“认知性的自我反称(Congnitive self-reference)”总是发生在透明的、前概念的自我建模背景上
认识论闭合的机制,作用:避免自反性“意识严格限制我们知晓自己的可能性”(自己可以操作自己的源代码)一个现象学的策略,可以少把握一个表征主义的认知层,让你感觉心灵是直接裸露在对象面前的,从而将整个意识结构拍平为一阶结果,否则会陷入表象→构造过程→构造过程的表象→构造过程表象的构造......(无限阶次)
所以梅青格认为:根本不存在“自我”,“自我”是可以用奥卡姆剃刀式的“本体论吝啬”给消除掉,而留下“只是介入现象性自我建模这个透明过程的信息处理系统”认知主义就不需要去解释自我从哪里来,它只需要反过来描述,哪里发生了拍平(降阶次,认识论闭合)的机制
时间性当下话作用:使得高阶次的现象化过程去现象化,变成一个简单的线性时间的占位符(节点、直觉)
目的论 4
认知主义“哲学”运动的那个核心(自我)被扬弃了,如何用科学话语、物理学、神经生理学描述意识发生的机制和过程
心智的三种模型(木了) 调和 局部决定论 VS 结构进化论 被迫的自我维持,心智唯一的模型就是降阶次、做减法的无我论(让心智的认识去主体化、实在论化)无法辩证化,认知主义科学家无法把握
主体的意义在于去主体化,需要引用拉康“无头的主体性”来把握主体和主体化之间的差异,也必须要引用哲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最后导致神秘主义(人类可以跳出狭隘的、理性的自我主义,最终走向一种【“更高的”实在论的无我论智慧】(庸俗禅宗,庸俗斯多亚,庸俗女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