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杨宽著 第四编 第四章西周王朝历代对四方的征伐防御(上)~读书笔记

对于不是历史文学相关专业的我,看这类的书其实有一些累@.@。给自己加加油(ง •̀_•́)ง
西周时期地图

西周王朝世系表


一:武王讨伐东夷

史墙盘有两百多个字,赞美文,武,成,康,昭,穆等王的功绩,其中有一小段记载了武王伐东夷:“(强)圉(御)武王,征四方,达(挞)殷,畯民永不巩(恐)狄。虘!(恺)伐尸(夷)童(东)。””

二:周公攻灭东夷的盖(庵),蒲姑等国
传世的《舆方鼎》(即周公鼎)铭云:“隹(唯)周公征□(于)伐东尸(夷),丰白(伯)、尃古(薄姑)咸□,公□□□(归□于)周庙,戊辰,酓몸酓(饮秦饮),公赏□贝百朋,用乍□(作尊)鼎。(这些□□是无法解读的铭文)
《史记·周本纪》:“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
《孟子滕文公下》)周公相武王诛纣⑨、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⑩,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按照《孟子》里的“伐奄,三年讨其君”“,应该是三年消灭了东夷比较大的庵国,”灭国者五十“应该是”九夷”“也就是众多的东夷小部落“,”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
这个”飞廉“又是什么??作者引用了《史记.秦本纪》的文:“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按照作者的解释是飞廉率领的部族游牧狩猎为主,善于驱虎、豹、犀、象)
蒲姑国又是什么呢?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释为:“在山东博兴县东北。”《中国历史大辞典》释为:“蒲姑城,在今博兴东南。”郦道元《水经注》引《齐记》曰:“薄姑去齐城六十里。”

三:成王讨伐录(大保簋)

文字解释:这个“”录“”怎么解释: 日本学者曾释“录子 ”即“王子禄父”。国内学者也推测是 商纣之子禄子武庚。
背景故事:武王灭商后,为安抚商遗民,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朝歌今河南淇县)。在殷的西南面建立霍国(今山西霍州)、管国(今河南郑州)和蔡国(今河南上蔡),封兄管叔、弟蔡叔、霍叔治理。史称三监,以监视殷。武王死后,年幼太子继位,是为周成王。周公辅政,三监不满,武庚乘机联同三监和东夷各部发动叛乱,即“三监之乱”。

既然有叛乱,就不能放任不管,于是。。。。。。
大保簋:王伐彔子(耳+口,聖),摣氒反(厥叛),王降征令于大保,大保克敬亡谴,王永大保,锡休余土,用兹彝对令。
铭文的大概意思是周成王讨伐商纣王子录子聖,有叛乱,王降下征伐令于太保召公奭,大保克敬职守,没有过失,王赞美太保,赐予汤沐之地——“余”,召公奭铸造了此彝器,称扬周王美意
四:康王平定东夷大反和北征


旅鼎 记述了西周康王时期召公征伐东夷,旅从征有功,召公赏赐旅贝十朋之史实
小臣速簋(实在找不到实物图片)、旅鼎记载,康王时,东夷大规模叛乱,康王命令伯懋父统帅殷八师作为主力部队从牧师出击,另外还有太师溓公统帅师氏、有司及随从小国等。康王以后不再见有西周征伐东夷的记载,当是经过这次大规模征伐,山东半岛的东夷已被彻底征服。
五:康王伐鬼方

殷商时期的鬼方:殷商时期,古本《纪年》记录了季历对周边各族作的经过,计有以下五次故役:1.“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
康王伐鬼方:康王时盂奉王命两次征伐鬼方,大有(斩)获,回归举行献俘礼的记载。鬼方是周西面(为什么地图上是北方?)的一个翟(狄)族大部落,以游牧、狩猎为生。
背景资料:国宝大盂鼎还有个“神秘”兄长小盂鼎

小盂鼎部分铭文:
唯八月既望。(既望指的是一月内的有些天有特定的称呼,十六称既望)辰在甲申。昧□。三左、三右、多君入服酒。明。王各周庙。□□□邦宾。延邦宾尊其旅服。东向。盂以多旗佩。鬼方子□□入三门。告曰:王令盂。以□□伐鬼方。□□□馘□。

故事大概:鬼方,大致活动范围在今陕西省西北部、山西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属游牧民族部落。据《周易》记载,商朝时,商王武丁曾伐鬼方,“三年克之”。后来因王朝更替,鬼方继续侵扰周朝边境。周康王下决心征讨鬼方,命令将军盂带领周朝军队主动向鬼方发起进攻,周军和鬼方军队展开激战,周军获得了胜利,共消灭鬼方军队4800多人,俘获1.3万多人,并缴获了很多的车马、牛羊。
六:昭王伐桧(这一段好简短(✪▽✪)

员卣载:“员从史伐会,员先内(入)邑。员孚(俘)金用作旅彝。”(作者也没有放员卣的图片)
会或作桧、郐。《史记·楚世家》正义引《括地志》云:“故郐城在郑州新郑县东北二十二里。”
七:昭王伐虎方
殷商时期的虎方:虎方的纪录最早出现在武丁晚期的卜辞里,推测虎方是商王国边疆之外的另一国家或者部落,提及虎方的卜辞如下:
贞:令望乘暨口途虎方?十一月。
……~口其途虎方,告于大甲?十一月。
卜辞的意思是:十一月王令望乘暨口行到虎方。这应该是军事旅行,占卜了军事的胜败,并祈求祖先支持保佑、卜问可否出兵
西周时期的虎方:在青铜器中方鼎载:
“隹(唯)王令南宫伐反虎方之年,王令中先省南或(国)贯行,王(居)在夔真山,中乎归(馈)生凤于王,于宝彝。”
作者推测虎方当即春秋时代之夷虎,也就是《水经注》肥水流域的死虎塘、死虎亭一带在(今安徽长丰南一带)

八:昭王南征楚国大败(大哥教训小弟被反杀??)
现代人根据史料讲故事:周昭王十六年,镐京旌旗招展,天子率六师出征,讨伐楚国。大军至汉水,顺流放舟而下。不料这时出了意外,满载的大小战船,均于中流解体。结果昭王及麾下六师人马,不战而溺毙江心。原来造船时中楚人的招,战船用水溶性胶水粘起来。这样的船,遇水即化。楚人就这样灭了志高气满的周六师,还搭上了不可一世的周昭王。(真的假的Σ(っ °Д °;)っ)
部分史料来源:《史记·周本纪》说:“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江”当作“汉”)。其卒不赴告,讳之也。” (这里是讲周昭王去世)
《初学记》卷七《地部下》引《竹书纪年》说:“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 (周昭王十六年讨伐楚)
《初学记》卷七《地部下》引《竹书纪年》:“周昭王十九年天大,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周昭王十九年去世)
《吕氏春秋·音初》说:“周昭王亲将征荆,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涉汉,梁败,王及蔡公抎(陨)于汉中。
(这一段写的也和之前有冲突,因为“梁败”作者解释是 浮桥毁坏了,所以昭王六师大败,而不是因为水溶性造船而大败)???
部分实物史料来源:过伯簋是一件记载了过伯随周昭王南征荆地史实的青铜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