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用户指南》阅读摘抄+笔记——如何做出明智抉择?
别担心结果
导致我们做出错误预测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损失厌恶”——我们总觉得损失带来的痛苦大于等价的收获带来的快乐。事实上,我们非常善于面对损失,并找到看待世界的新方式,从而让它成为我们眼中更好的栖居之所。
我们该如何避免做出糟糕的预测呢?与其想象某种结果可能给你带来何种感受,不如找到曾做出同样选择的人,看看他们现在的感受。还有,别忘了,不管未来是好是坏,预测结果带来的影响很可能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大。
被自己的偏见左右
你面前摆着4张卡片,每张都是一面是数字,另一面是字母。现在你看到这4张卡片上分别写着D、A、2和5。你的任务是翻某几张卡片,判断这条陈述的真伪:“如果一张卡片的字母面是D,那它的数字面就是5。”通常大部分人会选择翻D和5,他们觉得,如果这两张卡片的反面分别是5和D,那么题中的陈述就成立。请好好想一想。虽然题目要求你证明,如果字母面是D,则对应的数字面是5,但它完全没提数字面5的反面应该是什么字母,所以写着5的那张卡片和题目无关。要确认题中陈述是否成立,正确的方法是试着证伪。要证明陈述不成立,你应该翻D(如果背面不是5,那么陈述不成立)和2(如果背面是D,陈述同样不成立)。
考虑你的情绪
你可能认为情绪是决策的敌人,但实际上情绪对决策来说不可或缺。人类演化出最基本的情绪,让我们在生命遭遇威胁的时候能够飞快地、无意识地做出选择。
所有情绪——厌恶,快乐,内疚——都会影响我们思考,所以最好不要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做出重要决策。不过奇怪的是,有一种情绪似乎能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悲伤的人在做决策的时候愿意花时间考虑各种可能的选项,从中挑出最好的。
扮演魔鬼的辩护人
你有没有跟谁讨论过诸如移民或死刑这样让人伤脑筋的问题,并且因为对方只采纳那些支持自身观点的论据、自动忽略反面证据而感到沮丧?这样的证实偏见几乎无处不在。这种情况发生在别人身上让你恼火,但你自己也难免会犯同样的错误。要是你对这一点有所怀疑,不妨做一做前一页蓝框里那道著名的测试题。要让自己远离证实偏见,唯一的办法是寻找可以证明自己观点错误的证据。这个痛苦的过程需要强大的自律。不过,要想做出明智的决策,你不能只挑那些能印证自身观点的事实。
集中精力
我们的决策很容易被随机的事实和数据影响。一项经典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所谓的“锚定效应”:受试者被要求转动标着数字0~100的“幸运轮盘”,然后估计非洲国家在联合国会员国中所占的比例。受试者不知道的是,幸运轮盘被动了手脚,他们只能转出10或65这两个数字。尽管这和随后的问题毫无关系,但效果十分明显。平均而言,转到10的受试者估计的比例是25%,而转到65的受试者则给出了45%的估计。转轮盘的结果悄无声息地影响了他们的回答。
评:传播学方面,到处打广告也是同理地影响消费者购物的选择
要做出明智的决策,你需要花时间来系统地衡量所有利弊。这种想法似乎很有道理。但有时候,快速的判断或本能的选择是做决策的最佳基础,尤其是在信息过载的时候。在一项研究中,受试者被要求从4辆虚构的汽车中选择1辆。某些受试者拿到的资料里只有4个参数,包括里程和腿部空间,而另一些受试者拿到的资料里则有12个参数。接下来,一部分受试者得到几分钟的时间思考要选择哪辆车,与此同时,其他受试者则在玩字谜游戏。结果呢?当面对简单的选择时,仔细考虑过的受试者能选出更好的车。但面对复杂的决策,他们被搞得头昏脑涨,做出最佳选择的反而是那些不曾有意识地分析过所有选项的人。研究者发现,在具有复杂选项的现实世界中,情况也是如此。
别为洒掉的牛奶哭泣
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你去了一家昂贵的餐馆,那里的食物很棒,但你已经吃得很撑,开始感到有点反胃。你知道你应该放弃甜点,却舍不得不吃,尽管恶心感在增加。或者,你衣柜深处藏着件不合身的衣服,你一直下不了决心把它扔掉,因为那是你花了大价钱买回来的。
这两个糟糕的决策背后的驱动力被称为“沉没成本谬误”。我们在某件事上投入越多,就越感觉有义务维护它。要想避免沉没成本对你决策的影响,请时时提醒自己,过去的已经过去,花费的也已收不回。在思考是否应该放弃某个项目的时候,如果你意识到,要是有的选,现在你根本不会考虑启动它,那么选择继续或许就不是个好主意。
换个角度看
想想看:你的家乡即将暴发一场疫病,如果什么都不做,会有600人丧生。为了抵御疫病,你有两个选择:A计划能救200人,B计划有1/3的概率能救600人,但有2/3的概率一个人都救不了。你会选择哪个计划?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来看。疫病的基本情况和致死人数不变,但这一次,A计划必然导致400人死亡,B计划有1/3的概率一个人都不死,还有2/3的概率会死600人。
两种描述反映的情况完全相同,后果发生的概率也一致。但如果听到的是第一种描述,大部分人会凭直觉选择A计划;如果听到的是第二种描述,他们会选择B计划。这是“框架效应”的一个经典案例,替代选项的呈现方式会影响我们,让我们做出不理性的选择。特别是,我们会强烈倾向于选择那些看似能带来收益的选项,厌恶可能造成损失的选项。所以,推广健康零食的时候往往会宣传“脱脂90%”,而不是“含脂肪10%”。
我们能避开框架效应吗?答案是肯定的,你只需多从几个角度考察你的选项。
警惕社会压力
很多研究表明,由志趣相投者组成的群体倾向于把自身推向极端。与个体相比,由同等年龄或地位的人组成的群体更有可能做出冒险的选择。
从众效应
我们该如何避免社会压力带来的有害影响?首先,如果你怀疑你如此选择是为了满足老板的期望,请再想想。其次,如果你是集体的一员,不要假设集体的智慧肯定高于你个人的。试着做个唱反调的人。
减少选项
你可能觉得选择越多越好——星巴克当然是这样,但请你看看下面这些发现。如果人们得到了太多投资退休生活的选项,他们投资的可能性反而会降低;从五种巧克力里挑一种比从三十种里挑一种更让人快乐。
问题在于,更多的选择通常需要付出代价。选择越多,对你信息处理技能的要求就越高;还可能让你头昏脑涨,耗费太多心力,甚至自暴自弃:你花了太多时间来权衡得失,最后可能什么都没干。除此之外,更多的选择也会增加你犯错的概率,最后无论选什么你可能都会觉得不满意,因为你担心自己错过了更好的机会。
为了克服这种效应,你可以试着选择第一个满足你预设的最低要求的选项。这种“够用就行”的策略能减轻很多压力,降低选择的难度。虽然客观来说,“够用”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它可能是最让你开心的。
所以,与其费尽心思在网站上寻找你理想的数码相机或烧烤架,不如问问朋友,他们对自己的设备是否满意。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很可能也是你要找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