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4.10 朱熹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0、朱熹(公元1130—1200年)
宋朝儒家的主要代表。字元晦,号晦庵,江西婺源人。政治上极端反动。当时以宰相赵汝愚为首的投降派反对抗击金兵的入侵,朱熹是赵汝愚的谋士,他口头上高唱抗金,却勾结一批妥协分子排斥、打击抗战派,他实际上是一个伪装抗金的投降派。他为了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发展了董仲舒以来的孔学,完成了理学的反动思想体系。
朱熹鼓吹“理”是世界的本原。他说精神性的“理”和物质性的“气”之间的关系,是“理在先,气在后”,精神派生物质。“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1]。他还把理说成是“天理”,体现在人间,就是三纲五常的一套封建教条。他说:“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2]。也就是说,三纲五常的“理”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并且由它派生人类社会。他通过颠倒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把封建统治秩序说成是永恒存在的,即所谓“纲常千万年,磨灭不得”,以此来证明剥削有理,压迫有理,造反无理。
朱熹宣扬“性即理”的人性论,把地主阶级的人性说成是普遍的人性。他根据孔孟的说教,胡说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之性,这是“天理”的体现。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要劳动人民遵守三纲五常的“天理”,铲除违反封建道德的“人欲”。他叫嚣说,凡是敢于“以下犯上,以卑凌尊”,“以地客杀地主”者,一律严加镇压,决不宽恕。他的“天理人欲”论是扼杀社会进步的反动理论,是要劳动人民永远安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
朱熹提出“即物穷理”的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他所说的“即物穷理”,并不是要人们去认识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他说“格物致知”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3],朱熹的“格物致知”,同一切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一样,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都是排斥了人们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说来说去是要人们学习反动的孔孟之道,处处按照封建统治阶级的哲学立身处世。他十分强调内心的修养,要人们通过“敬字工夫”,恭恭敬敬地服从封建统治,“内无妄想,外无妄动”,认为这样就可以“悟”得“天理”,“豁然贯通”,无所而不能认识的了。
朱熹的哲学是宋朝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激烈的阶级斗争的产物,它的反动作用和反动影响是很大很深的。地主阶级对付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除了以武力镇压外,尤其需要加强思想控制。朱熹继承孔孟之道,并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唯心主义,把三纲五常哲学化,使之成为普遍的指导原则,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人民的革命意志,起了极大的腐蚀作用。他的反动哲学在宋朝以后,被封建统治者规定为官方哲学。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封建朝廷法定必读的教科书。朱熹又是一个两面三刀的伪君子,表面装得道貌岸然,内心极端阴险残忍。朱熹一派的“道学”当时就被人称为“伪学”,这就如实地概括了朱熹的为人。[-]学朱熹的样,也搞什么“四书集句”,叫嚷要学习朱熹的“待人”哲学,正好表明他是朱熹的徒子徒孙。
朱熹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朱子语类》等。
注:
[1] 《朱子语类》卷一。
[2]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3] 《晦庵文集·答陈齐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