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我的家乡在一个叫做即墨的地方,而我是一个在外生活的属于我故乡的孩子。
对我来说,大学之前的人生都只是踏足于青岛这片土地之上,因此填报志愿时,由着出去看看的想法便毫无顾虑地填报了外地的大学。第一志愿自然是不会被录取的,因而留在了省内,去往了另一个地级市。
大学的时间过得比预想中快了好多。可能对我这种差生来说,在高中的时光只能算是熬,大学虽说没有太多快乐,但至少提供了很多廉价的笑声。一个学期的时光几乎就是在想一下的空隙间就已经流走。时间到了一月份,也该回家过年了。在踏上火车的一瞬间我才清晰地形成了一个概念,一个学期只有四个月,一个月只有四个周,下个周的借口只能用上十六次。短暂的感慨消除了我对一个学期碌碌无为的愧疚,心里剩下的,只有那份对回家的期待。
自从我离开青岛之后,我才知道青岛这个城市对我的重要性,也应了一句话“人只有在失去后才会去珍惜”,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祖传的恋家情结。一位发小说过我们即墨是最好的地方,这个说辞毫无客观性,但是我却举双手双脚去同意这套说辞,只是因为这片土地是我的家乡。我的心应该已经被回忆给拴在了这片土地之上,即墨的每一条街道,青岛的每一片土地都会给我一种在外地感受不到的心安,人们说这是自我暗示,我不否认心理学原理,我也不否认自己那切实的感受。时光啊,可是最能留住一个人的东西。我坐的绿皮车厢在往青岛方向缓慢地挪动着,邻座开始和我攀谈起来,第一句自然是那种你去哪里的话语,我说也是放假回家。于是一套既定的剧本呈了上来,“你家哪里的?”“青岛。”“青岛可是个好地方啊。”“还行吧,你呢?”“高密的,胶州下车。”“那里也挺好。”之后便是互相列举各自家乡的特产。这明明是一本俗套至极的剧本,我却不想去让它由着自己去自由发挥。毕竟互相吹捧的话我还算是比较擅长,夸奖的话在这种时候即使听了再多也不会厌倦。
绿皮车厢应该算是最慢的那种了,临沂没有高铁,四个小时的火车才是平民级出行方式中的最优解。但即使只有四个小时,即使冬至已经过去了一个月,由于一点半且晚点半小时的车次 ,列车仍然在经过诸城之后驶向了夜空所笼罩的那半边城市剪影。手机里预先缓存的美剧没有发挥作用,一个叫做地图的应用却在一路旅程中霸占了手机屏幕的整片矩形。把缩放已经拉到了所能放大的极限,盯着列车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站点,走过了黄昏完全进入到黑夜。
下一站胶州,随着手机里一段“您已进入青岛市”的语音提示,我看到了整个城市像是我的母亲,我作为她的孩子走进了家门,扑进温柔的怀抱之中说了一句:“妈,我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