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失败者邹子

邹子是另类的失败者,他因燕昭王的尊待对燕国忠心耿耿,惠王即位后虽失去宠信但依旧忠心,但被谗言害死。《淮南子》的记载是:“邹衍飞忠于燕惠王,惠王信谮而系之。邹子仰天而哭,正夏而天为之降霜。”讲邹衍对燕王忠心耿耿,燕王听信谗言拿他下狱,邹衍扬天痛哭居然逆转阴阳,让炎夏其了飞霜。考虑到燕国在的位置靠北,这个传说还真有可能是真的。
一个想施展政治抱负的人,被自己忠诚的对象杀死,不可谓不失败。对这种来说理想非常重要,但邹子曾经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比窦娥还冤的邹子
今天微博上很多人喜欢玩人设,现在人们了解历史也喜欢给历史人物家人设。如邹衍在今天被称为阴阳家,但在古人的分类中其著作又归于道家,《盐铁论》中儒家文学说“邹子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卒以显名。”又言“邹子之作,变化之术,亦归于仁义。”简单来说就是在汉朝儒生眼中邹衍本来就是儒家之人,但因战国时没君主愿意用儒生,不得已以阴阳五行这套显明;还把这套做了总结,认为这些阴阳五行的变化就是在说孔子的仁义。
阴阳、道、儒这些其实都可以理解,《邹子》一书有记载的年代已经很晚了,那个时候道教已经形成教团,阴阳五行什么的道士最爱说了,被分为道家也很正常。
西***尊儒术,但当时的儒家更近乎于今天的道教,而不是后世的儒家,董仲舒是以阴阳五行来注释春秋,写下《春秋繁露》一书,那个时候儒家自己也喜欢研究阴阳五行这套,难免觉得以前玩的人也是儒家。

但邹子所信是仁义儒术这点并非空穴来风!稍微了解阴阳五行就会发现,五行之间的运转虽然天道无情,但具体到人身上和儒家的思想观念非常相符。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大儒董仲舒选择以阴阳五行来重讲春秋大义,并用这种包装得到汉武帝的青睐,为儒家成为庙堂之学给了极大助力。
在江湖之中算命者,不管是八字、手相、打卦都讲究一个阴阳五行。这就带来了两个问题,第一《易经》是不讲阴阳五行的,那么阴阳五行是从哪里来的?第二阴阳五行算命流行的源头在哪里?
五行虽是天地自然之理,但易经取象为卦,为天、地、风、雷、水、火、山、泽,所以没有说五行,但考虑到《尚书》舜禹授受,始言水、火、金、木、土,又列为六府,可以说在唐虞以前未以五者为定名,所谓太昊、炎帝、少昊、颛顼五德王者,都是邹衍之学。
唯尚书《洪范》鲧堙洪水,汨陈其五行,但在今人眼中,《尚书》中的内容有很多都是后人伪造的,所以此不足为证。再多说一句,虽《尚书》中许多篇文真伪难定,但都是大儒心血之作,非是无益。也就是说《易》早于五行,所以《易》中不说五行。
虽《易经》之中未说五行,但易中已有五行。如且泽即水,坎水、兑泽一物而分配二卦。后世儒生道士据《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指为河图之数。

又以此配河图,所谓一曰水者配河图之天一,谓之天一生水。因、河图之位一与六居下,故又说地六成之。因二曰火者配河图之地二,谓之地二生火。河图之位二与七居上,故又谓天七成之(金、木、土皆仿此)。所以说河图中已有无行,所以说五行之理已在《易经》之中。
邹衍从《易经》中提取五行,按《史记》所载目的是“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也就是说是希望以这套理论来作为施政方法,同时来解释以前朝代的兴旺政治。
这就是对后世影响极大五德终始学说!后来仅汉朝汉朝就曾三变其德,汉初续秦水德,汉武帝应土德,刘秀东汉又为火德。

正确的五行取色
而五行成为占卜家的专用,很可能和皇家有关。《史记·日者列传》中司马迁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在做郎官,负责算命的太卜待诏和郎官在一个衙门办公,听这帮专给皇室算命的人说:“孝武帝时,曾经召集了各种算命专家,有一次问某天可以结婚吗?五行家说可以,堪舆家说不可以,建除家说不吉利,丛辰家认为大凶,历家说是小凶,天人家觉得小吉,太一家认为大吉。这帮不同学派的算命者都在争论,没给定论只能让皇帝裁决。汉武帝下令说:‘用五行家的结论!”司马迁认为这是他所在的时代五行算命盛行的原因。
当然到了今天大家去算命,基本上都是五行家负责,上文中的堪舆家基本上只看风水,算命也有但很少了,至于其他的唯有历家在今天有延续,黄历中宜忌的思想就源于他们,其他的都没完整的传承了。
邹衍就是这么一个尴尬的人,他生前政治抱负没能好好施展,但在死后他所建立的五德学说不仅在庙堂上帮助了儒家,还在江湖中帮助了道教,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典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