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养生的关系
生命在于运动,相信我们所有人都经受过这句话的洗礼,并对其表示认可。
今天我要做的就是:以科学的角度,证明“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就是在扯淡。
如果把有效知识分为三个等级。
1.低等知识: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的知识。比如交际知识、外语知识、法律知识等,如果不谈商务、不出国、不犯罪,这类知识几乎在生活中发挥不出任何作用。
2.中等知识: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发挥作用的知识。比如做人的道理、做事的规矩、社会的秩序,这类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的调用,如果不遇到特殊情况,一般都能有效的发挥作用。
3.高等知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挥作用的知识。比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在生活中的任何时候遇到任何问题,都能用阴阳五行解释清楚。
而“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充其量只能算个低等知识,甚至都不算知识。因为这句话在逻辑理论上是讲不通的,在本质上,在出发点上就是错的。
或许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从《说文解字》里“运动”的宏观概念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人们根本就不懂宏观概念。运动的宏观概念是建立在精气学说的基础上的,指的是“气”的运动。但目前以大众的理解,以及运用方法来看,只是单纯指的活动或锻炼身体,而不是运动。
这篇文章是给门外汉看的,所以为了方便阅读,我并不打算在这计较运动和活动的概念有什么区别。既然大家喜欢用运动这个词,后面我依然会将错就错的继续使用“运动”一词,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问题,而不是咬文爵字。
运动可以治病是真的。
但是,不运动并不会生病。
这是两个牛马不相及的概念。
生病的原因只有两种:一是【生成不足】,二是【消耗过度】。
生成不足,就是指的营养不良。供给人体的营养不足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需求,就会生病。
消耗过度,就是指的五劳七伤。无论是在形体上,还是功能上,不懂得节制,都会出现消耗过度的病变。
比如,干重活是消耗的形体,不睡觉就是消耗的功能。
但是,形体是内在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是形体活动的外在表现。
形体和功能之间会互相影响。形体的不足会导致功能的丧失,功能的不足也会导致形体的萎废。形体和功能之间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比如房事不节,就是一个既损伤形体,又同时会导致功能性丧失的行为。但是形体和功能的概念又不可混淆,这关系到治疗的着手点。
比如,先肿而后痛,就是形体累及功能的病变,应当以治形体为本。先痛而后肿,就是功能累及形体的病变,当以治功能为本。
也就是说,从疾病最初产生的两大原因来看,不单和不运动没有任何关系。反而可能会因为运动失度,而造成消耗过度的病变。
也不用你们动脑子思考了,我直接就可以在这里明确的告诉你们:不运动,不单不会生病,而是一种养生行为。
不运动不单不会生病,而且还有系统的静坐、禅坐等,以静为主的养生理论。
但是运动可以治病,也是真的。
就算是我这个讨厌运动的宅男,在给人看病时,往往会给出,让病人多运动的建议。比如现在年轻人常见的脾胃病,胸闷腹胀,都可以通过运动得到极大的改善。
但是!不运动可不是造成胸闷腹胀的病因。记好,得胃病和不运动是没有一丁点关系的。得胃病不外呼就是饮食不节,或者思虑过度导致的肝气犯胃。
饮食不节,是不停的劳损胃脏,导致形体累及功能上的病变。思虑过度,是思虑伤脾,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胃相连,脾为胃之本,阴不足,阳无以附。属于功能累及形体上的病变。都属于消耗过度的范畴。
运动虽然可以治病,但是不运动却不是生病的原因。不光是脾胃,身体任何地方生病,都和不运动没有任何关系。
现代人一生病就把锅甩给“不运动”,是一种非常不科学,且愚蠢的行为。真正导致你生病的各种电器、各种添加剂、各种极端的言行欲望你视若无睹,反而把锅甩给能为你治病的“运动”身上!
记好!运动是治病的,而不是致病的!虽仅有一字之差,但是这个知识的用法却能带来天翻地覆的差别。
再谈如何运动。
我对现代人类的运动方式,那不是相当无语,而是极其无语的。
运动也是需要脑子的,那不是光动动就能给身体带来好处的。错误的运动方法不单无法起到保健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严重危害健康。长期错误运动方式,更是会累积出一些焦灼难治的疑难杂症!
首先要说的,最蠢的运动观念:就是必须心里想着运动,去实行锻炼身体的这一过程,才叫做锻炼。这是一种受益最差,且最容易带来反作用的锻炼方式。因为这种运动能锻炼到的地方是非常单一的,是无法有效促进周身的血液循环的。
运动表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分一秒中。鼻子痒了抓抓,喝了倒杯水,地脏了扫扫,衣服皱了捋顺、脏了洗洗,房间乱了整理下,饿了做饭,困了睡觉。这都是在运动,只要不偷懒,你会发现日常所需的每一组动作都是不一样的。而且这些动作都是为你的日常生活量身定做的,只要不使用高科技偷懒,不点外卖,不睡懒觉。这就是最顶端的顺其自然的运动养生方式。既能有效的活动到身体的每一处,又不会一不小心运动过量而损害健康。
其实现代人受城市化建设的影响,多少还是有些弊端的。比如现在就没法做爬树摘果子这种复古活动了(开个玩笑)。
正如上面说的那样,运动是为了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起到治病的目的。如果没有病,是没必要逼着自己运动的。
如果你喜欢看一些荒野求生的纪录片,那么会知道贝爷和德爷这两位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其实就算不看这些纪录片,从上学时期的书本和日常生活中,也能接收到以下信息:古代人的劳动力是非常宝贵的,如果在体力消耗完之前,没有找到食物,就将面临越发凶险的局面,甚至死亡。找不到食物就会更加没力气,没力气就更难找食物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在荒野求生的纪录片里,他们把食物获取的能量,和身体消耗的能量,统称为卡路里。而野外求生的唯一执行目标就是,要保证摄入的卡路里,大于消耗的卡路里。
说这个我只是希望人们意识到,身体里的能量是非常宝贵的。在古代人类最大的资源就是劳动力。现在出现了一个严重的反人类现象,那就是:大部分人都希望把自己的能量通过运动消耗出去。
你有没有想过,在消耗能量这一过程中,随着能量一并流失的还有其它东西?比如,寿命。
有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心脏一生中大概可以跳多少次,是有一个明确的数字范围的。不只是心脏,其它器官的功能寿命都是有一个明确的数字的。比如,一个胃,一生中,一共可以消化多少次食物。
知道运动员为什么寿命低吗?因为运动员一生中都在执行消化和消耗这两个功能,自然会提前把次数用完。
有趣的是,现在一些人竟然妄图通过运动达到养生的目的。你说这可笑吗?
如果你觉得我上面说的还不够详细,可以继续在评论区提出我解释不周全的地方。比如,现在我写这篇文章的过程,就是在养生。单独晒太阳肯定是会无聊坐不住的。但是写文章就不一样了,不知不觉就两个小时过去了,现在我需要站起来活动下,准备下午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