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这本杂志带给我的
特别征稿:你是如何认识《少年新知》的?哪一个主题、哪一篇文章给你的印象最深?这本杂志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它给你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欢迎来稿,讲一讲你与《少年新知》之间的故事。
投稿邮箱:writinglab@lifeweek.com.cn
《少年新知》是妈妈给我买的杂志,见我很感兴趣,她就把创刊号到订阅前的所有《少年新知》都买了。所以对《少年新知》,我非常有话语权。我对《少年新知》的喜爱足矣支撑我能在连续一天的舞蹈集训后,仍有精力把对《少年新知》的体验写出来。每晚9点到10点,连续5天,我重温了好多《少年新知》的内容,然后一点点写下来。由此可见我对《少年新知》的爱了吧?

在读《少年新知》的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主题是今年3月刊的“爱情”。在我的认知范围内很少有哪本杂志能够将“爱情”这个主题深入,当我把这本杂志拿到班上时,立刻引起了班里好多同学的兴趣,杂志几乎传遍了大半个班。我承认,看这本杂志之前,我对爱情的理解只限于:大街上的小情侣,言情小说里的浓情蜜意。而这本杂志里告诉我,爱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是一种需要耗费一生去学习的能力。这句话很浪漫好吧,爱不是嘴上说说,是要行动。另外,《一个“恋爱脑”里装的是什么》,《关于爱情的十个符号》等等,我越来越感觉爱情很神圣,而且爱情不同于喜欢。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文章是今年6月刊《如何从0开始组建一个乐队》里的《一起玩乐队的少年》。我虽然不怎么懂乐器方面的事,但组建一个乐队并一起玩音乐简直酷毙了!我小时候学过古筝,开始接触感觉很新鲜,但终究是三分钟热度,经常不想练琴,三年级后过了古筝六级,但我跟爸妈说,我要放弃不想弹了。于是古筝就被我搁置下来了。正如这篇文章里的Avery所说,“放下小提琴并不会影响我对音乐的爱”。我也一样,放下古筝并不会影响我对音乐的爱。我发现舞蹈更适合我去欣赏音乐,表达音乐,体会音乐。舞蹈考试中有一项是即兴舞蹈,我正在学习它,如何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出对音乐的理解,跳出来的舞蹈如何符合音乐。当然我也不是没学过唱歌,但在这方面不仅没天赋,还经常卡不上节奏。上音乐课时,老师经常因为我这些问题而恼火,我也因为这些问题而自卑,久而久之,我就不想学了。真羡慕卡卡,可以把唱歌说得这么简单:“只要有音乐感和节奏感,就能够唱准旋律。”

初读《少年新知》,我的知识面变广阔了。以前我只知道死读书,一头扎在课本里出不去。但是《少年新知》给了我很多课本外的知识。我好像只是浮潜在知识海洋的表面游了一小圈,而《少年新知》是定位一个点(主题)深入下去,包含了各个层面的知识。例如,在第一期,我知道了“怎么做一个好朋友”——从一本童话书中获得交朋友的好办法,像我这种“社恐”人士就非常需要。
《少年新知》还可以帮助我做旅游攻略。博物馆是一个令我期待的地方,从小到大没去过几次,当翻开2023年2月刊,我发现我看对书了。也许我没办法真正地去到博物馆,但能在杂志中来一次“书中博物馆之旅”也非常不错。看完这一期,我的心蠢蠢欲动。我感觉自己仿佛飞往伦敦塔,去找可怕的亨利八世合影;模仿拉奥孔的痛苦表情让我笑到飞起;模仿“斜靠的人体”,感觉自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还有文章《在博物馆里画画》中,“我”去博物馆采集灵感,填满自己。如果是我在博物馆里,我会思考:这幅画表达了啥?如果我是这幅画里的人,我会想些什么或做些什么?这会是一种有趣的过程吧。

《少年新知》让我知道,生活除了学习、舞蹈、作业外,还有另一些可能。里面没有“如何快速高效刷题”、“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中考英语知识点速记”,但有“假如世界上有卖爸爸妈妈的商店”、“如何设计一个自己的家”、“冰天雪地里可以玩什么”。从没去过雪地的我认识到“雪地里还有无陀雪橇和有陀雪橇”这些东西。每周五晚上回到家,不是去找吃的,就是问《少年新知》到了没。那些午后的百无聊赖,变成了捧着一本本《少年新知》,吃着零食的美好时光。《少年新知》是一束亮光,给我带来了希望,让我对未来无限的可能性有了一点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