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法案画大饼,让美国“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中国谈?

文/行走斯图卡
11月16日上午,中美两国元首举行了视频会晤。这次会晤时间选择在中国上午的工作时间,相对应的是美国晚上的休息时间,这也反映出美国在会谈中的弱势地位。某种意义上来说,拜登是来求人的,美国糟糕的境况让他无法挺直了腰杆;可以想象的是:美国右翼媒体一定会铺天盖地的渲染“软弱乔”的形象。大概是为了不让总统的形象过于难堪,同时为了渲染“大基建法案”的立法胜利,白宫甚至发明了“期货国力”这个概念。
据媒体报道,在中美元首会晤前几个小时,当地时间11月15日下午的白宫新闻记者会上,发言人普萨基说,中美元首会晤是一个与中国建立竞争条款的契机,且刚签署的基建法案,是拜登能“从实力地位出发”出席会谈的关键原因之一。
就这么一部难产了好几个月、从最初4万亿美元缩水到1.2万亿美元的法案,竟然有如此奇效,一下子扭转中美之间的局势,让美国有资格对着中国大声嚷嚷?我们是该吐槽普萨基骨骼新奇,能想出这么一个逻辑,不愧是深谙华盛顿“牛皮吹死人不偿命”原则的精英人士,还是该吐槽国会错过了一个让“美国伟大到突破天际”的机会。如果通过的是4万亿美元大基建,美国岂不是可以螺旋升天,直接摁住上帝让他唱“星条旗永不落”?
杨洁篪委员在安克雷奇正告美方,美国没有“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的资格;这句话可谓是给华盛顿那颗玻璃心的沉重一击,半年过去了,美国人还是念念不忘。但是杨洁篪委员说这句话,是有底气的,都是实实在在摆出来的实物。
在经济层面,随着美国物流危机和通胀压力不断加剧,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国际供应链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稳固。
在国防层面,解放军的现代化作战体系越来越完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作战能力越来越强,虽然整体上与美军仍有差距,但是在西太平洋地区已经形成了体系优势,在部分技术领域已经领先美国,比如高超音速导弹就已经变成了华盛顿和五角大楼某些人的心病。
在全球化和地缘政治格局中,中国的声音越来越被重视,当美国试图拉拢旨在遏制中国的国际联盟时,积极响应的狗腿子是有,但也就小猫小狗三两只,更多的国家明确表示反对或者阳奉阴违。
至于国内治理,更不用多说了,中国很好地管控了疫情,美国不仅在疫情中苦苦挣扎,共和党还在到处使绊子,罢工潮、辞职潮让联邦政府束手无策,去年的“零元购”运动、今年的“国会山暴乱”,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如日中天的帝国。就说在基建领域,中国那些特大桥、跨海大桥,还有特高压电网、超大型水电站,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便捷的城市轨道交通,以及成为中国新名片的高铁网,那都是实实在在建好的或者正在建造的工程,不是画在PPT上或写在纸上的。普萨基说,基建法案让美国有资格“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这算哪门子实力?画大饼的实力吗?这我们肯定不如美国,中国共产党一向说话算话,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完成,正带领全国人民朝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
姑且不说这部法案能不能落到实处,能不能活过2024年;就算美国真的把基建搞上去了,那也至少25年后的事情——这跟现在的拜登有啥关系?难道美国是将25年后的国力折算成“期货”,跟现在的中国谈?万一25年后鹰酱去跟毛熊叙旧了咋办?
中国有句话,“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普萨基还有华盛顿的其他人,得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