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杜甫《登高》里,看见他这一生的缩影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明代胡应麟评价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诗人在重阳节高处赶到,高处天气是怎样的?
天高风急,无比萧瑟,
江水面水很清,沙很白,上面有一些鸟在飞翔
身上无边的树林,在簌簌的落叶
看不到尽头的长江,在滚滚奔涌而来
经历了不知多少艰难困苦
此时自己已经鬓发斑白
因为穷困潦倒
最近,连廉价的浊酒都不再饮了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那是盛世时,少年的登高。是在思乡清愁中怀念那挂插在鬓发上的茱萸,而杜甫重阳登高,是在盛世结束之后,大历二年(767)的9月9日,此时,她在夔州56岁,是一个衰朽老者,带着多种疾病纠缠的身躯,爬到了高处,这次登高的三年之后,他去世了。在衰老,病痛之际,他登高远望
,杜甫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来到夔州之前,杜甫在四川漂泊了五年左右
中间在军阀混战,她是逃离过成都,在梓州等地生活一年多


他的半生是在漂泊中度过的,在夔州的生活相对而言是安定一些,但是杜甫这番登高,他的心情仍然是以沉郁为主的。应该是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①当时的局势并不好,安史之乱结束以后,朝廷的局势并没有像想象中那个方向去好转,朝廷当中宦官鱼朝恩等人,他们是权势日盛。朝廷推行新的税法,百姓流亡增多。地方上藩政割据,小规模的军阀混战不断。永泰元年,吐蕃侵犯,边患不断。而几年前,唐军收复长安,洛阳的时候,在梓州避难的杜甫心里是很开心的。他写下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可谓是欣喜若狂,但是杜甫期待的大唐中心的局面始终没有出现,他在夔州城中看到的是怎样的乱世景象呢?
他写在大理元年的《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①打仗的马不如回家的马那么潇洒从容
老百姓都因为战乱而家破人亡
一家人死亡殆尽
但是横征暴敛还是会落到幸存的寡妇头上
秋原,这原本是一个名胜古迹,但是整个村落都没有了。杜甫在白帝城见到的景象是惨烈的,但是无论他自己有多么困苦,他的心中始终装着是国家和百姓,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她的心情是沉郁如千钧的。
②当时杜甫的旧交大半死去了,此时,他更加的孤独。
李白去世与宝应元年(762)
储光羲,房琯去世与宝应二年(763)
郑虔,苏源明是去世于广德二年(764)
高适,严武其实,去世于永泰元年(765)
这些好友的去世,让流落在天涯的杜甫更加的寂寞
而直接影响杜甫,让他走出属地的决定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严武去世了,严武是当地官员,曾经给过杜甫很多的接济。他去世以后,杜甫没有了依靠。只剩下一个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被“秋风”摧残过斗破草堂,之后他去了夔州,夔州在唐代不算是边疆,但也是比较偏远的地区。所以杜甫的诗里提到夔州的时候,会说他是孤城,因为没有朋友,杜甫在这里寄人篱下的感受强了许多,当时他是仰人鼻息,是在当地军阀柏茂林的支援下生活。这个阶段,她的身体并不是很好,她患有肺病,风痹,消渴也就是糖尿病,也是多病复发。眼睛不好,耳朵也半聋,胳膊麻痹。已经是风烛残年状了。滞留夔州多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或者长安东下。身体多病,理想也不能实现,王朝飘摇,局势也看不到好转。于是,在秋天,在登高这么一天,许许多多的感受一齐触发。铸就了这么一首《登高》浑厚苍凉的底蕴,站在高山,大江面前,看到其间弱小的猿猴水鸟,杜甫反思自己的一生,在思考着唐王朝的盛衰。因此,这首诗的起因:并非是一件具体的事情引起的,而是一种早已经在胸中融冠成整体的愁绪引起的。此时的杜甫早已经没有了他青年时代,在《望岳》中写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壮志凌云,意气风发的心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里,景致写的特别好,而且里面的层层景致之间是彼此相互关联的,“风急”这两个字特别要紧,因为猿啸哀,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所有的景象都是从“风急”两个字生出来的
风急天高:那写的是辽阔的天空,紧接着是落到了地下,接的是“小”,接的是一个渺小的地上的动物——猿,它在哀鸣,一只哀鸣的猿猴在辽阔的天空之下,显得特别渺小,特别独孤。哀鸣也就显得非常悲壮。
第二句也是如此,渚清沙白:这是辽阔大地上的清秋,清澈透亮,而目光上溯写到了天上的小鸟了,他们在大风中,在波涛汹涌的江上,飞来飞去。这一句里变换了好几次的对比,天地的对比,大小的对比。以天地之辽阔,宇宙之浩渺,极力衬托出生命的渺小和无助,也就是通过鸣猿和飞鸟体现出来的,同时也有动,静的对比。风急天高,渚清沙白,他是宏阔的。哀猿和飞鸟是卑微的躁动的,所以仇兆鳌注释说:此联每句有三景,而只有人在高处,才能感受到万物在苍茫大地中的渺小,再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就是落叶。它是来自《湘夫人》的典故,“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但是这里如果从这个典故上来,读话,可能读不太懂这个句子,以为只是在写秋天,要挖掘深层的意思,那就要联系杜甫写过的宋玉“摇落深知宋玉悲”

摇落这个词就是写的秋天树叶飘零,对于宋玉,杜甫的感情是“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这也是杜甫的夔州诗之一,是写在大历元年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杜甫认为,自己和宋玉虽然是异代,不同时,但都是走过了“萧条”的一生,杜甫仿佛在这个萧瑟的秋天,已经感受到了暮年的来临。“潇潇”是风吹叶动的声音,“滚滚”是相继不绝的意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本来这个表达是平庸的,但是加上了无边不尽之后,萧萧之声,滚滚之势,精神十倍。落幕是细微的有了无边以后,眼前的景象就是整个秋天的树木上都在落叶。这里似乎蕴藏着宇宙的生生不息,季节的轮回,时间的流逝。长江波涛的永恒等等。这几句都是从大处写秋景。大处中蕴含着渺小的生命,有一种悲悯,独孤蕴含在景致里中,自然规律是周而复始的,不变的,永恒的,生命是渺小的,短暂一瞬的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指的是远离故乡,重阳本是思乡的节日,这里传达的是一种回乡无望的情绪,常作客,这里说这段人生漫长的羁旅。百年是形容人生迟暮,是暮齿之时。多病是指衰疾。独登台是指没有亲朋好友。这几年,朋友陆续过世,而自己的亲人呢?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既是指身体之困惫,也是指当时世上的兵戈。“苦恨”是指人生留下来了太多太多的憾恨。“繁霜鬓”是指白发日渐
增多,客久则艰难备尝。病多则潦倒日甚。
“潦倒新停浊酒杯”意思是我本来是可以喝酒的,喝酒是可以解忧的,但是现在生活艰难,精神衰颓,于是只好停止了饮酒。酒杯既然放下了,那心里的忧愁就更加难解了。
最后一句读起来非常的气闷,
胡应麟说这首诗,当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这个评价真的是非常之高,这首《登高》确实也是当之无愧的。马茂元先生对这首诗有过很好的总结:这首诗笔力雄浑开阔,天涯倦客,重九登高,无边无际的秋色秋声,与百端交集的伤感互相映衬融为一体,情真意切,一气呵成。它的四联全部对仗,而且每七个字里都包含着多层意思,包括者非常深邃的情感,而且非常流畅,不会让人感到呆板停滞。感觉不到修饰,把悲壮苍凉的意境和炉火纯青的手法是融为了一体,马先生的这段话是说的非常到位,杜甫写《登高》的时候,他快要走完他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路。诗人对自己过往的行迹,进行检视回顾,写下了许多的诗像《壮游》《昔游》《遣怀》《秋兴八首》等诗都是在追忆一生的功名意气,抱负文华,宦游寄寓,还有知己友谊等等。诗人对往昔的豪壮盛世,尤其是寄注了依依的留恋,期间特别显著的就是诗人索回不释的昔圣今衰的自伤老大之感。那世人对这样的遭遇痛苦和悲愤就来得更为深重。尽管诗人早已弃官,理想怀抱,人生事业已经落空,但强烈的执着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他仍然全全糸念着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难,诗人晚年的遭遇乃是漂泊西南天地之间,穷困哀愁,寄人篱下,充满了种种辛酸,这就让他心底沉积的悲怆,勃郁,不平之气。是更为厚重了在人生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有关自己生命意义的思考就可以和眼前的今昔之悲,盛衰之感连为一体,发为“力量万钧”的一首浩歌,所以这首诗她无比浩大,体现了一种深重的生命与宇宙的意识,所以这首诗作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真的是当之无愧的。杜甫身上这种牵挂国家安危,人民苦难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