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3.8 洛克

2023-04-27 12:12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8、洛克(公元1632—1704年)


  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家。出身于林格通的律师家庭,在大学教过书。因参加辉格党的反复辟政治活动,在荷兰逃亡六年,直到一六八八年政变后才回国。政治上他拥护君主立宪,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制度。恩格斯说:“洛克在宗教上就像在政治上一样,是1688年的阶级妥协的产儿。”[1]

  他继承和发展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详细论证了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这一基本原则。但他的哲学思想由于是阶级妥协的产儿,因而具有明显的不彻底性,给唯心主义以可乘之隙。他的哲学思想在欧洲哲学史上既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列宁说:“贝克莱和狄德罗都渊源于洛克。”[2]

  他认为一切知识都建立在经验上,一切观念都是由感觉或反省来的。他把人的心灵比作一张白纸,经验能在它上面刻画出几乎无限的花样。他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和莱布尼茨的先验实践原则,他认为这种先验的观念和原则是不存在的,只有自然印入的东西才是理性的基础和指导,他说:“人心所从事的,仍是后得的观念,不是天赋的观念。”[3]至于实践原则,那就更不配称为天赋的了,他说:“人们虽主张有天赋的实践原则,可是并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天赋的实践原则。”[4]

  他的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主要表现在关于两种经验和两种质的错误观点上。他把经验分为外部经验[5]和内部经验[6]两种,后者可以不依赖于前者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说,有些观念不是来源于感觉而来源于所谓内省的心理活动。这种观点显然是二元论和唯心主义的。另外,他把物体的广延性、形状、体积、运动、静止等叫做第一性的质,即物体固有的性质;把颜色、声音、味道等叫做第二性的质,即不是物体固有的性质,而是客体通过主观感觉才形成的。这显然又是对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背弃,说明他不懂得离开实践是谈不上有任何经验的;离开客观的属性也不可能有主观感觉。他的这些错误观点,为后来的唯心主义者[7]所利用。

  他虽然和霍布斯一样地认为,人和人的关系是功利主义的,但他不赞成霍布斯把“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说成是人的自然状态,他主张保护个人[8]。他反对共和政体,但也不赞成君主滥用权力损害人民利益。他认为,对专横的君主,人民有权起来反抗,甚至举行起义也是合理的。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是近代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始祖”。[9]

  主要哲学著作有《人类理解论》。


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85页。

[2] 《列宁选集》第二卷125页。

[3] 《人类理解论》14页。

[4] 《人类理解论》37页。

[5] 感觉。

[6] 反省。

[7] 贝克莱等。

[8] 实际上是资产阶级自由和私有财产。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249页。

《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3.8 洛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