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经一(鹊山食材篇)

山海经也算是所谓“中国人从来不养闲神”的又一例证吧。其中的动物,植物都有其功效。
而山海经内有着各种神奇的动物,他们的肉都有着奇特而有益的功效。
在介绍这些食材前现在先大致介绍一下山海经的内容吧,山海经分山经、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而海内海外并不是真的指大海之外之内,而是以表示古代位置的五服来表示的,海内指较近,海外较远。(五服是以都城为中心,以远近划分为五服: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后来五服也用来表示亲疏远近,以自身为中心,“出了五服”就说这个人与自己的血缘较为淡薄。也有用五服表示包括自己在内向上数五代的亲属)
下面从南山经开始聊山海经,南山经共三个山系,但除了经一为鹊山山系,其余没有明确的山系命名。
鹊山山系共十座山:招摇山、堂庭山、猿翼山、杻阳山、、柢山、亶爰山、基山、青丘山、箕尾山。位于西海和南海之间,其山神都是鸟身龙首的样子,祭祀仪式是把带毛的动物和一块玉璋一起埋到地下,祭祀米用糯米,并将白茅变成草席铺在山神座下。
鹊山中最有名的应该就是在各种文娱作品中出现的青丘九尾狐了,形如狐狸而有九尾,声音如婴儿,吃人,吃了九尾狐肉的人就不会被毒气侵袭。关于九尾狐的传说有很多,除了山海经内的描述,比较有名的有大禹的妻子涂山白狐、封神演义中的苏妲己(虽然封神演义是商周故事,但本书为明代作家所写)、还有清代小说狐狸缘与蒲松龄的聊斋中描述了多名狐妖等。
九尾狐在唐之前,多是祥瑞和子孙兴旺的代表。而主要从唐代开始逐渐偏向妖魔,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中的九尾狐等同于一般狐妖,也增加了一般狐狸经过修炼可以生出九尾的设定。不过有一点好像很统一,狐狸都很漂亮。现代的影视、游戏、小说中也很喜欢用九尾狐的设计,毕竟九尾狐一看就比一般的狐妖高级,而谁不喜欢美女帅哥呢。

而九尾狐肉的功效开始时是避免毒气侵袭,后来因为狐妖多漂亮,善魅惑,而山海经原文还是“食之不蛊”,所以现在多听到的说法是九尾狐肉吃了就不会被迷惑。(其实这是青丘另外一种生物的功效,下篇解释)这个蛊其实更像是“蛊虫”的“蛊”。
英水在青丘发源,向南流入即翼泽,英水中有赤鳕,鱼身人脸,发出的声音就像鸳鸯的鸣叫,吃了它的肉就不会生疥疮。

招摇山上有兽名狌狌,长得像猕猴,但是耳朵是白色的,可以用四肢趴着走,也可以直立行走,不过他的直立不像一般的猕猴,反而更像人类。人如果吃了它的肉,就可以跑的更快。(现实中没有白耳猕猴,但是有白颊猕猴,2015年在西藏被发现,属于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不过在海内南经中对于狌狌的描述是长着人脸的猪,它可以知道人的名字。两个描写差别的有点大,但确实都是狌狌。

柢山上有种鱼叫鯥,形状像牛而蛇尾,两胁下有翅膀(放在人身上就是肋骨的位置),不住水里而住在丘陵上,叫声也像牛,是变温动物,冬天会冬眠,夏天苏醒,吃了它的肉就不会长毒疮(皮肤化脓性炎症)。说实话,也不知道这个它既然不生活在水里长得也不像,为什么非说是鱼。

亶爰山上有兽名类,形如狸猫而头上有发,雌雄同体,可以自体繁殖,吃了它的肉就不会嫉妒。

基山上有鸟,形状像鸡而有三个头、六只脚和三个翅膀,吃了就不会想睡觉了,简直是学生的提神利器。如果放在现在,绝对是考试学生的心头好。
鹊山山系的动物食材就这些了,还有一部分植物和动物是作为配饰发挥功效的,这部分我们下篇再聊。
注释:本文插图均为网络搜索,若已查明作者的图片则已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