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讲座笔记】古代诗词绪论

2022-05-15 13:38 作者:林夕尘dream  | 我要投稿

古代诗词绪论

中山大学  黄天骥

 

(2)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概况

a.中国诗歌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在《诗经》之前还有一首诗,只有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诗。诗歌创作最早就注意到一个问题:诗歌的音韵性。

b.《诗经》,四字模式流行在长江以北;长江以南诗歌的样式以骚体为模式,句子是不齐整。先秦时期,诗歌的模式是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c.汉代时期,四言流行,五言出现。五言比四言较为先进,因为四言节奏较为单板,而五言则双音节单音节相辅,节奏更为灵活。

d.魏晋时期,四言五言流行,七言出现

e.唐代时期,格律诗出现,词流行。格律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创作时格式、音律都有所限制。有格律的为近体诗,不讲究格律,只讲究押韵的为古体诗。律诗多半用于朗诵,绝句基本是用来唱的。

【旗亭画壁: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同为著名边塞诗人的王之涣、王昌龄、高适都在东都洛阳游学,他们互相倾慕对方,于是就由王昌龄出面邀请三人小聚恳谈唱和。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就鲜明地体现了唐代配乐歌唱的乐府、声诗并著的局面。】

【原文: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

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

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人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涣之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

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涣之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诸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集异记》】

f.宋元时期,散曲出现

【音韵性是中国诗词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g.近代时期,旧体诗词开始衰落,新诗出现。闻一多《废旧诗六年矣,复理铅椠,纪以绝句》:六载观摩傍九夷,吟成鴂舌总猜疑。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写旧诗。

【椠(qiàn):1. 古代以木削成用作书写的版片。2. 简札,书信。3. 书的刻本:~本。古~。宋~。鴂(jué):伯劳鸟:“楚、越间声音特异,~舌踔噪,今听之恬然不怪。”】

【新诗的创作往往不注重音乐美,是继承传统诗歌的巨大缺陷】

(3)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响

【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歌就没有发言权)】

【中国自古至今,从老百姓到君王都很爱诗,从中国现存的大量诗歌就可以看出来: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共收录唐代诗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诗作四万二千八百六十三首。清康熙四十四年曹寅、彭定求、沈立曾、杨中讷等奉敕编纂,成书于次年十月。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

【皇帝爱诗:

(1)乾隆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诗人,虽然诗作的质量不敢恭维。他一生作诗41863首,而《全唐诗》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余首。他寿命89岁,折合成天是32000多天,除去童年,能用来写诗的不到30000天,平均每天写诗超过一首。世界第一,当之无愧。孝贤皇后富查氏不幸于乾隆十三年去世后,他悲痛欲绝,追念终生,写下数百首悼亡之诗,其辞句感情真挚,令人动容,是他所有诗词中最见真情的上乘之作。

(2)武则天:明朝游上苑,速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后来流传为一个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武后大怒,贬之洛阳。】

【祝枝山《柳堤送别国》:“东边一棵大柳树,西边一棵大柳树,南边一棵大柳树,北边一棵大柳树。任凭你南北东西,千丝万缕,总系不得郎舟住。这边啼鹁鸪,那边唤杜宇,一声声舍不得也哥哥,一声声不如归去。”】

【诗词始终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而且影响着审美的标准。】

(4)中国古代诗词的作用

A.解读唐诗和宋词要挖掘出诗词内部的人道主义精神。

吴嘉纪《新仆》:

语少身初贱,魂伤家骤离。饥寒今已免,力役竟忘疲。

长者亲难惬,新名答尚疑。犹然是人子,过小莫轻答。

【吴嘉纪(1618年-1684年)字宾贤,号野人,江苏泰州人。出生盐民,少时多病,明末诸生,入清不仕,隐居泰州安丰盐场。工于诗,其诗法孟郊﹑贾岛,语言简朴通俗,内容多反映百姓贫苦,以“盐场今乐府”诗闻名于世,得周亮工、王士禛赏识,著有《陋轩诗集》,共收入诗歌1265首。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吴嘉纪诗笺校》本。】

(5)中国古代诗词的解读

A.懂得知人论世

B.注意语法词汇

A.秦韬玉《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懒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贫女》是唐代诗人秦韬玉的诗作,诉说贫女处境悲惨和难言苦衷。作者着意刻画贫女持重清高的品行,对贫女给予深切同情,也寄寓着作者的不平和感慨。把贫女放在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贫女内心深处的苦痛,没有典故,不用比拟,语言质朴,以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蕴有重大的社会意义。诗最后“为他人作嫁衣裳”一句广为流传,是人所共称的佳句。】

【时世妆

作者:白居易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

白居易的《世时妆》这首诗主要是说宪宗元和年间的女子面妆,但从诗句中可明显看出,元和之前确实流行面红如赭的赭面妆,当时女子物衣着鲜艳,面妆也是艳如霞光的赭面妆,这是盛唐时期流行的女子面妆。它以白粉打底,两腮涂抹得非常红,犹如现在的戏装,好像两抹红霞附在脸蛋上;嘴唇也涂得很红,娇艳欲滴;眉形画成整体较粗、末稍开叉的“分稍眉”,和一种又粗又短,形如春蚕出茧的“出茧眉”,整体形象显得眉黑、面赭、唇红,是一种大胆开放型的面妆。】

B.李山甫《贫女》

平生不识绣衣裳,闲把荆钗亦自伤。

镜里只应谙素貌,人间多自信红妆。

当年未嫁还忧老,终日求媒即道狂。

两意定知无说处,暗垂珠泪湿蚕筐。

【李山甫,唐朝。咸通中累举不第,依魏博幕府为从事。尝逮事乐彦祯、罗弘信父子,文笔雄健,名著一方。诗一卷。】

(3)了解传统典故



【讲座笔记】古代诗词绪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