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课程笔记】教你写小说

2022-05-15 13:36 作者:林夕尘dream  | 我要投稿

教你写小说

西安财经学院  马玉琛

 

(一)小说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小说是叙述性的文学体裁

2.中心任务: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活动,事件情节(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1.是语言的艺术,不同于诗歌和散文;散文有固定的格式(国外讲究意象,国内讲究意境)

2.对生活现实的幻想

 

(二)对小说的理解

1.小说的概念任何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一些作家在某些方面的理解甚至可能是相悖的。由于对小说理解的不同而产生了丰富的作品类型。

2.小说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一个开放、不确定的概念。

 

(三)由小说的概念和特点而导入小说创作的技巧

1.小说有四个基本要素:人物形象的生动性;情节构成的完整性;环境描写的具体性;语言表述的形象性

2.四个要素围绕着一个核心:人

3.小说是一门用语言写人的艺术

4.两种观点

A.文有定则:人们在长期的小说写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方法和技巧(基本客观规律)

B.文无定则:每个作家是有个性的,所写的事件也是有个性的(创作的个性)

 

(四)小说构成的三个要素

1.三个要素:人、事件、环境(要通过语言加以实现)

2.人,是三要素的轴心

再好的生活事件,都将成为历史;只有这些事件为人物所服务,事件存在才是有意义的。

文学作品以活生生的人来加以展现。

a.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就成为了小说成败的关键,也成为作家水平的分野。

b.伊丽莎白《小说家的技巧》:不管怎么说,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人”是小说最关键的,小说要写的将永远是“人”。

 

(五)写人的概念实质

1.小说中的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必须给予真实的生命,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性格

(2)感情

A.人是一种感情动物,感情是人的第一口活气

B.艺术就是感情——罗丹

C.感情必须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加以表现

D.安东·巴甫洛维奇·契柯夫;1860-1904;俄国小说家、戏剧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世界著名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

《凶犯》→农民丹尼斯的话语

E.感情的延伸是人物的命运

F.真正的感情来自于对人物命运的高度关注,感情源自于命运。

(1)命运

(1)命运靠遭遇来体现,人的命运就是人的不同遭遇,遭遇是人内在的本质,是人和人复杂关系的体现,和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相关联,又是人个体的选择。

(2)茅以升——钱塘江大桥中埋入炸药,民国时代,蒋介石任总统。多次被炸断,多次被重修。

3.灵魂

 

(六)寻找人物生命的支撑点

1.人物命运需要支撑点加以说明,指人的生和死要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

2.真正伟大的人物的生和死都有一个合理的理由——命运的支撑点

3.赵氏孤儿中的程婴

4.李陵案中的司马迁

5.凡是有传奇经历或惊人之举的人物,其人生绝不是庸常的。

6.一个人的命运从生到死,他们的人性和遭遇铸就了他们性格和命运的错综复杂和多方面性。

7.首先要面临的便是拨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时间关系,在其曲折的命运变化中寻找到生命的支撑点,然后围绕其生命的支撑点来展开事件,塑造人物。

8.在支撑点上用力量,透过支撑点来集中的展现矛盾冲突,性格冲突,是安排人物命运和性格命运的绝好办法。

9.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被称为唯美主义代表作家。

《看不见的珍藏》:战争对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6.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柏林之围》

7.人物生命和命运的支撑点

8.生命支撑点塌毁的时候,人物的生命也就终结了。这也告诉我们:真正的人活着,是靠一种精神而活着。

9.讲师作品《金石记》《风来水来》

10.设置人物命运的支撑点是写小说的一个巧妙法门

11.亨利·詹姆斯;1843年-1916年;美国现代作家;《鸽翼》:米莉的生命支撑点是爱;凯特的人生支撑点是钱;

12.现代作家在人物命运支撑点上下功夫的方法:不光改变人物命运的结局,更重要的是命运的支撑点要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

13.寻找、挖掘、描述人物生命的支撑点,是各类小说中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认识并掌握这一方法,便掌握了小说人物塑造的一个重要法门。

 

(七)在矛盾中写人,写出人物的矛盾

1.小说艺术中理想的人物性格和心理特征首先在于其丰富性,集中笔墨写人物的不同方面,表现人物的丰富性,是塑造人物形象必须逾越的有一道门槛。

2.塑造人物的两种方法

A.作者按照某种主题观念,把一切特征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如果用得过火,容易贬低或拔高某个人物。

B.作者从诸多现象中,把握人物的矛盾,不是从单一方面,而是从多方面来写人的性格,以达到形象的丰富性和立体性。

1.中国传统小说塑造的是平面人物(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比较单一,不是开放性的),西方传统小说塑造的是立体人物(注重心理描写,注重人物的多样性)。

中国传统小说:肖像、行动、语言

西方小说:肖像、行动、语言、心理

2.心里的丰富性一旦能展现出来,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就能展现出来

3.曹雪芹《红楼梦》中国小说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在林黛玉身上集中了所有女孩子的缺点:身体上有病;说话爱挖苦人;爱哭爱闹;小心眼且过度敏感。

4.契柯夫《套中人》(又译《装在套子里的人》)

作者用讽刺手法塑造了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这个形象从外表、言论到生活习惯、思想方法,无不是“套子”式的。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白色恐怖的时代特征在他身上有着鲜明而深刻的具体体现:他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更为可恨的是,他不仅自己自觉地生活在“套子”里,而且还要把周围的一切都装在“套子”里。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解读:契柯夫写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却让他违反常规,干出一件与其性格特征相矛盾、相抵触的事。人物命运便由此有了一个与其性格特征相一致的可笑、可爱、又可怜的结局。

5.郭沫若《文姬归汉》

一方面是儿女亲情,另一方面是民族大义,而这构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

6.司汤达;1783-1842;18世纪法国接触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红与黑》

《伐妮娜·伐妮妮》:爱情和事业的矛盾

7.写小说要学会制造矛盾

8.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爱情和亲情间的矛盾。

9.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

《在甲板的天棚下》:美貌之人和凶残之心的矛盾(对比的手法)

10.雨果《巴黎圣母院》

A.马玉琛:雨果是第一个把哲学上的对立统一论,应用到小说里的人物设计的技巧实验家。

B.人物:

    a.愛思美哈尔达:外表美和心灵美相统一

    b.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内心丑陋

    c.菲比斯:和神甫一样,外表美和内心丑的统一

    d.卡西莫多:外表丑陋,内心美丽

11.学会制造矛盾,写出人生伤的矛盾性

A.性格的矛盾《套中人》

B.心理的矛盾《安娜·卡列尼娜》

C.外表与心灵的矛盾:《在甲板的天棚下》;《巴黎圣母院》

12.矛盾有时候是外在因素和内心因素的尖锐对峙,有时候是人性惯常的运行的平衡被打破、被改变、被扭曲。总而言之,把握矛盾的关键点,在矛盾中写人,写出人物的矛盾,人物形象才会逐步的丰富起来。

 

(八)小说的叙述

一、小说叙述人的选择(谁来出任叙述人)

1.福楼拜;1821-1880;19世纪中叶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感情教育》

(1)福楼拜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和浪漫主义小说的创作基本进入了一个成熟时期。这个成熟标志着一定叙述方法的定型,定型就需要突破。

(2)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为自己定了一个要求——客观;作家不要出面,不能让人看到作家的影子,作家要隐身。

(3)《包法利夫人》的艺术魅力在于一切都是人物自己在活动,作家不参与

(4)以客观性表现小说的真实性,真实成为了福楼拜追求的最高目的

2.真实是小说的一个崇高法则,福楼拜采用的是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作家就是上帝,人物的心理,行为,情节的发展作家完全是知道的。

a.以事件的亲历人来叙述小说,即第一人称叙述。(只能以亲历人的思维和经历加以叙述)

b.选择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出任叙述人,有亲眼目睹的亲历感。

(1)第一个实现的人: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哲学家,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

A.泰戈尔《河边的台阶》:叙述人既不是女主人公,也不是女主人公的丈夫,更不是作家,而是河边的台阶在讲故事。

B.三个问题

    a.客观

    b.真实

    c.叙述人必须经历这件事,而且必须在场

C.泰戈尔的英明在于他所选择的叙述人是亲历人的叙述。这种叙述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性。第三人称叙述不可避免地中断或干扰事件进程和人物行动的缺点被非常高明的泰戈尔弃除了。

(2)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作家,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其中以拉丁文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

A.博尔赫斯《剑疤》

B.三个问题

a.即时性问题

b.真实性问题

c.情感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维斯特·蒙恩“推卸责任或一味忏悔”以及读者的情感)

a.君特·格拉斯;1927-至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铁皮鼓》《猫与鼠》

(4)《铁皮鼓》通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为主;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叙述结合在一起使用。(将一个人想人格分裂一般,同时做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

(5)写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多用第三人称叙述,写自我心理或情绪则用第一人称叙述,这是君特·格拉斯明显的叙述特点。

(6)解决了长篇小说中叙述的难点,是长篇小说的叙述赋予跳跃性和变化,既保持了小说中人物叙述的即时性和真实性的优点,又解决了小说中单一人称叙述的枯燥和单调的缺点。

A.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B.阿来《尘埃落定》

c.在现代小说的创作中,作家选用作品中某一个人物出任叙述人,这一叙述技巧已被广泛使用

d.高明的作家在小说中选择叙述人时,还对叙述人的身份要求极为严格,目的是为了人物的叙述绝不超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性格、自己的行动、自己的在场、所见所闻。否则,人们一旦说出了脱离自己的话,小说的真实性就会遭到破坏。

e.作家一旦选定某个人为叙述人,所有的语气立场都是出自这个叙述人,作者必须有高超的模拟能力。

f.仅就叙述而论,应该探索的领域还非常宽广。艺术领域也无国界和护照之分,任何艺术家都可以在这片实验田里涉足,并创造自己新的叙述方式。

9.

A.福楼拜的努力:在叙述人的选择上,是传统叙述人(即无所不包的作家自己来出面叙述),但他极力强调作家要推出小说。

B.泰戈尔的努力:以河边的台阶为叙述人讲述了一对年轻人的爱情经历,成功解决了叙述人“在场”的问题

C.博尔赫斯的努力:选择了小说中的一个任务作为叙述人,并且成功地解决了由一个死人叙述向活人叙述的转化问题。(分身叙述)

D.君特·格拉斯则运用小说人物的叙述和作家全能叙述两者相结合的手法,解决了长篇小说叙述单调问题和视点问题。

 

二、小说叙述技巧的演进过程和方法特点

1.威廉·福克纳和奥尔罕·帕慕克

(1)福克纳对小说叙述技巧的贡献在于多角度的叙述

A.《喧哗与骚动》:凯蒂的行为事件成为了全家生活的中心,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a.选择了四个叙述人:昆丁,杰森,班吉,黑奴迪尔西(不是量的增加,而是质的飞跃)

b.福克纳是站在四种不同观点的高层面来叙述人物极其生活,这才是福克纳“多角度叙述”的一个实质。

B.四个叙述人的运用和效果

a.昆丁:家族长子,想努力保持原有的家族的传统和道德,既不想承认新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又无法加以阻止,只能是无奈和绝望。以他的死亡来拒绝和抗议现在生活对原有生活的破坏。(《红楼梦》不是对于旧时代的批判,只是对于面对新的生活变故没有办法去应对,也没有办法去适应和苟同。)

b.杰森:站在新型资产阶级的实利主义的立场上来陈述生活,与其看到家道中落,不如惟利是图。但生活给他的变故是:他本来可以去银行求到职员,但凯蒂的事情使其丢到了饭碗。对过去的人,包括家族,包括他的姐姐产生了报复的心理。在他的心里要把把坏事干净,他只对一样东西产生过纯洁的爱——钱。他的陈述心态是一种自然流露的。

c.班吉:他对家族的衰亡和姐姐对她爱的温情,完全来自于他的感觉。他不具备常人的理性思维,只有印象和感觉,且不分先后。班级对姐姐和家庭的印象完全是温情,其余之外都是模糊的。福克纳的高潮之处在于,班级叙述时,采用的语言完全是班吉所能使用的语言。班吉的叙述完全是感觉叙述,保持了这一角度叙述立场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兄弟三人的叙述形成了三个人的角度和立场,从三个人的角度和立场来看待家族和凯蒂的生活,使旧家族的衰变和凯蒂的生活境遇有了很强的立体性,三人的三角度叙述,形成了小说的第一个叙述层面,在这个叙述层面之后还隐藏着另一个叙述层面——迪尔西】

d.黑奴迪尔西:作家将自己的叙述和迪尔西的叙述融合在了一起,通过全知叙述,客观的展现了迪尔西身上所有的善良、温情和爱,来审视前面三个叙述的偏执和狭隘。

B.多角度叙述的原则:叙述人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只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叙述。

C.福克纳是二十世纪小说家中,一位伟大的小说技巧的实验家

——诺贝尔文学奖  颁奖词

(1)奥尔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

A.帕慕克对小说叙述技巧的贡献

2.死去的人出任叙述人:超越死亡的叙述,对小说叙述所规定的真实性发出了挑战。由于他拆掉了生死界限上的篱笆,使得虚幻世界有了真实的样子,真实世界又有了虚幻的样子。

3.任何物都可以出任叙述人:整部小说总计有十九个叙述人(福克纳《当我弥留之际》十三个叙述人),能够用每个人的眼睛,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加以叙述。在十九个叙述人中,十三个是人,剩余六个是物:有狗,有马,有金币,有树,有色彩,有死亡。让死亡出任叙述人,这六个物变成了物与非物,而叙述也就成了物与非物的叙述。这可以看作是泰戈尔《河边的台阶》一作叙述形式的延伸,但泰戈尔解决的只是合理的在场问题。帕慕克的叙述具有东方哲学齐物论的特点。物,即是人,人,即是物。在帕慕克的小说中没有明确的主人公。所勾勒出的画面包括了爱,宗教,历史,人性,艺术。人、物、自然是一体的。

4.分身叙述:博尔赫斯《剑疤》的言述或是纵向的发展,一个人便拥有了双重身份。一个人是“人们将成我为凶手”的人,站在他的角度看,他杀人既有他的理由,也有他的合理性,既有绘画的理由,又有宗教的理由,还有哲学的理由,还有现实生活的理由;另一个人就是橄榄。

塑造人物要将两种互相背叛的性格最后组成一个人,这个人物称谓一个性格复杂、内心丰富的人物形象。

分身叙述在小说结构和人物塑造上所显示的精妙效果简直令人惊奇和震惊。

(2)所有小说新的美学享受,都来源于小说新的方法。

 

(九)小说中的时间运用

1.自然时间和小说时间:有时相同,用时不同

(1)自然时间有如江河之水,自然而行,任谁也无法改变其速度和行程。

哲学家认为时间是连续和绵延,不断的分离和逃逸,且不能返回。这一运行常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逾越的,但在艺术中,尤其是小说,最能打破时间的运行常规,改变其速度和绵延的特性,从而使时间更富有弹性。

3.自然时间进入小说时间中,其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小说时间应该是具体而形象。具体形象表现在,小说时间不是空虚的连续和绵延。

【十年过去了是自然时间,头发渐渐花白了,身高的增长是小说时间】

 

2.小说时间特性:在小说中,我们感觉的明显不是时间的流逝,而是事件和人物紧张或从容的演进。

(1)在传统小说中,时间伴随着事件和人物的开端、发展和结局,事件趋向完整,人物听从命运的安排走向结局,时间也就告一段落,走向结局。传统小说曾经和时间有过天衣无缝的配合,创造出诸多优秀的作品。

(2)现代作家时常将时间拨快或拨慢,甚至可以通过想象,通过剪裁,把将来时间,过去时间都拉到现在的时间层面上来。使将来,过去和现在融为一体,也使得现在的时间因为过去和将来的融入而显得丰富厚重。

 

3.时间的浓缩与滞缓

(1)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弗吉尼亚·沃尔夫《达罗卫夫人》;艾特玛托夫《一日长于百年》都是长篇小说,写的都是主人公一整天的经历。小说的自然时间和小说时间互不对应,又互相丰富。

【小说时间无疑是高度的浓缩时间,是用事件和人物高度浓缩的时间】

(2)海明威《老人与海》:老人打渔和与鲨鱼搏击的过程,正是时间的滞缓。通过环境描写的变化之中,来凸显出自然时间的流转。(收音机中的拳击比赛)

【就人物而言,他们专心于行动,他们的意识和注意力专注于对象和行动本身,因此,不会感知时间,也没有办法感知时间。时间似乎远离了人们。时光虽然悄然而逝,但专注于行动的生存的人们感受到时间仿佛在原地踏步。这个时候的时间,才称得上是小说意义上的时间。】

 

a.时间的中断与重叠

意识流作家对时间的运用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a.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将传统小说遵守的时间的陈规打破

(1)现在时间就是呈现在我们周围的形象与感觉,而过去的时间则是记忆,而记忆也是形象的,以画面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普鲁斯特的努力便是将这两种不同的存在连接起来,并融合到一体。

(2)重叠着两种进展:一种是人的进展,另一种是精神的进展。

A.弗吉尼亚·沃尔夫:真实是瞬间的印象,以及对过去的回忆。

代表作《达罗卫夫人》

a.运用了两个时间:

a.形象的现在时间:达罗卫夫人一天的活动

b.心理时间:绵延三十年之久

b.两个时间重叠在一起:三十年的景象和声音和现在融合在一起。

 

b.时间的凝固与倒流

(1)让·保罗·萨特;1950-1980;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哲学家、社会活动专家。

A.瞬间:世界和人们的一种时间的观念必将消散成为之前和之后的一种碎屑。这一碎屑的聚合,时间的原子,就是瞬间;瞬间的位置是居于某些一定瞬间之前和某些瞬间之后的中间,而在其自身形式的内部并不包含有千余后。瞬间是不可分的,是非时间的,因为时间是连续性;然而世界却分崩离析为无穷瞬间的尘埃。

【萨特的瞬间概念和以往的包括意识流的瞬间概念的区别是凝固和流动的区别,是非时间性和实践性的区别。流动是由凝固构成的,时间性是由非时间性构成的。】

(2)阿伦·罗伯·格里耶《密室》:小说的时间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只写了一个凝固的画面。

(2)新小说的小说观念:作家写小说,读者要参与

(3)时间的凝固加辐射使得这篇小说不确定的内容有了无数个确定的内容,这正是格里耶处理时间的超高技巧所收获的无穷的美学效果。

【永恒并非绵延的无限性,而是非时间性的静止。就人物形象和意义内涵而言,是瞬间的凝固。】

(3)阿莱霍·凯朋铁尔《时间之战》唯一主题:时间

A.《回归种子》:时间不是浓缩不是凝固,而是倒流。

(4)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写未来时间

(5)扎西达娃;1959-至今;作家;主要作品有《西藏-隐秘岁月》《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等

2.《世纪之邀》:受到南美作家对于时间概念的影响

(一)时间的倒流,时间的凝固,时间的加快脚步,是的扎西达娃的小说《世纪之邀》具有了丰厚而又如此深刻的象征意义。西藏之魂,跳动在远古至今有通往未来的时间之中。

【小说时间和自然时间是高度统一的,小说时间最终还是要进入自然时间之中。】

(6)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

(7)让·保罗·萨特《墙》:突破了生和死的界限,让时间以恶魔的形式存在。

a.这个世界是非常荒诞的,人生的命运是不可琢磨的;通过抢逼人的时间——墙(这道生死界限的突破),来告诉人们:汤姆和胡安已经被枪毙了,“我”不会被枪毙。

 

c.小说时间犹如定时炸弹,在预定的时间里会准时炸响。在炸响之前,时间会以多种形式正反运行,并暗中推动事件和人物向自己的中心靠拢。当所有因素都汇集并踩上时间的炸弹时,炸弹便会在最佳时机发出一声巨响,让巨大的威力把所有的小说要素都抛上高空。小说要素在空中闪耀着非常美丽的光辉。

 

(十)小说中的空间运用

1.从艺术结构的意义层面来说,小说是一系列场景的组合。场景和环境便是小说空间的具体显现和物化,小说空间绝不是人物活动的陪衬背景,而是人物赖以生存的坚实大地。

 

(6)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

(1)《清闲供·小蓬莱》【清】程羽文

门内有径,径欲曲。径转有屏,屏欲小。屏井有栏,栏欲平。栏畔有花,花欲鲜。花外有墙,墙欲低。墙内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石面有亭,亭欲朴。亭后有竹,竹欲滴。竹尽有室,室欲幽。室旁有路,路欲分。路合有桥,桥欲危。桥边有树,树欲高。树阴有草,草欲青。草上有渠,渠欲细。渠引有泉,泉欲瀑。泉去有山,山欲深。山下有屋,屋欲方。屋角有圃,圃欲宽。圃中有鹤,鹤欲舞。鹤报有客,客欲不俗。客至有酒,酒欲不却。酒行有醉,醉欲不归。

A.典型的叙述文字,所叙述的小蓬莱虽然就在眼前,空间层次逐渐展开,但缺“人”,只能视为自然环境的显现。

(2)巴尔扎克《沙漠中的爱情》:在战争的残酷背景下,写人性和兽性的升华。

A.特殊的空间:无边无际沙漠中的一个狭隘山洞(空间是关键点)

B.小说的真实性和深刻性源于特殊而典型的空间环境

(3)哈代《三怪客》(现实主义)

A.三个人物:

a.牧羊人——偷了一只羊将被绞死的犯人

b.前往监狱执行绞刑的刽子手

c.被判死刑的牧羊人的弟弟

B.哈代为了揭示三个人的神秘关系并充分表现三个人的心理和性格,大胆的舍弃了线性结构的故事编织,而选用了空间结构,将空间浓缩到一个点上。

C.犯人的弟弟和那些主人非常机警的掩护他逃跑了,这正是哈代的本意和小说的真正内涵:法律是极其不公正的,用一只羊换一个人的生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a.雨果《巴黎圣母院》(浪漫主义)

a.雨果深切地认识到,巴黎圣母院是历史流程中诸多人间悲剧和喜剧的见证物,熔铸着人类各式各样的灵魂。

b.各式各样的人物在这一空间中活动,反应了中世纪巴黎人的民俗风情,体现了宗教的伪善,王权的霸道,以及贫民的勇敢和善良。

a.卡西莫多是这建筑的一部分,与建筑和谐又欠和谐

b.神甫给这建筑的是虚伪和毁誉

c.甘果瓦刻下的则是懦弱

d.艾斯梅拉达给这壮美的建筑增添的则是善良和柔美

【看时间结构小说就像看清明上河图,无论站在何处,都能看到人物穿行并生活在画面之中,甚至走完自己一生的行程;空间结构的小说,人物根植并生长在相对固定的空间点上,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有这个空间点伸发出来的,小说空间成了人物生存之根,也成了小说美学的生存之根,所有人物的存在又为空间点注入和生长了新的空间内容。】

【立体的空间结构成为了人类生存精神生成和张扬的一个重要条件】

b.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危地马拉著名诗人,小说家

2.《危地马拉的周末》

【南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写作特点:小说在结构上非常讲究,想象非常奇特。】

3.结构上设置了七个板块,顺水漂流,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漂流到位,拼接整一个全新的小说新大陆

4.大陆漂移板块式的空间结构所产生的神秘性正好与爱国团的地下秘密行为互相吻合,使得小说的美感大放光辉。

 

(7)心理空间:这一形式为意识流小说所独有,是浓缩人生时间和空间非常有效的手段。

2.博尔赫斯

1.《圆形废墟》:圆形废墟和圆形剧场相重合,并和下流的白色庙宇相对应,流水是时间的象征,废墟、剧场和庙宇又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空间象征。这些空间合而重叠,使得历史重叠到做梦人的身上,使得做梦人悟出历史的真谛。

【过去历史是今天的幻影,而今天、今天的我们,有将成为后人的幻影】

2.《巴别图书馆》:将宇宙汇聚成六面体的图书馆,而人则是偶尔出现的图书管理员和图书,通过盘旋的梯子往下可以到无底的深渊,往上可以升到高处,《巴别图书馆》的空间构想上远超过但丁的《神曲》。

a.巴别图书馆,这宇宙空间的象征,装满了记录着人类痕迹的宝贵书籍,于世独立。即无用,也不朽。

【小说空间的领域也大若宇宙领域,内中充满了不尽的神秘而未开垦的处女地,一切有自觉追求的作家当然熟知传统,又锐意求新,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拓展小说空间,创作出更加具有空间特色的小说来。

 

(十一)哲理小说与哲学小说

哲理小说:重心放在人物感悟人生深层哲理的小说——所有要素都在促使人物对人生做出深层的哲理感悟

哲学小说:用任务来传达全新的哲学观念的小说——旨在传达全新的哲学观念

哲理小说和哲学小说的大致区别:

6.哲理小说调动小说要素的主要方向是促使小说人物感悟社会及人生的哲理意义。但细究这些哲理意义,大多已被哲学家考究过了。

7.哲学小说则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让人物在规定情形中做出自己的言行选择,这些言行选择是根据人物的内心规则进行的,而这内心规则却正是哲学家在人及人类的生存世界中新近开掘出来的哲学观念。这类小说大多由哲学家来完成。

 

1.哲理小说

A.史铁生;1951-2010;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

a.《命若琴弦》:环境、人物、情感、情节,都具备而且和谐的融为一体。作家没有强调其中的任一因素,而是让小说的基本要素朝着一个哲理感悟的方向去发展,并且这一作为小说转变枢纽的感悟是由人物来完成的。

A.主旨小说各项要素汇集一处,在人物心灵中点燃的,正是不断弹唱、奋斗不息的火炬。

B.伊尔斯·艾青格《被捆缚的人》

1.小说主人公无名无姓,简便地被命名为被捆缚的人。形象幽默怪诞,充满戏剧色彩。

2.有自由就有限制,有限制就有自由,没有限制,自由就没意义。

【生存之道: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庄子·养生主》】

C.富·米利扬《恪守公约》

(2)结尾处,穿制服的人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话:“人们怎么那么怪?他们既然能达成协议安上一块牌子,怎么就不能团结起来,一致同意把它取下来呢?”

(3)哲理意蕴:人类的许多生命最后往往毁灭于自己给自己所赋予的枷锁之中。

【在象征性中,人物最终完成了对人生、对社会以及自然的哲理感悟和这里思考,而传达这里感悟和这里思考,成为这里小说的一个主要目的。】

 

2.哲学小说

A.【法】阿尔贝·加缪《来客》

(一)两个难点

a.小说的背景:二战后,阿尔及利亚人民族主义者抗击法国殖民主义者的战争即将爆发

b.必须面对达吕和阿拉伯人的选择

【存在主义哲学的中心观念之一: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存在主义哲学观念: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不可预测的;人是自由的】

【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自由选择所遵循的最高法则是人道主义(在人道主义的原则下你可以做出一切符合你秉性的选择,并承担你自由选择所带来的责任)】

B.萨特《墙》

A:小说中一切都是错位和歪打正着的


【课程笔记】教你写小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