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问题》补:四、关于苏联和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比较
【本文转载自—— 仅供学习参考】
四、关于苏联和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比较
教科书422页上引用列宁的话:“国家政权如果掌握在工人阶级手中,通过国家资本主义也可以过渡到共产主义”等等。这些话讲得很好。列宁是个干实事的人,他在十月革命以后,因为看到无产阶级管理经济没有经验,曾经企图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来训练无产阶级管理经济的能力。那时候的俄国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力量估计错误,不接受列宁的条件进行怠工破坏,逼着工人不得不没收资产阶级的财产,所以国家资本主义没有能发展。
在内战时期,俄国困难确实很大,农业破坏了,商业联系被打断了,交通运输业不灵了,搞不到原料,不少工厂没收了,也不能开工,因为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对农民实行余粮征集制,这在实际上是无代价的取得农民劳动生产品的办法,实行这样的办法,势必对农民翻箱倒缸。这个办法实在不妥,在内战结束以后,才用粮食税制代替余粮征集制。
我们的内战时期比他们长得多,22年间我们在根据地中历来实行征收公粮和购买余粮的办法,我们对农民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在战争中紧紧地依靠农民。
我们搞了22年的根据地政权工作,积累了根据地管理经济的经验,培养了管理经济的干部,同农民建立了联盟。所以在全国解放以后,很快地进行和完成了经济恢复工作,接着我们就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把主要力量放在社会主义革命方面,同时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间,我们是联合农民来对付资本家,而列宁曾经在一个时期说过宁愿同资本家打交道,想把资本主义变成国家资本主义,来对付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这种不同的政策,是由不同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苏联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因为需要富农的粮食,所以对富农采取限制的政策,有点像我们解放初期对待民族资本家的政策。只有等到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一共生产了四亿普特的粮食的时候,才对富农下手,提出消灭富农,实现全盘集体化的口号。[1]而我们呢?却在土地改革中就把富农经济实际上搞掉了。
苏联的合作化“在一开始农业曾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397页)这一点使东欧许多国家在实行合作化的问题上增加了许多顾虑,不敢大搞,搞起来也很慢。我们的合作化没有减产,反而大大增产,开始许多人不信,现在相信的人慢慢地多起来了。敎科书中光拿苏联的经验吓唬人,影响不好。
注:
[1] 斯大林在1929年12月的《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中说:“富农在1927年生产了6亿多普特粮食,其中通过农村外的交换卖出了大约一亿三千万普特。这是一个十分严重而不可忽视的力量。当时我们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生产了多少呢?大约八千万普特,其中运到市场去的(商品粮食)约为三千五百万普特。”所以斯大林断定,在这种情况下,向富农进行坚决进攻是不可能的。斯大林接着说:“现在我们有充分的物质基础来打击富农”。因为1929年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生产的粮食不下四亿普特,其中的商品粮食在一亿三千万普特以上。(《斯大林全集》12卷1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