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墨家——兼爱天下的功利道德主义
一、社会历史观
1、兼爱:
(1)问题:天下人皆不相爱
(2)解决:兼相爱,交相利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3)可能: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兼相爱,交相利,此自先圣六王者行之
2、贵义:
万事莫贵于义
义,利也
兼即仁矣,义也
•功利主义道德观:利是义的功效,义是利的手段。
3、其他主张
非攻,非乐,尚贤,
尚同,节用,节葬
•表现了墨家功利主义思想,既有人民性的特点,又有片面的狭隘的唯经济论的历史局限性。
二、天人观
1、天志:天是最高主宰之神
天欲义而恶不义
天之为政于天子
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恶,天能罚之
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贱,必得罚
•墨子高扬天志,其实天的意志就是墨子要表达的人民的意志。
2、明鬼:
鬼神之所赏,无小必赏之;鬼神之所罚,无大必罚之。
•能感受到墨家对社会道德、公平、正义的强烈追求,也可以发现墨家以虚构的神灵世界来弥补其在现实社会中“尚同”之政治制度设计的不足。
3、非命:没有事先决定一切的命运
执有命者不仁。
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墨子“非命”体现了墨家主张勤于政务,勤于劳作,不避任何危难困苦,为了天下有治和人民富足而积极有为、努力奋斗的精神。但墨家所说的“强必治”“强必富”是以鬼神为赏善罚恶为实现目标的条件保证。反映了当时处于弱势地位的小生产者还无法依靠自己的现实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命运。
三、认识论
1、认识的来源:通过实际的感官感受来获得知识
取实予名
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耳目之实知有与无为仪者也。(盲人不分黑白,名不分善恶)
•判断有与无的标准是人的见闻和感觉而非人的主观意识,唯物主义的感觉论。
2、认识的过程:察类明故:察类>明故>推理
察类:明辨事物本质的概念
明故: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把握人们行动的目的和指向。
推理:正确运用推理,对事物发展作判断预测。
3、认识的标准:确立一个检验认识,言论是非的标准
言有三表:言必立仪,言必有三表:古者圣王之事,百姓耳目之实,国家百姓之利
•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尊古传统,另一方面体现了墨子以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为思想特色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重要理论价值是在中国哲学史上系统地提出了检验真知的标准,尤为可贵的是,墨子把“是非”和“利害”相联系,认为真知既是是非之是,又是利害之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缺点在于:经验主义的狭隘性和局限性,有限的经验不可能归纳出鬼神的有无,未把经验中真实的感觉与错觉、幻觉区分开来。后世汉代王充说“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就是说要想获取正确的知识,不仅要感觉经验,还必须有理性思维。
四、儒墨对比
1、爱
同:背景同,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异:(1)范围不同:
a孔子仁爱根据宗法理论,认为爱有远近亲疏,贵贱等差之分
b墨子兼爱反对宗法理论,主张爱无等差,一视同仁
(2)爱的先后顺序不同:
a孔子主张推己及人,先爱亲后爱他人。
b墨子主张先爱别人的父母
(3)爱与被爱的关系不同:
a孔子主张尽心,不求回报
b墨子站在互利互惠的功利角度,认为应对等回报。
总之,
a儒从人的本质属性立论,认为爱人出于人的道德情感。
b墨从人的社会功效立论,认为爱人是实现物质利益的手段。
2、义
同:孔子讲义利之辨,墨家讲义利之合,两家其实都排斥个人的自私自利。
异:a儒家认为道德有其内在价值,仁义,人伦是人之所以为人者,道德生活高于物质生活。
b墨家认为道德有其功效价值,道德生活属于社会公利,其根本是人民衣食富足。
3、命
异:a儒家“以命有为”,一是作为道德根源的天命“天命之谓性”,二是认为有非道德性,人力不可改的时命。
b墨家“非命”反对有不可更改的时命,个人的贫贱寿夭,社会的治乱安危都被人的主观努力和天鬼神的罚恶赏善所决定。
4、认识论
异:
(1)知识来源不同:孔子学而知之,墨子闻之见之。
(2)名实顺序不同:孔子以名证实,墨子取实予名。
墨家诞生于春秋战国,社会战乱频繁,道义缺失,成为社会各个思想流派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墨家的社会历史观,将儒家仁爱的理念推广至天下所有人,形成了以“兼爱”的核心的墨家功利主义道德哲学体系,既有人民性的特点,又有狭隘的唯经济论的历史局限。
其次,其天人观以虚构的神灵世界来弥补其在现实社会中“尚同”之政治制度设计的不足,也体现了小生产者对社会道德、公平、正义的强烈追求。其中,“非命”体现了墨家主张勤于政务,勤于劳作,不避任何危难困苦,为了天下有治和人民富足而积极有为、努力奋斗的精神。但墨家所说的“强必治”“强必富”是以鬼神为赏善罚恶为实现目标的条件保证。反映了当时处于弱势地位的小生产者还无法依靠自己的现实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命运。
最后,其认识论确定了以经验为主的认识路径,其重要理论价值是在中国哲学史上系统地提出了检验真知的标准第一次提出了检验真知的标准:古代圣王之事、百姓耳目之实,国家百姓之利,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尊古传统,另一方面体现了墨子以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为思想特色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尤为可贵的是,墨子把“是非”和“利害”相联系,认为真知既是是非之是,又是利害之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缺点在于:经验主义的狭隘性和局限性,有限的经验不可能归纳出鬼神的有无,未把经验中真实的感觉与错觉、幻觉区分开来。后世汉代王充说“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就是说要想获取正确的知识,不仅要感觉经验,还必须有理性思维。
此外,墨家在物理学、军事、数学方面皆有所论述,是中国古代的宝贵财富。
墨家思想具有小生产者的阶级属性,体现了小生产者对社会道德、公平正义的强烈希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先秦之后受到出于维护大地主统治目的的历代统治者的打压,逐渐消失于官方学术中,但墨家思想却深深地印入我们的民族性格之中,兼爱天下的理想成了历代农民起义的最主要的指导思想,体现在历代农民起义之中,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源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