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古卷轴lore的解读
在远古时代,当人们想要表达某种东西,但又无法表达时,他们会用壁画来描绘。例如画了狩猎场景,祭祀场景等等。这这描绘基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但并不仅仅是记录。画中的人物和物品都并非完全写实,而是代表了作者通过这种日常生活的思考。为何人多更容易捕获猎物?为何猎物如此凶猛?为何会有生老病死?因此壁画中那些非写实的图像就是画师本人的一种思考。他们可能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了一种感觉,但没法表达,于是就这么画出来。
但这种没法和他人交流,观看者肯定没法100%了解画师在想什么,于是有了语言,可以沟通,于是有了文字,可以传播和推广。这些虽然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有这东西,但还是很难和画师产生共鸣,体验到他的感受。
不过,至少传播开了,几率变大了。
自古以来,这一问题困扰着所有创作者,如何才能让别人明白那些无法描述的东西。最常见的就是用各种名词来代替一种现像或一个过程。虽然大部分人会被名词限定而造成思维的堕落,还是会有极少部分人会探索名词的本源,从而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例如河图当然不是河里出现无字天书,而是一种结合水的状态来表达的世界和思维进程,思考为何如此就会象征这重走这一过程,类似的还有诺亚方舟。
越往后,随着人口的爆发和科学的进步,会越来越用各种名词来普及,力求让最蠢的人也明白,或者即使不明白,但只要说出这个词,就显得已经明白了。虽然这种做法有科普作用,然而一但99.99%的人都只在重复这些词,因为其它人也如此而觉得自己做为众体就是对的时,也造成了割裂,即废料太多,产出海量无用信息,个体将这些当作自己存在的证明,但都是重复的,这也是上古卷轴的作者写黯沉泥沼的动机,一种未来的全新人类。
我唯一一次在b站和人辩论就是这种情景。他们认为一定要背书,这样以后可以背出些诗词在人们面前显摆。我认为应该看而不是背,因为诗代表了作者的想法,和它人无关,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内容。结果就被他们扣了各种标签,一会儿说我是虚无主义,一会儿说是唯心主义,一会儿是主观唯物主义。通过这些标签来反驳,证明自己是对的。这就是目前的情况。
因此,避免出现这种思想的堕落,能让玩家真正领会到自己要表达的,就成为上古卷轴的创作者的主要问题。最早的模式是开放式的,玩家可以通过人物对话以及核心书籍了解到世界观,这种解读有着相互的关联和统一的框架,但也会让人限定于此,而忽略了他没有放入的,或故意插入但很不起眼的,这些被解读者刻意无视,从而造成了如今的局面,又回到一群人把同样的东西不断重复,并因为是大家都公认的,所以认为就是对的。对其它东西就完全不感兴趣,因为没有伴,所以宁可一群人讨论错误的共理,也不愿一个人探索未知。
相对而言,国外因为各种原因,对此反感的更多,因此出现了很多神论,这些神论都有一定道理,是对主流的嘲讽。具体可见那张有很多名词的网图。
OL最大的任务是在教人如何解读。从早期本体到后期的各dlc,创作者已经从模仿填补早的框架,到超越它形成更出色的体系。他们自己也在不断成长。为了让玩家不致于犯之前的问题形成固化,创作者对世界观的描绘更贴近现实,基本是在重走人类的进化过程。当然我指的不是游戏内的事件,而是玩家的思维变化。
OL和前几代一样有着共同的框架,但表达方式进行了革新。通过三十六课能推导出一个完美的框架,而ol会用更多不同的信息告诉人们从来就没有完美,因此探索是个永恒的过程。探索与世界的成长是共通的,即便懂的再多,也会觉得一无所知。
因此,对上古卷轴lore的解读并非是自己知道了什么,大家知道了什么。最基础的是自己并不知道什么。追求确定性是永远不可能的事,正如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只是一粒微尘。期待有共同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的输出观点,只是无用信息的合集,至少先让自己成为信息,这样至少可能可以让他人踏入门内,就像在描绘壁画(在一千万年后的生物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