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特斯拉电池日前瞻(一):电池尺寸

2020-09-21 00:10 作者:PureCosmos  | 我要投稿

尺寸估计

从四天前泄漏出来的特斯拉新电池的照片来看,基本可以确认的是直径增加到54mm,高度可能比21700略高也可能保持基本不变。(Now you know和TeslaDaily 都给出了75mm的估计,同时TeslaDaily也后续认为直径可能只有45mm。)

从Eletreck流出的新电池外观泄密图
BCCooper指出的细节(X54)和最早的尺寸估计
Tesla Daily做的仿制模型,仿拍对比

综合各种尺寸估计,新电池的体积大概会是21700电池的五到七倍。另外,似乎有应用了五月份特斯拉申请的“无极耳电芯”(Tabless Electron)专利,但不能完全确定。

假定直径45mm,长度75mm,和2170系列作对比


大尺寸有什么好处?(无关能量密度!)

  1. 生产成本,尤其是在电池封装上的成本节约。更大的单元体积意味着相同容量的电池模块只需要更少的电池单元。那么电池单元封装的一系列相关工序,包括卷绕、注入电解液、焊接,及组装电池模块的操作量也相应地大为减少。此外,单纯的工艺成本降低外,还以为这生产线占地空间的缩小,和潜在的生产线流速加大。

  2. 电池功率密度的提升。这点从18650到21700系列的变化里就看到过。电池的最大输入/出的电流增长快于体积的增长,因此更大的电池意味着单位质量的能量输入/出的能力的提升。类比之前21700升级时的功率提升,新尺寸可以大概预估三倍到五倍的功率密度提升。(这个预估未必准确,仅作参考。)而最大功率密度的大幅提升,对于电车来说意味着的潜在性能提升,刹车能量回收中的大电流应对瓶颈的解决,和更快的充电速度。

什么制约着电池的尺寸?(为啥之前不做这么大的电池)

主要来说是电池的热管理。尺寸越大,表面积/体积比越小,散热则越困难。此外对于圆柱型的封装+侧面散热的设计来说,还有中心散热随直径变大变得更为困难的问题。此外,电芯材料还对电池的进出电流有着上限制约,加大直径增大电流产生能力但进出不了没有意义。


什么使得这个大尺寸变得可行?(为啥现在能做这么大的电池)

  1. 从 Maxcell 合并中获得的干电极技术。该技术据称应能大幅减小电芯的内阻,且能大幅提高进入电流的上限。(其实两者都得益于材料的更强的导电性能。)减小内阻即意味着从根源上减少发热,除了减轻热管理制约外,还有略微提升能量使用效率的好处。

  2. 无极耳专利的应用,或许新的模块散热设计?老马曾在推特上说 无极耳专利 看似不起眼,其实非常重要,这里可窥见其一角。极耳是什么意思?下图上为一般电芯展开的一部分,突起部分则为极耳,电芯圈起或折叠起后,极耳也需要焊到一起作为电流进出的桥梁。图下则为新的无耳极设计,电芯边缘直接承担进出的桥梁。(电芯本身其实很简单,难点在于开放两段的封装接口。)

电芯展开局部示意图,上带极耳,下不带极耳

极耳的存在伴随着一些小问题,首先电流在内部需要走过额外的路径(下图),这意味着额外的电芯内阻和发热,且还是造成一定程度的发热不均匀。

而无极耳,直接使用边缘进出电流,使得电流的内部路径得以优化(下图),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内阻和发热,并规避掉发热不均匀的问题。

除了从源头上减少发热外,去极耳使得另一种模块散热方式变得更有吸引力,即两段散热(或平板散热的叫法)。

左图为用电池两端连接散热系统,右图为电池侧面包裹散热系统

其实电芯材料本身就是很好的导热材料,而其中的绝缘膜则不是。采用侧面散热虽然一般来说有更大表面积,而热量必须通过层层绝缘膜的阻隔。去掉极耳后电池两段和电芯的连接更直接,而纵向的直接用电芯边缘散热,虽然表面积可能更小,但像是“高速热通道”,效率更高,这点已经有相关的实验支持。且这样一来可以规避掉电池径向散热不均的问题,即中心部分散热更困难。另外,两段的表面积虽直径呈平方关系,所以电池的直径大小对这种散热方案没有影响。增大电池直径,原则上不影响这种散热方案的散热效率。特斯拉既然大幅增大了电池直径,且有了无极耳这么一个额外手牌,采用这种散热方案的概率非常高。

除了以上提到的作用外,无极耳设计还有略微缩小电池体积,几乎完全去除封装过程的焊接需要等有点。你明白老马说的这专利意义重大了么~

以上为电池日前瞻和泄漏出来的电池尺寸相关的内容,另外的我可能整理,包括电池分级战略,无钴和低钴电池,百万英里寿命电池,电池回收,新旧电池应用战略等等。不过从时间角度看,咕的可能性更高。不管怎样,电池日那天一些都会揭晓~

‍特斯拉电池日前瞻(一):电池尺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