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杨宁】3.孟子文艺批评观 1(逐字稿)
我们来讲孟子的文艺批评观,孟子的文艺批评观当中就已经涉及到了很多的关于我们文学阅读、文学阐释的方法论问题和基本的观念问题,所以孟子非常非常重要,以至于我们当今时代再去做文学批评,做文学阐释的时候,孟子所提出的很多概念命题都需要我们再不断的去反复揣摩。所以孟子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当然在进入孟子的时候,我们首先还是要谈一下第一个问题,就是孟子的文化意义。我们要了解孟子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文化状态下,他才提出他的这些观点的。当然第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是孟子其人其书。关于孟子的生平,我们不需要太多的去介绍。因为孟子,大家也都知道,孟子名轲,邹人,山东邹城的,这样的一个山东邹城人,一共活了84岁。中国古代我们经常有这样一说法,叫做七十三、八十四,73就指的是孔子的年龄,84是指的孟子的这样一个年龄。这两个年龄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门槛。当然你也可以见,孔子和孟子两个人活的岁数,尤其在先秦时代,岁数都是很长的。
当然我们简要说一下孟子的人生经历。在他42岁之前,基本上都是在山东邹城生活。他可以这么说,孟子,他的思想的来源依旧是源于孔子,他是子思子的门人。子思又是谁的学生呢?曾子的学生。曾子又是谁?又是孔子的学生。所以这个思路,整个的过程大家应该能够很清楚的了解,孔子,曾参,子思,孟子这样一个传承的关系。后来因为子思和孟子后来在思想影响比较大,所以后来就形成了所谓的,大家也都知道,叫做思梦学派。思梦学派在宋代以后被誉为是儒家学派的一个正宗。为什么叫做正宗?就意味着其实儒家,儒学还有异端,比如荀子被认为是孔门的异端。而孟子呢,就是思孟学派,被之为儒学的正宗。接下来在他61岁,也就是公元前330到前312年的时候, 61岁前,他四处游历楚国,游历齐国、宋国、魏国等等,当然就是跟别人到处进行辩论。接下来公元312年的时候,到他公元前289年的时候,84岁之前回到了邹国,讲学著述,于是跟整个他的弟子,所谓的“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这本书,我们现在看到的《孟子》这本书,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版本,因为在《史记》当中就有,《孟子列传》当中就已经记载了关于孟子的篇数数量,所谓的孟子7篇,后来又把它分为上下,共14篇,这个是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我们现在看到的《孟子》就是最早期版本的《孟子》。
当然有的同学就该问了,老师,我要学习《孟子》,我会不会像上节课那样,也给我列一些参考书,肯定是要列的,《孟子》的参考数目。我把它分成三类,第一个类就是读本类。读本类首先给大家推荐的一本,这个还是老生常谈了,这个肯定是必须要看的,文史哲专业必备的一本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当然就有《孟子集注》,中华书局的版本。我还上节课说过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在现代虽然有些观点看起来是错的,但是依旧很重要,它的影响很大,甚至有些观点错都错的那么的伟大,错都错的那么的精彩。所以朱熹的这本书,大家一定要去多多的去认知,多多的去学习。接下来,如果稍微一个简易版的版本,还是杨伯峻先生的。上节课我推荐的是他的《论语译注》。除此之外,就是《孟子译注》这本书,也是大家应该具备的。除此之外,大家有空的话,现代人,香港有个叫做刘殿爵的人,他写过一本书,这本书叫做就叫《孟子》。这本书,它是把《孟子》翻译成了英语,供西方人阅读,而且刘殿爵翻译的这个版本可以是西方人读《孟子》的一个必备的基本的书目,可见他的翻译是比较到位的。大家有空的话,建议大家,尤其你搞比较文学,你可以去看一看,你看看他是怎么翻译的。这个里边对于我们了解,比如孟子的经典的翻译方式,以及西方人是如何切入理解孟子的儒家经典的思想,这都有很大的一个关系,很大的一个帮助。
接下来就涉及到关于《孟子》的注释,怎么说呢,就关于《孟子》,因为《孟子》它跟《论语》不太一样,就是《孟子》它已经成篇了,上下的语言的逻辑性比较清晰,不像《论语》就是一些重点章句的一个摘抄,所以会导致《孟子》当中很多句子,它的意义的歧义性没有《论语》那么的大,所以它的注释也并不是很多。有代表性的就是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这本书可以说是,如果大家去研究的话,这本书应该是必看的。因为这本书有一个特点,它是整个第一本,可以这么说是第一本对于《孟子》的注释的一本书。接下来另外的一本比较有名的就是清代的焦循的《孟子正义》,作为学术研究,你要进一步进入到深入的学术研究当中,这本书是要准备,是要看的,《孟子正义》。
关于孟子,我再给大家说一下关于孟子还有很多,你要想了解孟子这个人,因为你会发现孟子经常会有一些小故事,比如孟母三迁,比如断肢欲学,比如始作俑者等等,很多的成语都是出自于《孟子》,所以建议大家有空可以看一看孟子的一些传记。比较好的有,比如今现代人台湾的黄俊杰写的一本书,就叫《孟子》,现在好像三连书店也有出版,也把它出版了,就叫《孟子》。比如还有杨泽波,他写的一本叫做《孟子评传》。《孟子评传》这本书我稍微说一下,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大套丛书当中的一部中国思想家评撰丛书,这套丛书有上百本,把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重要的思想家全都给他,每一个人都写了一本非常详细的一个评传,当然有关于这个人的人生传记,他的著述,他的思想主要观点,所以是非常重要的一本著作。有空的话,不光是《孟子评传》,你要去看,里边很多的重要思想家评传,你有空有时间都应该去看一看。
接下来我们来谈孟子的思想。首先,在进入孟子思想之前,我们首先要谈一个问题,就是孟子所面临的社会情况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在讲孔子的时候,我们知道孔子所面临的社会情况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管它叫做礼坏乐崩,或者叫礼崩乐坏。而孟子所面对的时代是什么样子?很简单,就是百家争鸣。孟子所处的时代跟孔子不一样,孔子处在一个春秋时代,而孟子处在战国时代。孟子的时代是战国时代,我们经常就有一个特点,管战国时代叫做什么呢?叫做百家争鸣。但是百家争鸣,我们现代人一旦提到百家争鸣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总觉得有一个好处,百家争鸣往往就好处,为什么呢?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形成不同的流派。我们就跟另外一个概念就联系起来了,言论自由。但是言论自由这件事情是不是一件好事呢?当然是好事,但是怕就怕,有自由,但是没言论,或者是有自由,但是言论是错的。这里边我要强调一点,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我要强调的一点就是什么呢?百家争鸣不见得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通常带来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什么?思想混乱。
如果大家了解的话,你会发现在孟子时代,他所针对的一个两大非常重要的一个派别,他的所有的言论针对的一个派别就是杨子和墨子。你会发现我们现代,这里边就出现一个非常诡异的事情,就是我们现在老把百家争鸣当成一件好事,老把言论自由当成一件好事,但是你会发现不是这样的。在孟子的时代,百家争鸣是一个麻烦。所以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今天人看待历史的时候,我们总是带着一种后来人的一种傲慢,我们总是事后诸葛亮,我们总觉得好像我们现代的眼光是正确的,然后去看待历史。你去看待历史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真真正正走入历史上,你会发现老子、孔子、孟子往往都不是这么想的。所以有的时候我在这里边要跟大家,你学历史也好,搞文史哲也好,不要带着你的一种傲慢的心态,你不要简单地说怎么能够这样,当时的人怎么能这么想事情呢?你应该反过来想想,是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有些问题错了。
接下来我们继续说,孟子既然处在那样一个时代,百家争鸣的时代,往往就会出现两个非常大的时代问题。第一个,从个体方面,百家争鸣,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言论自由往往就出现一个什么问题?每个人往往都特别自我。一个很重要的代表就是谁?杨子,他也姓杨,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是极为异端的学说。大家经常听到的成语叫做一毛不拔,所谓的拔一毛而利天下,就从你身上拔一根寒毛,但是这件事情有利于天下,这件事情你做不做?杨子说我不做。这是一个极端的自私自利之言。当然,自私自利之言,当然也就意味着在当时确实影响很大,也会煽动很多的人心。这样就会导致一个什么问题?就会导致社会混乱了。每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只考虑自我,不考虑他人,所以说这是一个从个体方面的大的问题。而这种个体方面的问题,就会导致社会、国家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思想混乱。于是接下来,怎么办?怎么去应对百家争鸣?孟子说那好,我要给所有的思想找出它的根源。你既然是错误的,比如一个人认为人就应该自私自利,那好,接下来里边我要给你的错误的思想,找出你错误的根源。难道人应该自私自利吗?人性的本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孟子从这个问题上入手。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孟子的所处的时代,百家争鸣的时代,尤其是我们现在很多人都认为百家争鸣是好的。不,百家争鸣在孟子那里是个麻烦,而且它经常会诞生出错误的思想,而且不受任何的控制。孟子怎么办?孟子就怎么办?三个方面,一个要知言,一个要谈仁政,最重要他要谈人性。所以有的时候我建议大家,你在读《孟子》也好,在读孔子也好,尤其是在读《论语》的时候,我原来上大学的时候读《论语》,总想跟孔子进行辩论,我总觉得你这么说不对,你这个观点有问题。但是你跟孔子辩论,其实背后暗含了一个观点,你觉得你跟孔子是平等的,甚至你有点带着现代人的观点,有这种俯视孔子感觉。事实上来讲,孔子的问题未必的是我们那么简单能够看得上。所以有的时候读《孟子》,你要知道他处理的是什么问题,他暗自在跟谁对话,那么接下来你就要知道他为什么要说出这些话。因为这种问题,有的时候你可能读一遍,读不出来,没感觉,要多读几遍,你才可以感受到《孟子》文章里边背后的那种冷峻的思想功夫。尤其你读孟子的文章,你就可以看出,甚至可以学到一些写文章的功夫,语言极为简练,但是思维逻辑极为清晰。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他的社会状况,因为他面临着这样一个社会状况,接下来孟子在哲学上,孟子的哲学思想特别强调道德哲学和人格美。特别强调道德哲学,而道德哲学具体体现在什么身上?体现在他的性善论上,特别强调人的性本善,人性本善。那么这个观点你会发现,在孔子那里,在《论语》那里,你会发现人性善观点提的并不是很多,但是在《孟子》提的很多。为什么他要提这个问题,还是跟刚才我们说的他所遇到的时代问题有关系。一旦百花争鸣,到最后,言论自由,思想就会发生混乱。有的人就认为我就应该利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而且这种言论,确实它也不是说完全没有道理的支撑,问题是它会造成社会的混乱。怎么办?于是孟子就要在哲学思想上,从根源上我给你找到,其实人性应该本来就是善的,因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在做的事情的时候,现实生活的恶是应该被我们排除在外的。你做出恶的事情,不要显得自己还那么的有理由。当然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说你强调人性善就可以了。
孟子的人性善是通过跟别人的辩论的过程当中,去进行讨论了。大家有空去看《孟子·告子上》当中的四组辩论。孟子的所有的关于人性善的思考,都是在探讨一个什么问题呢?善的可能性的问题。什么叫善的可能性?就是善到底源自于哪?善到底是源自于人的内在,还是源自于人的外在?善到底是人先天生下来就有的,还是后天慢慢被习得的?这两种观点在现代,哪怕到今天,当然你会发现,今天我们基本上好像不再去谈人性善,人性恶。这个问题持续了几千年,都讨论不出来一个结果。因为你会发现,这个问题就有点像美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一样,几千年持续讨论,到后来我们基本上不讨论。但是在《孟子》当中,他一定要强调这个问题。你以为孟子他不懂这个问题吗?不是的,孟子他对这个问题的考虑,其实有他的社会意义,整个意识形态方面的一种考量。所以恰恰是在孟子的性善论的基础之上,于是他特别强调什么?强调了善或者是仁义,其实是人最本体的可能性。具体《孟子·告子上》的这4组辩论,孟子非常精彩,具体的讲解,因为今天我们是文学理论,我们在这就不带大家多谈,大家有空去看一看。辩论得非常好,非常精彩,你通过《孟子》,你也可以看出他的辩论的功夫。恰恰是在这种性善论基础上。孟子提出了所谓他的,非常有名的四端之心。当然孟子举了很多的例子,当然我们在这不再多说。
接下来孟子还谈了一个什么问题?谈了一个关于美感的共同性问题。还是在孟子的告子上当中,孟子说出过这样的一句话,这句话尤其是在美学上非常有名,美学上经常会讨论这句话,就是叫做什么呢?所谓的同然之美。当然孟子在谈论这个话的时候,他是通过一个比喻,他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就是口味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其实这个道理有点不太能站得住脚,因为我们经常说口味,每个人口味其实不太一样。“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每个人相对于声音都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目之于色也,眼睛对于这个人的外貌,人的容颜,有相同的美感。谈到心,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难道独独心就没有相同的相同之处吗?心之所同然者何也?理也,义也。心的相同之处是什么?是理,是义。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耳,圣人早就懂得了我们内心相通的理义。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就是理义使我心非常高兴,就像什么呢,狗牛羊肉合乎我的口味一样。
这里边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他特别强调的是什么?每个人有共同的感官,所以人有共同的美感。第二个,因为人心是相同的,所以对于理义也必定要有相同的爱好。在这个里面,我们会发现孟子的所有的哲学思想,尤其他在道德上面,还是在人格美上面,都特别强调一个字,就是根源和同理,不是一个字,特别强调的是根源性和相同性。就是每个人因为有他的共同的根源,每个人都性善,每个人都有四端之心,每个人的美感都是有共同性,那么接下来他再探讨其他的原则,这个前提一旦立住了,后面的理论就可以实行了,就可以生发出来了。所以我们要追寻孟子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性善,是因为他要给纷乱复杂的不同的人性,这个人类的表现找到一个共同的根源。找到共同根源之后,这个本一旦立住了之后,人不虽然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本心,都有一个本性。找到了这个本性,然后接下来在本性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大厦,这才是孟子的所有的后面的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和核心。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正式进入孟子的文艺批评观。第一个,我们来说他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在孟子这里提出来之后,后来可以这么说,作为我们中国古代长期以至于现代学术研究当中,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我在讲知人论世的时候,我想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引入进来。引入什么呢?如果大家了解的话,尤其是对文艺批评界了解的话,就知道在2014年著名的文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时惊起千层浪。这篇文章叫什么?题目很简单,叫做《强制阐释论》。而这个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总编辑张江教授,他提出一个概念,叫做强制阐释。什么叫做强制阐释呢?他给出了一个问题,他给出了一个定义。他说,“强制阐释就是指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前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说的很简单一点,就是什么呢?当我们在阅读一个文学作品的时候,你会发现,尤其是当代的西方文学理论,特别强调把作者刨除在外,我们就强调文学文本,就从文本身出发看,基于作者他处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他处于什么样的语境下,我们不管。那么这种观点,你会发现,就会导致什么呢?就会导致有的时候对于作品的阐释,容易导致一种什么问题?就是随意阐释,这种随意阐释接下来会产生,还会诞生出相应的文学理论。诞生出相应的文学理论之后,对于文学作品的阐释,就会导致我们往往是先有理论,再有作品。
我把这个问题稍微的说一下,理论在先,阐释在后。张江先生教授的这篇文章,它里边举了很多的例子,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例子,如果大家了解的话,它是针对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文论。他说女性主义文论,你会发现,他当然对于整个文论、文学理论,他是有很大的建树的,但是在阐释的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把本来不重要的人物,或者本来不符合作者主观意图的人物,成为了阐释的重点,被他挖掘出来。比如他举了一个例子,对于从女性主义对于《哈姆雷特》的阐释,在《哈姆雷特》中,主角毫无疑问是哈姆雷特,但是还有另外一个人,奥菲利亚是一个女性角色。而女性主义在进行阐释的时候,他会把奥菲亚这个人物角色突出,而把其他人物给他弱化。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说,你这种阐释就是理论在先,你把女性主义理论放在前面,阐释在后面,而以至于对于文本的阐释,并不是针对文本本身,而是为了什么呢?印证你已经有的结论。所以他就管这种阐释方式是一种强制阐释。这种强制阐释论提出了,后来我就感觉他从某种程度上讲,跟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尤其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知人论世是有着一脉相承关系的。
为什么张江要提出强制阐释论?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更多的是受到西方文学理论影响,甚至我们受西方文学理论影响太深,深到什么程度?以至于我们脱离了西方文论话语,我就没法说话,就没法进行阐释,甚至认为什么呢?我们以前固有的、早先的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理论感觉到了放到今天是失效的。那好,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反对强制阐释论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挖掘自己自身已经有的文论资源。那么可以说孟子的文艺批评观、知人论世,以及后面要讲的以意逆志,可以是对于我们阐释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视角,就是这个作者到底应不应该死的问题。法国的罗兰巴特曾经专门说过,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作者之死。但是你会发现,一旦作者之死了,作者的原意不存在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作品就成为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从哪个角度阐释都可以,你从哪个角度说都可以,只要能够自圆其说。那么文本到底有没有一个它相对确定的原初的意义?这是我们在探讨孟子文艺批评观的时候,所需要深入分析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来谈,继续来谈。第一个问题,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到底是什么含义?孟子知人论世这句话出自于什么?《孟子·万章下》这一篇,他原话是“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接下来我们稍微的简单的进行一下分析。什么叫做知人?知人其实指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要对作者的生平,还有一个是对作者的思想有所了解。就是你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你首先要知道作者这个人是谁,作者这个人他的生平,他到底经历了什么,然后他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然后你再去理解这个作品,你会发现你会不会对这个作品的理解更加的深刻。第二个要论世,论世指的是什么?要对作家作品的时代背景有一个理解,这里边特别强调是时代背景,就是作家作品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什么前提下提出的这样一个观点。
关于知人论世,如果合起来,那就意味着什么?就是知人论世,我们在进行文学阅读的时候,文学批评的时候,文学阐释的时候,要站在作者的立场上,这里边强调作者立场很重要,要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写作内涵。又要了解作品的生平,又要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它背后反对的,或者它针对的是什么?那种从主观臆想出发去理解诗人之志,主观,不能从主观臆想出发去理解诗人的想法。要怎么样?要了解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研究他的生平事迹,他的思想道德品质,他的人生经历等等一些具体的情况。你只有这样的,最终他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对于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进行客观的评价。这就是简单而言,这就是知人论世的一个理论的内涵。这种文学的方式有没有道理呢?非常有道理。尤其是在我们今天,当然孟子那个时代还没有预料到我们今天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他当然还有没有预料到会有什么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的问题。但是我们今天再去看孟子的知人论世的理念,或许会对我们以往一直以来跟着西方走的那种文学理论的观念,起到一个很重要的纠偏的作用。
我们来去谈这种知人论世,这种理论有什么样的价值,或者它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们来谈知人论世的理论价值。知人论世它背后其实是一种什么?你想,他要了解这个人,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本质上它其实是什么?文学阐释过程当中一种还原法。它的一个背后的预设,它把文学作品看成,它是在特定时代产生的一个产物,所以你必须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来去进行考察。这个可以这么说,是一个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从古代,历史来讲,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而且它比较接近还原了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当然这里边就涉及到,假如真的放到阐释学领域当中,我们就涉会追问一个问题,文学作品到底有没有它的本来面目?文学作品到底有没有它的所谓的原义?原来的含义,有没有?应该说是有的,或者说相对来讲比较贴近原义的状态是有的。但是我们现在的文学理论,尤其是结构主义风行了之后,我们求接受美学风行了之后,我们总觉得原义不重要,我怎么读才重要,我重点在于读者的阅读。这个时候孟子告诉我们,其实未必是这样。
第二个,我们看知人论世,它有第二个价值。第二个价值是什么?它非常关注文本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这个是为什么呢?他其实是将诗书这些古代文献视为整个历史当中的一个环节加以阐释了。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体现着整个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一个史学的研究传统。这种研究传统就是,你要学会考证,你要学会考据,你不能凭空的,凭借你自己的义理、想法去抒发你对作品的理解。你所有的观点,所有的认知,都是要有根据而言的。那么这个问题可见,就是非常重要。
这个特别强调了什么?有一个意识,阐释学的一个语境意识。由此它背后又体现了第三种观念。刚才我们说的语境意识,接下来又体现出它的第三种观念。什么观念?他特别强调语境这个东西对于文学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如果大家了解这个,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在他的《政治无意识》当中上来就说出了一句话,叫做永远历史化。历史化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体现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处在同一个时代的人,他有着他的共通性,文化他有着时代的共同性。你为什么要去论世?就因为这个人处在那个时代,在那个时代的人,他的思维方式,他有他的共通性。所以文化时代的共通性成为了一个知人论世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基础。所以这种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可以说是什么呢?提示了我们,语境也好,背景也好,上下文也好,它并不是那种可有可无的衬底,它多多少少会参与到意义的生成当中。比如一个人,你会发现在不同的语境环境当中,他都会有他的,比如说特定的语言方式、思维模式。一个人的作品创作出来,并非仅仅是作家个人本人的体现,他还会有一种意义产生,这个时代还会对他有影响。所以一个人的写作多多少少会刻有某些时代的印记。我之前在讲文学理论课的时候,反复都提到这样一个点,那么所以生活这个就很重要。
当然最重要的接下来第四点,它也就奠定了中国阐释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阐释学理论的基础。我们中国不是没有阐释学,我们有。而且阐释学基础强调的是什么呢?是自我与他者,这个他者往往是时代、背景、环境等等,自我与他人构成的一个体系系统。当然,在这个里面,我们要再简单谈出来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对于作者与世界的这种研究,它是文学职业研究者职业化的一个产物。什么意思呢?就是专业的研究者,就知人论世,你要知道,专业的文学研究者很难显示出他们与普通读者的一个区别。比如说我是专业的,你是普通的,你会发现,对于同样一部文学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比如同样对于读《红楼梦》,专业的研究者,你怎么体现出你的专业性来?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你去谈作品的意义,谈作品的感受,谈作品的启发等等,有的时候,专业还未必能够胜过业余的。那怎么办?我们的专业性的体现在哪里?我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职业尊严,于是就要怎么样?考证作者的生平,谈作品涉及到的时代背景的知识。那好,于是接下来就会产生一个很重要的阶层,这个阶层就会出现,叫做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这个阶层出现。
从某种程度上讲,你会发现中文系专业的与非专业的读者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或者我说中文系可能说的有点窄,文史哲专业的与非这个专业的读者的一个区别就是他可以把文本放到一个历史当中,放在一个特定语境当中去关照它。这就涉及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知人论世的一种阐释方法,可以说还可能意味着这是维护专业学者文学研究的职业尊严的一种方式。当然这种说法对不对?我反正我看到有人这么说,我也觉得很有道理。那么接下来各位同学,你自己想想,就是我去研究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我要去知人,我要去论世,我要去考证它的时代背景,这种考证的方法显得很专业,显得很到位。但是这种专业方法是不是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它还形成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的规范,它是不是在努力的去建构一个壁垒,然后成为了非专业读者难以逾越的一个鸿沟?这个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去思考。就是说从文学研究的学科化和体制化问题来去关照知人论世的问题。好,关于知人论世,它的意义,我们先说这么多。
我们说了它的好处,说它的意义,接下来我们来谈知人论世,它也存在一些理论的问题。知人论世存在一些理论的问题,你会发现任何理论它一定都是有问题的,只要它强调它某一个方面,它在另外一方面的问题就立马会暴露出来。比如第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就是容易出现意图谬误的问题。什么叫意图谬误的问题?如果讲西方文论,或者我们在大一的时候上文学理论的时候,就已经谈到这个问题了。特别容易导致一种什么呢?先入为主,确实也会先入为主。为什么?因为他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将作者或者对社会的一种先验理解作用于作品的与解读。比如我去读李白的作品,我知道这是李白的作品,跟我不知道这是李白的作品,你会发现你解读的方式很差异很大。当你知道这个作品是李白的时候,因为你带有了之前李白的知识,他是浪漫主义的,他是伟大的诗人等等,你再去解读这部作品的时候,它会对你的解读方式或者理解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影响直接决定,甚至诱导了你阐释的结果。所以这会导致什么?或者比如这部作品产生于某某战乱时代,这个时代本身的状况其实会对你作品阐释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它也会多多少少会导致刚才我们所说的,就是张江教授所说的强制阐释的问题。这是第一个问题,这是意图谬误的问题,就是你太过于专注于探寻作者的意图。表面上你是还原意义,事实上你是在重新建构一个意义,表面上你是以一种貌似逻辑的推理的方式然后进行,实际上你是在进行一种终极审判,告诉你他就在这个社会上,这就是这个作家。那么到最后的一个结果就是你采用了一种终极审判式的独断论的方法来去解释作品。
第二种特别产容易导致一种什么样的倾向?我们叫做庸俗社会学的倾向。庸俗社会的倾向就是什么?引导读者把文学作品就等同于什么?如果说,我们每一部作品都知人论世,我们每一部作者都考察他的读者,到最后你会发现文学作品就相当于一个史料。而且你会发现我们经常会寻求作品与社会,作品与作者之间简单的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果关系或者是象征关系,那么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忽视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忽视了什么问题?忽视了作者的个性。忽视了一个作品的审美问题。我们老说审美是超功利的,它是不被作者和时代所局限的,这样就会导致什么?一种单向的决定论或者是因果论。也不好。这是我们所说的关于知人论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