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代文论--杨宁】2.孔子文学理论 2(逐字稿)

2023-03-12 06:53 作者:狷狷细流  | 我要投稿
我们接下来看下面一个问题,就是孔子是如何论述文艺的批评标准的,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思无邪。这句话在《论语》的为政篇,原文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在这个里面,按照我们教材中或者传统的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意味什么呢?尤其是“思无邪”,诗三百,《诗经》三百篇,一言以蔽之,就是思无邪,那么“思”指的就是思想内容,“邪”就是归于正。这句话,按照我们刚才我们说的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的解释,他特别强调的就是,什么叫思无邪呢,就是评价《诗经》当中的所有诗篇都是思想纯正的。汉代包咸曾经在《论语章句》当中就说,“思无邪,归于正也”。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所谓的评价标准就是正,一个字就是正。

        当然这个问题我告诉大家,关于“思无邪”的解释目前是有一定争议的,而且我个人的观点跟我们的教材的观点不太一样。我们首先看教材的观点,教材的观点强调的是思想纯正。那么如果把它解释成“思想纯正”,这里边有几个问题,我们首先逐一区分。如果把“思无邪”解释为思想纯正,第一,“思”无疑就等于“思想”的意思。那么如果把“思”解释为“思想”的意思,那又有两方面的解释。一个指的是什么?就是诗三百本身它的思想观念是非常纯正的。另外一个方面指的是什么?读者之思是思想纯正的。

       也就是说,读者之思指的是什么?读诗可以使人思无邪,对吧?那么我们就可以看了,分别的去对它进行一下辨析。事实上来讲,这两种观点都有。比如之前我们讲的北宋邢昺做出来的《论语注疏》曾经就提到了,认为这个思就是一句话,就是归于正的一个含义。(北宋·邢昺《论语注疏》:“曰:‘思无邪’者,《诗》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归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而到了南宋,吕祖谦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他就说做诗人所思无邪也,他还特别强调了说“思无邪”指的是什么?作诗的人思无邪。(南宋·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作诗人所思皆无邪)同样的观点,在魏晋南北朝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唐代孔颖达的《毛诗正义》,清代姚继恒的《诗经通论》,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当中,有很多都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可以是非常的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同样还有一种认为思无邪,这个思指的是什么?读诗可以使人思无邪。比如朱熹的《论语集注》就特别从诗的功用出发,认为所谓的思无邪是指的是读诗之法,“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这就是朱熹的观点。如果是这样解释的话,“思”解释为思想观念,那么“无邪”怎么解释?进而言之,无邪肯定是解释成为什么?正,或者是诚。类似的解释,我就不用太多的举例了。

       接下来在这个里面我们要说一下一个问题,当你把“思无邪”解释为“思想纯正”的时候,它会存在一个问题,存在什么问题?第一个,“思”字在《论语》当中的义项问题。我们在做进行古代汉语在解释一个字的义项这个意义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当我们搞不清楚一个字的义项的时候,我们往往做的方法是看这个字在其他方面,甚至在同时代的其他的文献当中,它的义项是什么样子的。首先,在《论语》当中,“思”基本上只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思考,比如“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比如还有一个是思念。那么有没有思想观念的含义?对不起,目前为止在《论语》当中通篇是没有的。甚至在先秦的文献当中,思指的是思想观念,这一个义项在先秦的时候还没有出现。那好在这个时候突然间把“思无邪”的“思”解释为思想观念,就显得稍微的有点突兀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在于什么呢?就是矛盾的问题。《诗经》当中有很多诗篇,其实并不思无邪。比如说,你很简单,第一首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你在这里边看出来,你觉得它是思无邪的问题吗?它难道是很正吗?未必吧。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体现出来,或许如果把“思无邪”解释为思想纯正,问题很大。但是大家注意,如果把它解释为思想纯正,它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文艺批评标准问题。

       如果不是思想纯正,“思无邪”的“思”不解释为思想纯正,那还能解释为什么呢?好,我们接下来第二种解释,把“思无邪”解释成什么?内容充实,丰富多彩。这种解释从哪里来的?还是通过“思无邪”这句诗的这句话的出处,它出自于哪?《诗经·鲁颂·駉》。如果大家去看的话,你翻开《诗经》,你可以找到这首诗,找到这首诗最后是“思无邪思”,原意当中这个“思”指的是什么?当然这个駉指的就是马,非常壮硕的马,那么马在田野上跑。那么思无邪的意思指的就是什么?就是马在无边无际,无疆,没有疆界,非常的自由欢快的意思。这个时候对于“思”的解释,“思”是什么?“思”是句首的发语词。清代的刘淇在《助字辨略》当中,这是一个研究古籍虚词的一本非常重要的书,他曾经有这样一个总结归纳,他说,“凡思在句端者,发语辞也”。只要是“思”在句首,往往都是发语词。这个时候再去解释第二个就是“邪”怎么解释?“余”或者是“困”,无邪指的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连起来,这个时候“思无邪”指的是什么?内容充实,丰富多彩。那翻译过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三百,用一句话简单而言概括起来,那就是内容真是丰富多彩。

        接下来两种说法都给大家呈现出来。一种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想很纯正。另外一方面,就是指的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内容很充实,真是丰富多彩。各位同学,你们觉得哪一种更为贴近真实?按照我们教材说法,甚至是比较权威的学者杨伯峻的说法是思想纯正,甚至之前我们说的刘勰、孔颖达,这些人都认为是思想纯正。但是我们现在渐渐觉得很有可能内容充实,丰富多彩,较为贴近原意。当然,我在这里做这方面辨析,更重要是强调的什么呢?因为“思无邪”,在我们的教材当中,“思无邪”把它看作是一种文艺的批评标准。但是这种把它看为一种文艺的批评标准,前提建立在他的“思无邪”的解释必须是思想纯正的基础之上。如果“思无邪”解释为我们说的“内容丰富多彩”,请问内容丰富多彩能作为一种文艺批评标准吗?是不能的。所以大家要有这个认识。甚至按照我个人的观点,把“思无邪”解释为文艺批评标准,是有偏差的,是有问题的。大家对这个问题,以后有机会有时间可以再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好,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就简单先说到这。

       接下来我们来继续说,孔子是如何论述文艺的社会公用的,这就是著名的“兴观群怨”说。这个非常重要,划重点,期末考试八成会考。首先,在谈到兴观群怨说之前,我给大家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诗?诗有什么用?诗人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如果非要给一个答案,可以这么说,那就没用。一个人爱好诗歌,写诗,放到今天很有可能还具有贬义。比如一个人说我有什么爱好,你说我爱写诗。这个可能在今天未必是一个什么好词,是一个什么好的爱好。但是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在30年前,报纸里的征婚广告里边,几乎每一个适婚的青年男女都标榜自己爱好诗歌,甚至会标榜自己写诗。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刊物叫做诗刊,以及像类似这种名目叫做诗什么的刊物,销量非常的惊人,不亚于流行时尚杂志。可见诗在不同时代里,它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那我们就要看《诗经》、诗在孔子那个时代,先秦时代是有一个什么样的地位。首先我们就要来看它的重要的著名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出自于《论语·阳货》篇,原文是“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兴观群怨的一个原文的出处。接下来我们来探讨,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小子何莫学夫诗?同学们,你们为什么不学诗呢?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这个背后就是认为诗有大用,至少可以说是《诗经》有大用。为什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孔子特别强调诗歌有这么大的一个用途?它的原因可能就在于诗蕴含着某种力量,它能够直达人的内心深处。这个内心深处跟什么联系着?跟人的原始欲望联系着,甚至是人的生殖欲望联系着。这个以后我们会在讲的时候会进一步的、深入的来去探讨。这个背后,我可以在这提出一个观点,诗歌从原始的角度上讲,尤其是在先秦角度,它的本质,它不是艺术,甚至它是一种政治仪式上的一种辅助手段,甚至可以说是某种巫术。

       在这里,我们首先说“兴观群怨”的基本内涵,先把几个基本内涵来去给大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兴指的是什么?兴,按照我们教材的说法,“兴”指的是文学的审美作用,指的是诗歌可以激发人的精神情感,获得审美享受。而“观”指的是文学的认识作用,诗反映出来的社会政治状况、道德风尚情况、作者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群”指的是文学的团结作用,指的是通过人际交流,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而“怨”指的是什么?文学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且这个“怨”主体往往指的是什么?对社会现实不良状况的一种批判。这是我们教材的解读。当然我在上课的时候不仅要给大家引用教材的解读,我们还要解传统对于《诗经》的解释。何晏的《论语集解》当中引用了孔安国和郑玄当中的解释,这可以说是对于“兴观群怨”的最传统的解释。孔安国说,“兴,引譬连类也。”郑玄的“观”是什么?“观,观风俗之盛衰也”。而孔安国解释的“群”指的是什么?“群居相切磋也”。“怨”指的是什么?“怨刺上政也。”这几个解释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何晏的《论语集解》别看它早,但是它的解释可以是比较传统的,而且比较到位的。

      当然,梁代的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当中,本着疏不破注的原则,又对它进行了一个解释。那他是怎么解释的,我们看一下。跟刚才我们解释的《论语集解》当中解释差不多。他说,“诗可以兴者,又为说所以宜学之由也。兴谓譬喻也,言若能《诗》,诗可令人能为譬喻也。”这个里边,他强调的是心可以什么呢?令人譬喻。而譬喻指的是什么?就是掌握的一个方法,就是一种比喻的方法。从学《诗经》的掌握方法来看的。而观,他特别强调的是什么?观风俗之盛衰。(可以观者,《诗》有诸国之风,风俗盛衰可以观览而知之也)群特别强调的是什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朋友之道,可以群居也。而这个怨,他特别强调的是什么?是可以怨刺,讽谏之法,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可以怨,强调的是怨刺。于是我们在这个里面,黄侃当中的解释,这4个解释一般而言是有一定的问题的。为什么?因为你会发现这4个方面没有从一个逻辑层面展开。这个对于“兴”的解释,是从《诗经》可以掌握学诗的方法来理解的,而这个“观”是从《诗经》的认识价值方面来理解的,而这个“群”是从《诗经》的社会功用方面来理解的,而这个“怨”是从《诗经》的政治作用来理解的。后来到宋代的《论语注疏》当中,几乎是原文的全部照抄黄侃的义疏,没有做任何的变更。

       相比之下,我觉得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当中,对于“兴观群怨”的解释还是比较到位的。那是什么呢?他说,“可以兴”指的是“感发志意”,“可以观”指的是“考见得失”,“可以群”指的是“和而不流”,“可以怨”指的是“怨而不怒”,尤其“怨而不怒”这个解释。这4个方面,你会发现,解释基本上都是从学诗者的价度角度来立论的,只有第二个点是从诗歌的本体角度,本体论价值立论的。只有“考见得失”,是从诗可以干嘛。但是其他的角度,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都是从学诗者的角度来去立论的。所以导致朱熹的解释可以成为了一个官方的最强为有利的影响和解释。

       接下来对于关于《诗经》的关于“兴观群怨”的解释,我们要有一个注意的对象,注意的问题。什么问呢题?第一个就是它的语境化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要注意。首先第一点,大家要明确一点,在先秦时期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严格的文学艺术概念。所以“兴观群怨”主要指的是什么?从政治思想上提出问题,尤其是我们可以看出来,如果你去读原文,原文很有意思,很有这个点就在哪里呢?他有这么一句话“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可见到最后学诗最后的宗旨落在哪?事父和事君上,然后才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就是多知道花花草草的名字,丰富一下自己的知识。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要知道,先秦时期还没有形成严格的艺术观念,所以“兴观群怨”主要是指从政治思想方面提出的问题,而不是针对文学提出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大家要知道,《诗经》本身又是一个艺术性极高的文学作品,所以你在认识其思想意义的同时,必然会追求到一些、涉及到一些艺术创作、文学等等艺术的基本方面,但这并不是孔子的本意所追求的。所以我们在做对于“兴观群怨”进行解释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兴观群怨”在整个文学艺术方面内涵不要做太多的联系,更不能产生过高的估价,而应该从先秦的儒家的自身特点当中去发现它的本来面目。在中国古代儒家传统里边,文学的这种审美价值从来都只是诗歌的副产品。而任何一位以诗立志的儒家的正人君子,非但不希望用诗歌把这个弟子培养成像是海子、顾城那样的诗人,也不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李白、杜甫那样的诗人,这种诗教传统在今天看起来颇为反常,但是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真正的主线。这是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语境化问题,就是“兴观群怨”虽然谈的是《诗经》,谈的是诗歌,甚至可以谈的是文学艺术,但是它并不是针对的是文学本身,它是首先要从他的政治思想角度来去谈。

       第二个很重要一个问题,就是诗言说对象问题。什么叫言说对象问题?“兴观群怨”到底指的是谁的“兴观群怨”?结合我们之前在讲文学理论的时候,我们讲过埃博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文本、作者、读者和这个世界。那么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兴观群怨”一方面可以指的是诗中的“兴观群怨”,另外一方面还可以指的是读者的“兴观群怨”。那么到底是诗中是“兴观群怨”,还是读者的“兴观群怨”呢?在这个里面,我们觉得后者应该是比较去贴切的。它的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呢?通过对于诗的涵咏研习,可以达到“兴观群怨”的境界。也就是说,“兴观群怨”应该指的更多的是从读者的角度来去探讨的。所以我个人觉得朱熹的《四书集注》当中,对于“兴观群怨”的解读是比较到位的。

       具体而言,我们来看“兴观群怨”的具体解读。第一个,我们来说,我们讲的细一点,一个一个来说。“诗可以兴”,按照《说文解字》“兴”的说法,“兴,起也”,振兴复起。这个里面,当然刚才大家如果还记得的话,刚才我们说孔安国的对它的解释是什么呢?隐譬连类也。什么叫做隐譬连类?他更多强调的是什么呢?一种手法,艺术创作的手法,就是援引相类似的事例来去说明道理。当然也有,比如像古史辨派的重要代表顾颉刚,他认为这个兴是什么?就是一个歌谣上与本意没有干系的趁声。像刘大白先生,他就提到,他说兴就是起个头,起头而已,这个起头也许跟下文有关系,也许没有关系。后面如果大家了解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写过著名的诗言志辩,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的代表录。朱自清说:“毛诗的兴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发端,一个是譬喻,两个意义结合在一块才是兴。”

       朱自清先生这个意思,通过这儿你会发现有两个方面的含义,这两个方面也是我们在解读兴的这个字的时候有两个方面的解读。一个方面就是把它解释为一种艺术手法。大家要注意,如果要把“诗可以兴”解读为艺术手法这个“兴”可以跟什么联系起来?就是《诗经》的一种修辞手法,表现艺术手法,叫做赋比兴。那么这个时候大家要注意,它的读音应该是仄声,赋比兴(xìng)我们经常说叫比兴。什么叫做兴?按照经典的解释,“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是一种观点。但是这种观点我在这儿要做一下辨析。如果把“诗可以兴”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读成仄声,它存在一个问题。第一个就是《诗经》创作之初的时候,作为艺术手法,“兴”这个概念还没有被提出。第二个还是我们说的,孔子论这个诗可以兴从来都不是讨论的是创作问题,他不是讨论作者的兴的问题,而是讨论读者的兴的问题。所以我们对于“兴”的理解,更多的应该从艺术效果而言。那么如果它是艺术效果的话,我们应该读什么?读平声,诗可以兴(xīng)。所以朱熹《四书集注》的解释比较到位,就叫什么呢?感发意志。同样这样的,关键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大家有空去看两位著名的中国古代文论学者,一个是吴文辉写过一篇文章在《学术研究》上,1962年,早在62年他就写过叫《兴冠群怨解》。他就认为,专门论述了这个兴,应该是读平声。蔡钟翔先生在《中国文学理论史》当中,对这个兴字也有了进一步的解读。他也认为兴应该是起的意思,就是指的是从诗中引起联想,得到启发,加深对礼和人的理解,这个意思。

      那么诗可以兴,既然可以兴,我们对它的解读,就按照《说文解字》最原本的解读,兴就是起的意思,兴起。简单而言,就是可以感发。你阅读诗歌的时候,你就可以发现,诗歌可以感发你的情感,触发你的情感。这就使得诗歌具有了“兴”这个概念具有了文学性。

        我们接下来进一步探讨“兴”的文学性问题。“兴”的文学性问题涉及到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指的是什么?随时随地的这种感发,随意感发情感。而这种随时随地的感发又跟另外一方面联系起来。这个“兴”又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整个生命过程当中人生志向的感发和兴起,这是更高的层面。第二个层面,心就不指的是抽象的情感了,也不指的是抽象的意趣了,而是具有了是丰富的政治内容。它是用诗来塑造儒家的一种理想的人格,它是孔门诗教的最终的达成的一个目的。第二个,我们还要注意,“兴”它背后是有着政治性蕴含的,而这个东西可能更加重要。刚才我们特别要强调,对于“兴观群怨”的理解,绝对不能仅仅只从文学性层面来理解,因为先秦的时候纯粹的文学概念还没有形成,“兴”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从政治方面去来理解的。政治方面来理解,“兴”显然就是振兴的意思。而且如果你去看《论语》当中这个“兴”字,总共“兴”这个字出现了9次。每一次出现“兴”这个字的时候,都与什么有关系呢?振兴这个含义,礼乐、仁德、邦国相联系。比如我们随便举两个例子,你都能看得出来,《论语》都有这个意思(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与仁。)所以“兴”在这里面绝对不仅仅的是指抽象,“兴”绝对不是仅仅的是指抽象的情感,而是带有非常丰富的具体的政治内容,这是我们首先要知道的,它背后有复兴国家的道德仁政礼义的这样的一个概念在里面。当然,为什么他特别重视诗对于振兴仁礼恢复周邦的作用呢?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与其他形式相比较,尤其是《诗经》在政治修养下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说“兴”不仅仅是要感发意志,更重要的是由此产生一种具体的政治的动力。这是我们谈到的“兴”的政治性问题。最终我们具体而言,谈了“兴”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兴”的文学性问题,一个是“兴”的政治性问题。

       那么具体而言,我们再给对于“诗可以兴”,我们再可以提出一些其他的方面的理论性的思考。什么叫做理论性思考?我们可以再去谈还有没谈完的问题。有些问题,其实孔子就说了这么一句,他光说完这么一句,事实上来讲,还有某些问题他没有处理干净。比如诗歌怎么能够做到感发意志,起人善意的作用?第二个,读者所感受到的诗歌当中的情感是不是真的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感能不能跟读者的情感相互沟通?读者与诗人的情感的共鸣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而且接下来我们会发现“诗可以兴”,为什么可以兴?是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诗歌,它具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这种语言魅力本质上,就是从我们文学理论的角度来讲,它在和日常语言划清的界限,就使得你会跳脱出现实生活和感觉之外,而这种体验本质上是一种宗教性的体验。诗歌带给我们的体验,就恰恰是一种原始的巫术带给我们体验。当然原始的巫术的仪式不再有了,但是诗歌却保留至今。所以说诗歌才会感发我们的意志。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联系一下,“诗可以兴”与文学的意识形态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这都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去探讨的,这个“诗可以兴”带给我们的一些理论思考。我们“兴”就说这么多。

       接下来我们说第二个,“诗可以观”。首先在解决“诗可以观”的时候,我们就要解决还是一个问题,到底有何含义。清代的《经籍籑诂》,“观”就指两个含义讲,一个是“视”,一个是“示”。其实这两个含义,你会发现它是从两个不同方面来谈的。如果在我,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个“观”就指的是“视”、“察”。如果是诗的角度来看,这个“观”指的是什么?就是“显”,就是“示”,就是呈现的意思。“诗可以观”背后的意思,就是通过读者与作者的共鸣,去认识诗歌当中的一些固有的内容,从而产生对仁礼、道德修养的追求。具体而言,“观”就是什么?通过诗歌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周礼成为一种口碑,成为一种人们的准则。因为诗歌有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大家都可以去传颂它,就跟广告一样,不断的去传颂,接下来就成为了一种口碑,到最后成为人们的一种准则,而大家也会从中吸取教训,成为读者的一种自觉修养。所以朱熹的这种解释也比较到位。就什么叫诗可以观?观叫做什么呢?考见得失,这很重要,他就把学诗变成了一种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是一种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的途径。“观”我们就说这么多。当然对于“诗可以观”,我们还可以有很多的理论思考,比如诗与社会到底是什么关系,《诗经》与作者到底是什么关系,与读者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孔子都只是这么一说,都没有去谈。而且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诗到底能不能真正的反映社会现实,能不能反映作者思想,能不能表达读者的这些诉求,这些问题也是“诗可以观”可以带来的一些理论问题。

       接下来我们再继续说,“诗可以群”。“群”是什么意思?在《论语》当中,群一共出现了4次。比如举个例子,比如卫灵公篇提到了什么什么“群居中日”、“群而不党”。所以“群”意思很简单,就是群居之义。而且“群而不党”,这个群,这个里边都特别体现出来一点就是学诗的目的就是群而不党,虽然群居,但是没有犯上作乱的意思,所以里边就能够达到学诗的目的。同时,如果大家知道《论语》当中有非常著名的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实孔子对于群的本质规定就是和。什么叫做诗可以群?就是通过诗歌当中去感受这种和群体的一种和谐精神,通过艺术的陶冶来强化人们的群体意识,最后达到群体的和谐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大家互相之间非常的和睦。这个和睦通过哪里来的?通过阅读《诗经》,通过读诗来了。那么这个“诗可以群”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理论思考呢?首先第一个我们要搞清楚它的逻辑关系。因为“诗可以兴”“诗可以观”,所以才会有可能“诗可以群”。所以说,“可以兴”、“可以观”是“可以群”的前提和保证,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同时“可以群”也是“可以兴”、“可以观”的自然结果和逻辑发展。

        第二个,我们对“群”的理解,最好能够从人类学角度,甚至可以从宗教学角度来去理解。今天我们很容易把学诗作为一种个人的创作,或者是个人写作。但是在原始社会里边,尤其是在诗歌的萌芽初期,诗歌不是属于个人的,而通常是属于一种群体的。群体当中具有一种仪式的语言,甭管仪式的目的是什么,当然通常都是敬畏鬼神,人们就发现诗有一种催眠术一般的魔力,它能够使所有人的情感得到释放,进入到一种类似的状态。所以这种仪式感就有点像那种朦胧的这样一种感觉,往往甚至在仪式消退之后也不会散去。所以这个过程当中,比如适婚适龄男女,容易非常在这个过程当中,从眉目传情发展到两两相伴,到最后为爱鼓掌。所以说你会惊讶于诗歌本身所具有的这种说服力。因为它的说服力不来自于证据,也不来自于逻辑,而是来自于一种人类从原始洪荒时代以来,就是大脑对他不设防的一种情绪的感染力。那么恰恰是因为这种情绪的感染力,所以它特别容易产生共鸣,容易产生共振。而这种共振共鸣最容易被政治家所利用。接下来在这个过程当中,所以《论语》孔子特别强调“诗可以群”的概念和意义,所以我们要从人类学的角度去理,解它指的是更多的强调的是一种宗教的、仪式性的语言。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诗可以群”。

       接下来我们最后来说“诗可以怨”。“诗可以怨”当中,“怨”就是什么呢?怨刺上政,孔安国说怨刺上政,就指的是诗歌可以对现实生活当中的不良的社会现象进行政治批判。当然,“诗可以怨”就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利用《诗经》来进行批评,甭管你是社会人士,你是政治者,你还是执政者。当然,“诗可以怨”的实质,我们可以说它其实是以非常之法实行孝道,实行仁政。当然在这里面要特别强调这个怨一定不是那种金刚怒目,歇斯底里的怨,而是一种温柔敦厚,怒而不怨。这个特别要强调一点,绝对不是可以随便可以讽刺就可以了。所以在这个里面,“诗可以怨”就是特别强调什么?要掌握分寸,恪尽孝道,在这个里面要能够。为什么?后面有两句话,叫“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将学诗者个人修养推及到社会关怀,在这个方面上大家去理解的。当然,如果“诗可以怨”大家理解了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再进一步进行深究,就“诗可以怨”产生什么样意义和影响呢。大家有空可以去看钱钟书有一篇文章,有一篇文学批评的文章,就叫《诗可以怨》。它是1980年钱钟书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讲座上的讲稿,后来被收录到了《七缀集》里面,后来也可以收录到钱钟书散文里边。他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他把“诗可以怨”跟尼采相比较。尼采,他说曾经把母鸡下蛋的提名和诗人的歌唱相提评论。母鸡下蛋在叫,诗人的歌唱也在叫,他说这两个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痛苦使然。就是你先有一些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了痛苦,接下来你才会进行诗歌创作。他说“诗可以怨”,这个背后也是一种痛苦使然。如果大家有空可以去看这篇文章,钱钟书这篇文章。

       我们如果归纳一下,“诗可以怨”产生了怎样的意义和影响呢?我觉得至少有这几个方面。首先第一个,首先它可以绝对是肯定了文艺应该干预社会现实,批判现实,关心民生的这样一个作用。因为它是孔子说出来的,而孔子《论语》当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它就导致我国古典诗歌这种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根源。孔子那就说了诗可以怨。接下来,同时在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创作的主要内容和目标,“诗可以怨”就成为了创作主要的内容和目标,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批判揭露黑暗现实的武器。比如我们举个例子,就“诗可以怨”的这种传统,汉代司马迁发愤著书,比如李白哀怨起骚人,韩愈的不平则鸣,接下来等等,我就不在这多说了,背后都体现出了一种“诗可以怨”的思想。同时它甚至可以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标准。就后代人发现诗歌只要是脱离社会现实了,你不批判社会现实了,那么这个时候觉得这就是错误的。它成为了一种批评标志,后代用其作为一种反对文学脱离社会,或者是缺乏积极社会内容的一种理论依据。比如大家如果了解的话,刘协针对汉赋就提出了很多的弊端,最重要的就是它脱离现实。然后接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兴起的反齐、梁遗风的斗争当中,都特别强调诗人的“兴寄”,背后都蕴含着“诗可以怨”的传统。后来到唐代的新乐府是特别强调的“补察时政”、“讽喻美刺”也都是蕴含的这样一个传统等等。当然,我们关于“诗可以怨”还可以延伸出一些很多问题,延伸出什么呢?诗为什么可以讽刺?诗歌仅仅是可以讽刺吗?它难道不可以歌颂吗?那么诗歌跟政治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诗歌的批评作用到底是如何实现的?接下来,请问古代诗歌经常重视穷苦之言,古代欣赏音乐经常以悲哀为主。甚至到了近代美学形态,我们经常说悲剧和戏剧,悲剧要比喜剧更加的重要,更加的具有审美性。那么这些是否体现了人类的一种共同的心理基础呢?这个心理基础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都是“诗可以怨”可以探讨的一些原因。这就是我们关于“诗可以怨”,“兴观群怨”的一个具体的解读。

      接下来我们再来讲一下所谓的第六个问题,就是孔子论雅乐和郑声。孔子对待雅乐和郑声的态度可以说是非常明显的,核心很明确,就是提倡雅乐,反对郑声。什么是雅乐呢?雅乐就是古乐,曲调平和中正,节奏缓慢,经常用来表现的古代的先王的功业。什么是郑声?郑声是当时的新乐,节奏明快强烈,曲调高低变化特别大,就有点像现在的这种流行音乐。当然这种雅乐就有点像是美声,郑声就有点像现在的流行音乐,甚至摇滚乐。虽然可以激动人心,但是给人的感觉,可能不太符合儒家的中正平和的风格。孔子认为雅乐可以陶冶人的正而不邪的思想感情,而新乐更多的是任其感情的自然发展,自然发展无所节制,所以容易引发人的私欲,不利于培养以仁、礼为内容的道德品质。当然,这种贬斥郑声新乐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看不起文艺,把戏曲小说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低贱之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根源。我们看《论语·阳货》篇孔子是怎么说的,他说,“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那么这里边都可以体现出了他对于雅乐郑声的态度。而同时这里边可以说以后我们中国古代所有的戏曲小说不登大雅之堂可能一个很重要的根源就在于孔子这里。

       今天这是我们讲的孔子的文学理论,我们就讲这么多。我们稍微回顾一下我们今天都讲了哪些内容,笔记比较多,希望大家认认真真记。首先我们讲了孔子诗教的文化背景,重点强调了孔子诗教的文化背景他要处理的是什么问题呢,就是礼坏乐崩的这样一个状态,于是他就要从形式和精神两方面强调两者是如何的融合到一起的。进而我们就谈内容与形式关系,重点三个概念,三个名词解释,一个是文质彬彬,一个是尽善尽美,一个是辞达。接下来他论述了文艺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比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还有就是重要的“不学诗,无以言”,这都是重要的。接下来我们讨论孔子的文学批评标准,所谓的“思无邪”。当然在这里面我做了一些辨析,当“思无邪”归为思想纯正的时候,它是文学批评标准。但如果它是解释为内容充实、丰富多彩的时候,它很难成为批评标准。接下来我们重点探讨的是他的“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我们从“兴观群怨”说的内涵,从“兴观群怨”说的每一个方面,语境和对象,接下来对每一个“兴观群怨”进行了一系列的具体的解读,都是来强调“兴观群怨”它的意义,每一部分还都有了理论性的思考。最后我们来谈的是雅乐和郑声的关系问题。这就是我们关于孔子文学理论的全部内容。

 


【古代文论--杨宁】2.孔子文学理论 2(逐字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