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坑、二次元、泛二次元?汉服究竟应该如何归类?
最近在网上发现一张图,叫做“中国年轻人文化圈层全景”,其中直接把汉服归为了泛二次元大类的外圈,属于个性服装类的“汉服圈”,与“JK圈”、“Lolita圈”并列。

二次元和泛二次元
我们都知道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那么来看一下二次元和泛二次元的概念:
二次元,是一个ACGN亚文化圈专门用语,来自于日语中的“二次元”,意思是“二维”。日本早期的动画、漫画、游戏等作品都是以二维图像构成,其画面以我们视角来看是一个平面,所以通过这些载体创造的虚拟世界被动漫爱好者称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二次元是人类幻想出来的唯美世界。
而泛二次元,指的是与二次元文化相关的周边文化,包括漫画、轻小说、动画、影视、游戏等形式,对应的,这类文化受众就称为泛二次元用户。
可以看到,无论是二次元,还是泛二次元,都是不能涵盖汉服概念的。
洛丽塔服饰和jk制服
再来看看经常与汉服并称为“三坑”的洛丽塔服饰和jk制服:
洛丽塔(Lolita),是一种服饰类型,主要风格为甜美,古典,哥特等等。我们最早听到的洛丽塔,是一本小说的名字和一位12岁少女的名字,当“洛丽塔”流传到了日本。日本人将洛丽塔作为可爱少女的代名词,统一将14岁以下的女孩称为“洛丽塔代”,而且态度变成“女郎强穿少女装”,即成熟女人对青涩女孩的向往。而几乎所有东方型的“洛丽塔”,都以电影《下妻物语》里的宫廷娃娃作为标准来打扮自己。
JK制服则为日本女子高中生制服。


这两种服饰和汉服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如果查询“三坑”的说法,你会看到:因为汉服,Lolita服饰,JK制服是公认的三大坑(贵),所以才将其并称为三坑的。那么这种说法有什么问题呢?如果仅靠贵就将其并列为三坑,那更贵的东西其实有太多太多了。珠宝首饰贵不贵?高定时装贵不贵?这世界上本有无数的“坑”,所有消费品类都会有高端昂贵的产品。
无论是“三坑”还是“二次元”,它们都属于亚文化。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与之相对的,主文化符合核心价值观,它为组织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共享,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主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也称主流文化,相同的,亚文化就是在这一范围里相对处于次要状态的文化。主文化就是被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观,采取的行为方式,而亚文化是只有少数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及所采取的行为方式。汉文化毫无疑问属于主文化,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国家的倡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伴随着当代青年民族意识的觉醒,汉文化依然会是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这里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提出,汉服不属于三坑,更不属于二次元。这里并没有认为二次元和洛丽塔服饰、jk制服不好或者汉服高人一等的意思,而是因为他们原本就分属不同的类别,不能混为一谈。这样既是对汉服的尊重,也是对其他服饰品类的尊重。

汉服为什么不属于“三坑”或“二次元”?
汉服为什么不属于“三坑”或“二次元”?原因有三。
其一,文化来源不同。从上文提到的几种服饰的概念可以看出,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文化,属于中华文化;而无论是“三坑”还是“二次元”,都是受日本文化影响的亚文化类别,属于外来文化。简单来说,穿jk制服、洛丽塔服饰或者cos服去参观旅顺博物馆可能是不合适的行为,但穿汉服只要庄重得体,就没有问题。
虽然现在二次元也有国漫,但是还是由定义可知,二次元是人类幻想出来的唯美世界,而汉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虽然经历过断代却在现代被重新继承发扬了的民族服饰。有历史渊源的汉服怎么能跟幻想的二次元混为一谈?如果说汉文化是主文化,那么国漫就是在中华文化或汉文化之下衍生出来的亚文化。如果汉服属于二次元,那其他少数民族服装、和服韩服、甚至于西服不就都属于二次元了?二次元包含万物?这个观点显然站不住脚。
但如果说“中华文化就不能和外来文化并列了吗?这是不是太狭隘了?”这个质疑我们就要从其他两点区别来回答了。
区别之二,在于汉服作为民族服饰,它是一个完整的服饰体系,它的受众相比于jk制服、洛丽塔服饰、二次元服饰来说要更广泛。具体表现在:男女老少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汉服。在同袍们之间,汉服全家福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在视频平台上,“汉服爷爷”“汉服奶奶”赢得了众多关注。而像jk制服和洛丽塔服饰,这两种服装虽然也有对应的男装,但是你能想象“jk制服奶奶”和“Lolita奶奶”吗?这两种服饰自从出现起对年龄便有先天性限制,无论是高中生制服还是“宫廷娃娃”,总归是少女的专属。虽然年长的人如果非要穿也不是不可以,但总还是不太符合lo和jk的本来定义和审美的。而属于二次元的Cosplay,虽然没有明确的年龄限制,但由于是扮演动漫人物,动漫人物的年龄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coser的年龄,毕竟年长的角色是极少数的。
最重要的是,无论jk制服,洛丽塔还是Cosplay,他们都是小众亚文化,无论怎么发展都不可能成为全社会全民族所选择穿着的服饰。而汉服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国家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支持下,在未来更会归来,重新作为我国占人口绝大多数民族的民族服饰。
区别之三,汉服是具有民族服饰属性的,它并不是只存在于博物馆里的“古装”,而是从古传承至今我们仍然穿在身上的民族服饰。和其他少数民族服饰一样,汉服完全可以日常穿着,不需要繁复的化妆造型、也有适宜日常工作劳动运动休闲的装束。因此如果要给汉服分类的话,在国内它应该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并列,在世界上它可以与和服韩服等其他国家的民族服饰并列,甚至可以作为东方服饰的代表与西服并列。把汉服归入“三坑”或“二次元”,是把范围更大的民族服饰与范围更小的亚文化服饰并列,毫无疑问是一种对汉服的“矮化”,也是缺乏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为何大众认为汉服属于三坑或二次元呢?
那么为何有这么多人都认同汉服属于三坑或二次元呢?是什么原因给了大家这种印象?
首先,来源于人们对汉服的刻板印象和受众重叠。同袍们穿汉服出门,总是免不了被问:你是演员吗?你为什么要穿古装?大众对汉服的刻板印象仍停留在古装而不是民族服饰层面,甚至认为穿汉服也是一种“角色扮演”,是扮演古代人物,或者干脆是扮演现代的古装剧人物。除去Cosplay本来就是角色扮演,大众对Lolita服饰和jk制服的印象往往也是扮演:扮演宫廷娃娃/欧洲公主,以及扮演日本女高中生。因此不少人也会把“三坑”集体归于二次元之下。而实际上,由于现在喜欢汉服的群体多为年轻女性,与喜欢jk制服和Lolita服饰的人群高度重合,更加剧了大众将三坑并列的这种误解,认为不过是年轻小女孩喜欢的三种小裙子类型而已。
其次,这也是汉服从“古装”到“民族服饰”重新被人认识的必经之路。由于汉服曾经经历过被迫中断,绝大多数人认识汉服都是从古装剧开始的,甚至于很多人从小就“披过床单”。古装是很有群众基础的,认识古装的人想必要比认识汉服的人多得多,但绝大多少人甚至没有“汉族也有民族服饰”这个概念,认为民族服饰就是少数民族的专属。因此想让大家认识到汉服是民族服饰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也是汉服复兴运动的目标所在。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宣传面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汉服,但是并未深入了解,就难免会产生一些误解。现在随着短视频平台、自媒体的兴起,绝大多数人可能知道有汉服这种服饰,但是并不了解什么是汉服以及汉服和古装的区别。经常有人说汉服不就是古装改了个名吗,或者认为汉服是属于古装的一种,因此难免会被“汉服就是一种新兴的小众亚文化”。相信这些误区将会随着汉服运动的发展而逐渐被纠正。
第三,传统文化“泛娱乐化”有利有弊。利在于扩大传播面,现在各种“三坑”的宣传在事实上确实起到了扩大汉服宣传面的作用,各大漫展也总会举办各种“汉服比赛”、“汉服自由行”之类的活动,因此会有一些人因为汉服的美而“入坑”。这给了更多的人一个认识了解汉服的新渠道,促进了汉服的传播推广。有很多同袍是从漫展上开始了解喜欢上汉服,从而自发地学习更多关于汉服的理论知识,最终成为了汉服复兴的参与者。
弊在于被娱乐解构。这也正是我们反对把汉服归为三坑或二次元的主要原因。汉服复兴的意义不止是复兴衣冠,而是要全面复兴华夏优秀传统文化,衣冠背后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礼仪思想才是我们更加看重的部分,而汉服只是一个民族文化外化的体现,一个团结有志者的符号,一面先行者的旗帜。正所谓“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如今的汉服若仅仅沦为小众亚文化的一个部分,那么虽然穿着汉服的人群变多了,但是汉服复兴运动并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发展,甚至于真正的复兴者还会被攻击为“文化民族主义”。如果汉服没有了其精神内核,那么即使全民都身着汉服,也不过是一场盛大的“古装秀”罢了,这样只会让我们离汉服复兴的初衷越来越远。

既然不能任由汉服成为“亚文化”,那么我们作为汉服复兴的参与者,应当如何引导呢?汉服当然有表演娱乐等作用,但绝不止于此。我们应当将汉服更多的与传统文化相联系,鼓励大家将汉服作为日常服饰,将汉服更多的回归民族服饰的本来面貌,而不是仅仅作为对古人的“角色扮演”和平时压箱底的摄影装、演出服。汉服是门槛最低的传统文化、是穿在身上的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让更多人了解汉服、热爱汉服,才能找回我们失落的民族服饰。
作者:白鸟
编辑:君止
审阅:汉服世代
图源:网络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现代汉服知识